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程体系,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人民群众的严密防守,战胜了1万秒立方米
以上的洪水14次,保障了黄河岁岁安澜,避免洪凌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00
多亿元。
在防治黄河洪水灾害的同时,大力开发了黄河水利水电资源。投资 40
亿元,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等8座大中型水利
水电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362万千瓦,累计发电1800亿千瓦时,产值达
120亿元,是工程总投资的三倍。全流域灌溉面积已由解放初期1200万亩发
展到9500万亩。宁(夏)(内)蒙灌区、渭(河)汾(河)平原和下游沿黄
地区,通过引黄灌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同时,为沿河城市
… Page 16…
工矿企业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并解决了沿河农村1000万人和500万头牲
畜的饮水困难。扰了解,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48%,在全国大江大河中属
较高水平。
为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生产,在黄土高原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
工作,11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修成梯田、条田、坝
地4800多万亩,造林近1亿亩,种草2700多万亩,使大部分地区群众基本
上解决了温饱问题。70年代以来,从河口镇到三门峡区间年平均来沙量减少
约2亿吨。
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和建设,保障了黄河岁岁安澜,使昔日的害
河变为造福人民的利河。众多外国专家实地考察后赞叹不已:“黄河治理相
当成功,经验非常宝贵。”
40年治淮成就举世瞩目。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
方公里,跨豫、皖、苏、鲁四省的33个地市、182个县,人口1。4亿,耕地
近2亿亩。由于南北过渡地带复杂气候和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的淮
河水系紊乱,河道淤塞,入海无路,大洪、大涝、大旱灾害频繁,是一条举
世闻名的害河,两岸饥荒不断,战乱不止,社会经济经常遭到破坏,人民生
活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我国第一条综合治理的大河。1950年
政务院会议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从此,规模空前的治淮工程全
面展开。40年间,淮河流域人民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按照统一的
规划,修建了南湾、宿鸭湖、白龟山、佛子岭等大中型水库5200多座,总库
容250多亿立方米,在中游利用湖泊洼地建成30几处行、蓄、滞洪工程,总
库容320多亿立方米,同时还增加了各干支流中下游河道的排、泄洪能力;
改善了1亿亩平原低洼易涝农田的排水除涝条件;2200万亩盐碱地中已有80
%得到改良;大、中、小型灌区星罗棋布,有效灌溉面积从建国前的 1200
万亩增加到1。l亿亩,增长近10倍;整个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防洪、除涝、
灌溉、航运等比较完整的体系。
40年间,淮河流域已经从一条巨大的贫困带变成了一个硕大的米粮仓、
水果乡、能源基地。全国粮食产量的1/6,小麦的1/3,棉花、油料、商品粮
的1/4产自这片土地。据了解,40年治淮,国家、地方和群众共投资476亿
元,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900亿元,为总投资的四倍。淮河流域1。4亿人民安
居乐业,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治淮取得的最宏大的社会效益。
海河得到治理。海河是历史上的一条害河,从1368年到1949年的580
年间,共发生过严重水灾367次。建国以后,国家投资了7O多亿元,兴修了
大量的水利设施,坚持与洪涝、干旱、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到1984
年,修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1700多座,修筑了大量防洪大堤、
闸、涵桥梁和成千上万项大小配套工程。为改变海河河道上宽下窄的情况,
在它的中下游地区开挖和疏浚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南、北排河,漳卫新
河,子牙河等50条骨干河道和一批支流河道、渠道,新辟了8条入海河道,
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各河集中天津经海河入海的局面,形成了分散的多尾
闾入海。为做到排灌结合,到1984年,流域内大中型地面水灌溉工程达140
处,机井75万眼,总灌溉面积9000万亩。海河流域经过治理,战胜了建国
以来多次发生的大洪水,初步建成了较高标准的防洪除涝系统。
葛洲坝工程标志我国水利水电科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 Page 17…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大坝全长
2595米,有“万里长江第一坝”之称。主体工程包括27孔泄水闸、3座船闸、
两座电厂、两座冲沙闸。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关键项目——大江截流,
于1981年1月4日胜利合拢,实现通航、发电。葛洲坝水电站总装机容量
271。5万千瓦,一期工程96。5万千瓦已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迄今为
止最大的一次截流施工。经过10年的运行实践表明,长江葛坝洲坝水利枢纽
工程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经受了考验,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的水利水电科
学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立体运输网基本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1990年底,我国陆水空运输网线路总长度已达
173万多公里,其中1/4以上的线路是在改革开放的12年间建成的。
铁路线是我国客货长途运输的“主渠道”。进入80年代后,铁路建设“南
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使长期以来卡住东南沿海铁路运输的几大
“限制口”、“肠梗塞”变为通途。目前我国最繁忙的11条铁路干线已实现
了全部复线。我国每公里铁路承担的客货运周转量已达2400万吨公里左右,
铁路运输负荷量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线路里程从88。9公里延长到102。8万公里,新
建和改建的一、二级公路超过前30年建设总和的三倍。沈大、京津塘、京石、
广深等高等级公路通车或部分建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的优势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到1990年底,沿
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已达1200个,从1988年起水运货物周转量一跃而超
过铁路,现已占全国总量的44%左右。
民用航空运输事业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到1990年底,民航
运输航班使用的飞机场已有94个,开通民用航空线437条,定期航班可通达
国内94个城市、国际上27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城市。
被称为“看不见的运输线”的管道线悄然输送着原油、成品油、天然气
和其他气体,管理道总长度已达1。59万公里。我国95%左右的原油由管道
输送。
我国铁路建设成绩显著
建国40多年来,我国新建成130多条铁路干、支线,新建成500米以上
铁路特大桥梁140余座,新建成铁路隧道4000多座。目前,全国铁路总长达
12万公里,营业里程5。28万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1倍和1。4倍。
一个比较合理的铁路网正在形成。
从1876年第一条铁路 (上海至吴淞长约15公里的窄轨铁路)在中国土
地上出现到1949年,全国能够通车的铁路仅有1。l万公里,而且多分布在沿
海地区,西南、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陇海线的天水至兰州段和成渝线,揭开了西
南、西北铁路建设的序幕。同时,在华东、中南、华北等地区,也修建了不
少干、支线。
… Page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铁路建设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得到较大发
展。1978年至1989年10月,全国共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54。5亿元,交付运
营的新线达6442公里,复线3840公里,电气化铁路5835公里。
“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是“七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的
三大战役。其中衡广复线已于1988年全线开通运营,全长529公里。“中取
华东”工程于1991年底基本完成,修建新线473公里、复线620公里、电气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