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CC派“监委”的人数虽少,但还可以呼风唤雨。
在1960年底至1961年初,CC派的曹德宣等5名“监委”对雷震进行复查,使国民党中央颇为不快。
因此,这次复查虽然查出大量问题,但最后结论都仍维持原判的“确定性”与“既判力”。
从主观上讲,这是CC派不愿与“中央”过分对立;从客观上讲,它也不具备否定原判的实力。
此后,在蒋介石一连串的指责恐吓下,CC派的“监委”心惊胆战,实施总登记时,他们全部参加。
“监察院”内的国民党党团,也加强了对本党籍“监委”的控制与监督。
1965年3月26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下令开除“监察委员”曹德宣党籍。理由是他在《自由晚报》上撰文,有鼓吹“两个中国”的倾向,有“违基本国策迎合分歧分子”。这是对“监察院”内CC“开明派”的当头一棒。
10月,“监察院”副院长改选问题提人日程,国民党中央提出张维翰为候选人,而CC派的于镇洲却公然抗拒党令,出头竞选。
10月16日,举行第一轮投票,张维翰以一票之差落选,而于镇洲也未得到法定多数的赞成票。
蒋介石闻讯大怒,原投于镇洲的票的党内“监委”必须改选张维翰,否则一律开除出党。
10月29日,举行第二轮投票,张维翰终于在“党鞭”的挥舞声中当选。
11月17日,国民党中央开除于镇洲党籍。
次年2月,又开除了帮于镇洲竞选的CC派“监委”曹启文党籍。
这些充分显示了蒋介石对整顿党籍、压制CC派确实下了决心。
1966年8月,于镇洲等发起反击,在20天之内,相继弹劾“财政部长”陈庆瑜、“经济部长”李国鼎、“台湾银行”董事长陈急修和总经理毛松年,造成全岛的巨大影响。
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连压带哄,阻止了“监委”们对另外三位政策性贷款案的追究。
9月,台湾警方破获一起大量盗窃黄金案。
顺藤摸瓜,又发现在降低黄金进口税率的问题上,有若干“中央民意代表”总受不法海商的贿赂而滥用职权,其中“监察委员”于镇洲、孙玉琳、郝遇林等涉嫌。
9月底,于镇洲等人被逮捕,次年判刑。
1968年1月,这些人因服刑被取销“中央民意代表”资格。
于镇洲、孙玉琳等“监察委员”被判刑,虽然有卷人“黄金案”的原因,但也可视为台湾当局对“不听招呼”的“中央民意代表”开始大动干戈了。
此案以后,“监察院”年度纠弹数目直线下跌,所纠弹官职级也明显降低,派系之间的分争也随之淡化。
至此,CC系的势力完全土崩瓦解了。
第十八章 异国的田园生活
1.养鸡新泽西,悠然读《易经》
美国新泽西州的湖林镇,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群山环绕,原野开阔,环境幽静,风景宜人。
1950年8月4日,陈立夫离台后,飞到了这个美丽的小镇。
不久,陈立夫在离镇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块地皮,定居下来。
随后,在这块地皮上出现了一个小型农场。
湖林镇人每天早晨可见一老翁,‘驾着一辆破旧的老式汽车,悠然自得地穿来往去,从早到晚,都不得闲暇。
又过了不多日子,在镇中的街道旁,出现了一个卖鸡蛋的老农,地道的中山装打扮,却说一口溜利的英语,对顾客热情而不多言,谦恭而不拘谨,诚实而又大方,很快,这个卖鸡蛋的老头,引起了湖林镇人的注意和兴趣。
但是谁会知道,这位老农,竟是当年国民党的要人,CC派的领袖陈立夫?
一般而言,长期从事政治的人,现在一下子静下来从事实业,心理上一时会感到难以承受。昔日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今日的平民百姓,自食其力,其落差之大,实在难以适应。
刚到美国,陈立夫还是“人在美国,心在台湾”,时刻想着暂取守势,待情况有所好转,再返回台湾政界。
但是从台湾传来的消息却跟他想的相悖。
蒋介石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掌管“中央党部”的大权,国民党的改造运动正大张旗鼓地进行,陈立夫逍遥政坛之后,蒋经国的三青团和军方领导人陈诚两次“组阁”,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CC派残余力量在失去二陈的不利形势下,节节败退,无力回天,逐渐分化瓦解。
看来,台湾是不能回了,陈立夫想。
陈立夫只有随遇而安。
既然随遇而安,就要安居乐业,首先要维持生活。
陈立夫买来了6500只鸡,雇佣了几名工人,精心喂养。
他开始看养鸡类的书,学会给鸡打针、吃药、喂食、捡蛋等活计,干得很投入,很开心。
起初,由于没有任何基础,等于白手起家,给鸡买饲料,上街卖鸡蛋,全由陈立夫肩挑背扛,可想而知,一个从学校门口直接进入政坛的陈立夫,怎么受过这种洋罪,体力上哪能吃得消。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经营,渐渐有了点家底,陈立夫便先买了辆破车,他很快学会了驾驶,于是,他就每天开着它到镇上买饲料、卖鸡蛋,可谓不亦乐乎。
在陈立夫的苦心经营下,农场竟顺利运转起来,第一年的收入,除去工人的工资以外还有所盈利。
想到从事经济竟比搞政治更得心应手,见效也快,陈立夫十分开心,精神也为此振奋,开始从“郁郁苦不展,羽融困低昂”的苦闷情绪中解脱出来。
闲下来的时候,陈捧着一本《易经》啃读,记得当时离开台湾时,宋美龄曾送他一本《圣经》,他没有收下,还冲了宋美龄几句.当时觉得很解气。他知道宋美龄的用心是好的,但他却接受不了这种好意,他在政坛上一落千丈,蒋介石一脚把他踢得老远,不是耶稣能安慰的
然而,时到如今,清心寡欲的百姓生活,却使陈立夫格外喜欢起《易经》来,这部马成于殷周之际的书,对陈立夫此时此地的心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陈立夫一边读,一边琢磨一边记笔记。
易系辞云: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一、三、五、七、九;
地数五:二、四、六。八。十。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几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陈立夫点点头,格外心领神会起来。
接着他又认真研究《易经》变挂法:
第一类:六爻皆为可变之,爻或皆为不可变之交者。
第二类:有可变也有不可变之爻。”
《易经》中观物取象的观念,万物交替的意识,发展变化的观点,似乎与他的经历有息息相通之处。
特别书中所强调的“无平不破,无往不复”这种对立统一的原则,正巧印证了他在国民党执政中从泰到否由兴到衰,从登峰造极到一落千丈的必然归宿。
陈立夫孜孜不倦地读《易经》,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反复研究,终于写成了《四书道贯》。
美国出版商对《四书道贯》颇感兴趣,买去了出版权,出版后,竟十分畅销,在美国一版再版,共销了3万册。
这使陈立夫感到万般高兴,他总算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
陈立夫经过大起大落的宦海沉浮,心境慢慢有所变化,读书写作成了他的主要业余爱好,再也不为政坛上的失意而耿耿于怀了。
在美国果久了,一些新闻界的记者们便趋之若骛,对他这位政坛上的活跃分子突然过起隐居生活,颇感兴趣,都想得到有价值的新闻。
一些作家还找陈立夫采访,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很有文学价值,要给他写一部传记。
失意中的陈立夫对文人墨客的来访当然十分欢迎,而谈起来却十分谨慎,他最不愿意有人问他关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情况。
他不用“无可奉告”的成语打发来访者,而是换了一个稍客气的词“一言蔽之”。
有时被问得没办法了,他就简单地回答说:“过去国民党是我一手搞的,过去的党打败了,打败了就打败了,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有什么好谈的?”
孙禄卿接过来说:“我觉得立夫未必总为此事自怨自艾,远离政坛,也可能是我们后半生的一大福分。”
记者对孙禄卿的话很感兴趣:“夫人感觉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如何?”
孙禄卿说:“别看我们现在这么忙,我倒觉得是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