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1937年秋天。当时张家口这里的司令官,就是后来在菲律宾击败麦克阿瑟将军的本间雅晴中将,同时他业余还是个剧本作家。
那天,水桶身材的本间中将盛气凌人。因为史迪威上校刻意提出一些让中将难堪的问题,结果他俩被轰出了作家中将的办公室。
为修补两个未交战国武官之间的工作关系,泰勒上尉四处奔波,以流畅的日语邀请了几位日本军官赴宴,以便缓和气氛。可是临到就餐时,五个客人中三个不见踪影。
激愤的〃醋性子乔〃(史迪威雅号)大叫一声:〃让他娘的杂种们见鬼去吧!〃宴会终于没举行。※
史迪威也回忆起,他们一起收集日军番号时,某次在颐和园万寿山的一尊佛像背后,发现几行日文。经泰勒识别,原来是三个士官留了姓名,还有完整的各自所属师团到班组的番号!这给他们增加了一条情报来源,哈哈哈,史迪威顺便表扬了这几个〃乐于助人的好兵〃。
〃在名胜古迹签名的迫切愿望,显然是全世界共存的弊病。〃泰勒总结道。
吉普车绕过铁路边的一座山丘。
史迪威忽然说:〃马克斯,记得吗?当年我们在山头上一起观察。〃
泰勒想起来。那次他们在这座山上,发现远处有一个长长的物体在铁路上蠕动。物体两边延伸着无数小黑点,象一只巨大的蜈蚣。
直到近了才看清楚,原来是几节没有车头、满载军火的车厢,两侧各有一队中国士兵,弓着腰用力推动车厢前进。
两位美国军官为这一景象所震撼,默默站着,直到货车消失在远方。※
史迪威深有感触:〃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定能最后击败日本人。〃
泰勒想起史迪威多次说过的话:
〃中国士兵是很好的士兵。只要给予装备、训练和正确指挥,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抗衡。他们吃苦耐苦,任劳任怨,对粗糙的食物、艰巨的任务,以及负伤、生病和毫无乐趣的生活习以为常,具有天生的乐观情绪,能用琐碎小事开心逗乐,在最失望的时候仍然兴高采烈。这都是士兵的基本素质……〃 ※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上层,那时的乔,却没有一句好话。
泰勒还记得他那刻薄而尖锐的语言:〃最高领导者毫无进取精神。战争指挥权把持在一群老奸巨猾的政客、背信弃义的懦夫、和自私自利、丧尽天良的恶棍手里……※〃
说到军队,史迪威上校的评价是:〃中国军队有一种把局部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的恶习。〃※
※以上,见于泰勒回忆录。
五年过去了。如今的乔,是否有一些新的看法?泰勒上校还没有来得及与今天的中将作一番探讨……
泰勒和巴顿。
(212)
农历腊月,春节前夕。
张家口数万军民,冒着大雪,为美军战友举行了欢送会。
史迪威出发前,命令巴顿,除留下少量教官和随队医生外,率领其余300余名美军离开寒冷的塞外边城,南下印度,准备缅甸作战。
临别时,巴顿将军用通俗的语言,向泰勒传授他对〃战略〃的体会:※
〃马克斯,我来告诉你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让你手下一个狗崽子去夺取一个地方。如果他做不到,就把他撤掉,换一个更能干的、更有狠劲的杂种上去。〃
泰勒听得目瞪口呆。
他认识巴顿已有20年,在1923年的迈尔堡兵营,当时的巴顿少校就以精湛的骑术、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刀、以及粗俗不堪的生动语言,让泰勒中尉等一批青年军官大开眼界,印象深刻。
一同在夏威夷服役期间,俩人进一步接触,谈话很投机。泰勒信服地认为巴顿是一位战术天才,这次草原作战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却不知道他也有战略方面的见解……海因茨中校于是请他顺便评价一下与他同期作战的林彪将军。
巴顿两眼闪闪,望着窗外覆盖着银白色的草原说:
〃嗯哼?原来那年轻人真的是个军人。狗崽子,有点狠劲!他们打法和我们的不一样……可惜没跟他较量一番。〃
※据泰勒回忆,这次谈话发生在1943年初,与此时相当;但地点在摩洛哥。
路过重庆,巴顿来到九龙坡陆军医院看望了卡尔迅,提前祝贺他即将荣升为准将,并送给卡尔迅一把自己随身佩戴的象牙柄手枪。
卡尔迅回赠他一枚用炮弹片巧妙打磨的、中国地图形状的铜质皮带扣。
巴顿将军还拜会了蒋介石大元帅。
打了胜仗的巴顿向这位中国战区总司令表示:现在将有机会履行诺言带领部队,去为委员长的事业而战斗。
蒋委员长送给他一幅精美的中国古代山水卷轴,并亲切地拉着巴顿的手:
〃将军,那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213)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白宫〃。
丘吉尔首相亲自挑选了这个城市作为会晤地点,希望罗斯福总统感到亲切。
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历史性的〃。在战争扩大为全球性之后一年整准确说是珍珠港事件十三个月后,参战的其中一方联合国家这一方,可以明确宣告他们对胜利的信心了。
会议具有如下特征:
所有讨论的重大计划都是进攻性的。
所有提出的生产指标都不脱离实际。
所有的参会者脸上都洋溢着信心,与一年前的阿卡迪亚形成某种对照。
乃至后来备受争议的、让敌人〃无条件投降〃的口号,此时罗斯福提出之际,也无人争议。
〃过去几星期,我们听到许多好消息,〃罗斯福对《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说:〃看来战争的转折点终于到了。〃
会议期间,〃巴尔干战略〃和〃收复缅甸〃是讨论的两个核心议题。也是争论激烈的焦点。后来《真理报》在发泄苏联的不满、指责英美没有信守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时,援引美国记者拉尔夫·英格索尔的话说:
〃巴尔干就像一块磁铁,无论罗盘怎样抖动,英国战略的指针始终指向它。卡萨布兰卡会议是一次折磨人的、难产的会议,最后只生下了一只西西里小老鼠。〃
但是,另一只顺产的〃大松鼠〃却被忽略了因为它对《真理报》并不重要;但它对重庆的《中央日报》后来的报导却是重要的。
那就是,酝酿良久的〃安纳吉姆〃计划收复缅甸,被正式提上日程。
(214)
会议开始不久后的一个中午,在卡萨布兰卡城郊,安法尔兵营的美国代表团休息室里,总统次子埃里奥特·罗斯福少校看见父亲在悄悄发笑。
〃怎么了,父亲?〃
〃我在想着蒙巴顿。〃总统问儿子,〃你知道为什么温斯顿让他陪同,一起来这里吗?……因为这样一来,我耳朵里将灌满把登陆艇转移到东南亚是如何重要一类的话。〃
见埃里奥特不得要领,父亲接着说:
〃为了缅甸。英国人想夺回缅甸。这是温斯顿第一次对太平洋表露出兴趣。为了什么?为了他们的殖民帝国!〃
〃可那和蒙巴顿有什么关系?〃小罗斯福仍然不解。
〃他们,将挑选他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东南亚,担任盟军最高统帅。你瞧着吧,温斯顿肯定会这么做。〃总统对他的英国同行是了解的。※
※引自埃里奥特·罗斯福的回忆。
那么究竟要不要在这个时候实施〃安纳吉姆〃收复缅甸的战役?
为此,马歇尔、金、阿诺德、史迪威;布鲁克、庞德、波特尔、蒙巴顿……这些左右战争进程的著名将领们,口沫横飞、拍桌打凳、唇枪舌剑地辩论了三天。
曾有戏剧性时刻:在英国参谋长布鲁克元帅表示,要调走存放在印度的那些登陆艇时,暴怒的欧内斯特·金几乎隔着桌子去抓他的衣领。※
※见于《史迪威日记》。
(215)
至于中国的态度,何应钦将军陈述了蒋委员长的意见:中国将参加〃安纳吉姆〃作战,但同时必须有〃海盗〃作战英美舰队的海上行动配合。
第四天会议上,宋子文部长再次表达对西方〃先欧后亚〃战略的不满。
下午,轮到中国北方战区代表。
44岁的周恩来,用不算流利、缓慢但清楚的英语表述了本方观点:
一,从世界战略角度区分顺序,首先打败主要敌人德国法西斯,不管正确与否,我们表示支持、配合盟军这一战略。为此,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和准备继续,作出大的民族牺牲。
二,前不久的战果,说明敌人是虚弱的、可以战胜的;欢迎盟军实施〃安纳吉姆〃战役,打通缅甸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