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对莫斯科总攻势的一部分,避开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北部地区。采取这样一种战略也许更为可取。同样,南方集团军群本来可以紧靠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行动,先不管克里木半岛和外高加索油田。如果在7月中旬能以奇袭攻占基辅,而且三个集团军群能收拢成一个整体,保持更紧密的队形,那么德军在中央的攻势有可能远远超过莫斯科达到伏尔加河,即沃洛格达、高尔基和萨拉托夫一线。虽然此时苏军缺乏进攻的机动能力,然而德军的翼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受不起苏军从乌克兰东南部和列宁格勒发起的反突击的,德军是否能在冬季守住这样一个大的突出阵地还是个问题。或者,整个德军的力量可以象斯大林所预料的那样,指向较为易攻的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乃至可以远达高加索油田;但是占领这些地方不会马上得到好处,起码也得一年或更多一些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不管德国采取何种战略,它在东方开战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则是确凿的事实。五十个师和一千五百架飞机被留在后方。11月份,凯瑟林的第3航空队司令部和一个航空军被撤到地中海,因为隆美尔在那里遭到了英军在北非发动的有限的反攻而发生了一些困难。两线作战本来是危险的,这是第一次警告。德军根本没有预备队,秋天还没有到,他们就开始把部队从一个受到威胁的防区调到另一个防区,从一个战区调到另一个战区,最后,从1942年起,从东线调到西线,又从西线调到东线。战线很长,而且越往东进越长,德军深入敌后很远,加上希特勒坚持要各部队与其翼侧友军保持紧密联系,这就意味着入侵部队既不能保持纵深配置,也不能保留预备队,于是最终失去了进攻的锐势,出自同一原因,德国空军的掩护和战术支援,除了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之外,非常薄弱。德国空军没有进行过战略轰炸,好象也不曾在纵深阻滞过敌人。苏联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德军的缺陷暴露得更为突出,能侵占象苏联这样广阔的领土并不一定意味着也能守住这块领土。
德军空运的后备力量是有限的,而苏联的铁路系统又极不可靠。在战争初期,所有的物资都得在苏联边境从一条铁路转到另一条铁路上,因为铁路轨距不同。这一点,再加上缴获的苏联铁路车辆不多,使运输能力大为降低,因此按照标准的欧洲轨距重新铺轨便成了紧迫的任务。除了在乌克兰的一些地区,苏军有组织地将轨道和路基全部破坏了之外,在其他地方改轨的工作进展很快,即便如此,重新铺设的轨道的运输能力通常也不高。很多主要干线只改了一条线路,而侧线、转台和修理库若不同样改轨,复线的运输效率就难以发挥。在乌克兰,木材缺乏,妨碍了改轨工作的进展。所有的机车和车辆都得由德国国营铁路部门从德国或西欧调来,但德国的机车不适于在俄国使用,因为德国机车只能使用德国燃料或者德国煤和顿涅次煤混合燃料,这些机车的设计不能抵御俄国冬天的低温。在那年酷寒的冬天一度曾有百分之八十的德国机车无法开动。由于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被毁,全部货物都得卸下来,经公路桥,或用摆渡过河,然后在对岸重新装车。冬天带来的唯一有利条件是第聂伯河的冰面可以当做路基,在上面铺设临时轨道。到年底时,已有游击队活动的迹象,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破坏德国的铁路和补给列车。
德国进攻俄国不仅没有足够的空运和铁路运输的支援,而且也缺乏足够数量的摩托车辆,而那些已有的车辆也极不适用。德国有三个月的燃料储备,其轮胎储备仅够两个月使用。甚至德国的马匹和一般军用马车也适应不了俄国的天气和那坎坷不平、坑坑洼洼的道路,马匹倒下了,车辆毁坏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德军战斗部队在俄国靠徒步行军。与苏军形成对照的是,苏军的冬装有毡靴、皮帽和棉外套,而德军士兵到12月份,昼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5度时,还没有得到冬装。元首是想打一个战役就结束战争,然后只留六十个师,其余部队全部撤回德国,所以他认为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发放冬装,据说他甚至禁止提起普遍发放冬装的问题,以防引起部队不安。早在7月哈尔德就提出了冬衣和冬天的膳宿问题,8…9月间作了计划并开始供应。一些物资终于经铁路发往部队,但是在俄国西部地区停了下来,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因为铁路运输搞得一团糟。于是纳粹党便着手在德国老百姓当中募集冬衣,结果竟然无代价地捞到了一些喝采。德军士兵得到的是各式各样的衣服,其中包括妇女的皮大衣和皮手笼。
德军的胜利可以归功于对坦克和飞机的巧妙运用,而德军未能在一次闪电式的攻击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则是由于没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情报,以及根据这些情报制定的合乎逻辑的现实的政治和军事计划。德军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充分的准备来实现这一任务。
苏军在1941年的战役中能够坚持下来,主要依靠其领土辽阔和冬季的严寒。斯大林曾经说过一句很浅薄的话,他说,除了苏联,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可以丧失这么多的领土而仍然能继续坚持战争。但是人们显然会反驳: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有这么多的领土可以丧失。后来,苏联常常轻蔑地将1940年法军的抵抗与1941年苏军的抵抗相比较。但事实仍然是,如果苏联象法国一样,其人口、工业和经济财富集中在一条纵深只有五百英里的狭窄地带上,而其背后就是大海,那么它也无法避免迅速而彻底的失败。它的人口优势,工业力量和经济财富,大量储备的火炮和轻武器,斯大林的蛮横决心,苏军的顽强精神,美国和英国的援助等,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法西斯德国彻底摧毁苏联这个共产主义国家。英国和苏联得以幸存主要是靠地理和气候条件,其次才是他们自己的努力。
然而,斯大林的统治、共产党和共产党机关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对于斯大林及其同僚来说,为了保证胜利和共产主义的继续存在,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在这方面,他们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什么理想,因为失败意味着党的解体和自身的毁灭。在这段艰难时期,斯大林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各阶层人士并与他们打成一片。人民都成了他的兄弟姐妹。东正教会过去是一个受歧视的,几乎是共产党一个多余的小团体,现在却用来唤起中年和老年人残存的一点宗教情绪。同时,过去的俄罗斯英雄和好战的沙皇被抬出来奉为楷模,以赢得爱国人士和俄罗斯人的支持。集中营和监狱中的许多囚犯获释,他们希望今后日子能过得好些,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共产党主子作战,而过去他们是有充分理由仇恨共产党的。共产党在维护武装部队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它的作用。虽然许多苏军官兵出于自豪感、爱国主义或是责任感而勇敢战斗,但归根结蒂,军队是靠共产主义制度的恐怖政策紧紧地维系在一起的。军官和政委打了败仗,可能付出的代价是降级、降职、囚禁或处决。对于政委来说,被俘有可能被德国人处死。他自己的生存和胜利紧紧相连,仅仅因为这一点,他就会保证使他的士兵坚持到底,而决不后退。被德军俘虏的苏军,不问其被俘的情由如何,是负了伤还是没有负伤,就不再被看作苏联公民,对于他来说,战争结束通常意味着被关进集中营,在那里赎罪。更糟的是,苏联对被俘士兵的家属也判处数年徒刑。这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们是战俘的亲属。既然如此,麻木不仁或是听天由命的苏联士兵,常常仗着几百克伏特加的酒劲,从死人堆上爬过去,以其无所谓的态度迈向死亡,对于这一点,人们也就没有理由觉得奇怪了。
苏军在1941年阻止敌人进攻方面所起的作用,被苏联的历史学家们夸大了。他们的胜利主要是靠地理和气候条件取得的,其次才是斯大林的决心。人力资源和储存的装备物资,以及较早地将工业搬迁到乌拉尔和西伯利亚,都在阻止德国的前进中起了作用。苏联武装部队的抵抗,大概只起到辅助的作用。那时候,对苏军士兵,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德国人,都不大看得起,虽然失败的真相对苏联人民都是秘而不宣的,但无法掩盖的是苏军不是敌人的对手,这一点在国内引起了迷惘和忧伤。然而,尽管士气不高,大批投降的事件多次发生,但是大部分苏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