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劝赵构作好防御金国兴兵的准备并批判秦桧的主和政策。赵构明确反对改变既定方针,把上书的梁勋流动到千里以外,向天下发诏说:“讲和之策是凭朕的意志决定的,秦桧只是辅助而已。怎么能因他的死活改变国策呢!近来无知之辈,鼓吹荒诞无据的谣言蛊惑人心,朕感到很惊骇,今后如再有此类事件,一定加重处理。”
  秦桧死后的政治待遇的反复变化,几乎重复了王安石死的故事。王安石在主战派眼中成了与主和(时人认为主和即投降)同样有害的祸源,就在钦定赵桓正式即位的第一年(1126年)面临外敌入侵的危亡之际,大臣们还争议王安石的政治地位问题。杨时上书指出蔡京是今天乱局的制造者,而蔡京推崇王安石并给了王很高的政治荣誉(加封王爵,配享孔庙),因此王是今天败局的理论祸源。
  赵桓就下诏停止王安石的配享资格,降级为从祀。这时,王安石学术地位的问题的斗争并没因此而止,到了赵构时代又发生了王居正与秦桧“交火”事件。王居正受杨时之托,用了十年的功夫完成《三经义解》,主要目的就是消除王安石理论的影响。绍兴十一年(1141年)月,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王居正指责秦桧的过失,被秦桧排挤出朝任温州知州;后又被秦派御史中丞何铸弹劾,撤消了知州职务。王居正衡量秦的标准是他批判王安石的理论体系。
  由庆历经元丰而绍兴,宋朝发生了一场深刻且绵延历久的学术斗争;这场学术斗争以争夺话语霸权为目标,是为中国古代只上一场历时近百年的“文化大革命”。秦桧之于这场文化大革命,不过是一幕悲剧的小小演员而已!与蔡确死后的政治待遇之反复相比,秦桧的身后变故确实有些不足为道。
  蔡确受贬,元祐八年(1093年)死于流放地(见第六章第三节所叙“车盖亭诗案”),第二年(1094)年,其子蔡渭拦御驾为父鸣冤。此时高太后已死,哲宗亲政,立刻下诏给蔡确平反,又给了一连串的荣誉:追复正议大夫、赠太师、谥忠怀,等等。同样的告状,不一样的结果。在蔡确未死之时,其母曾拦高太后【注5】的驾(元祐六年,1091),为儿子鸣冤求恩。高太后不准,并宣谕说:“处分蔡确不只为他讪谤朝廷,实在是他有眩惑人主的打算。我不忍揭穿他的奸谋,只是借讪谤之罪处置他。”--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旦蔡确自称定策有功,那不等把太后放到小皇帝的对立面去了吗?
  中毒:他把自己想象成了诸葛亮
  实际上的效果也已如此了,何以仅仅过了三年,告状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呢?在享受了哲宗的恩赐后,蔡确家族继续沐浴在浩荡的皇恩中:徽宗(赵佶)于崇宁初下诏让蔡确配享哲宗庙,并给蔡题写墓碑名号,称曰:元丰受遗定策殊勋宰相蔡确之墓。后来,又追封为清河郡王,由皇帝书写了碑文。
  到了赵构时代,一切又发生反复。靖康二年(1127年)的五月即建炎元年,赵构即位的当月,就宣布追贬蔡确、蔡卞、邢恕的官位。蔡家无论死人活人所享受的荣耀顿时灰飞烟灭。这时,蔡确已经死了三十四年了。
  那个年代就那么奇怪,中国的文化性格自北宋之后也变得越加奇怪,不可理喻,好像国家大事靠给什么人平平后、给什么人定定罪就能治好了的!
  当赵构宣布蔡确为历史罪人时,秦桧正在金营里过囚虏生活。实际上,从蔡确被追贬之时,就已经为他秦桧的此后人生划好了路子、定好了模式!既便秦桧能走出宋代的“百年文革”也未必能走出诸葛亮的阴影。“好为《梁父吟》”,成为胸怀天下的文人的一个符号化追求,就象武人曹操读到蒙恬的临终表白一样;“三桃杀三士”,也早已变成了“武不敌文”的一种历史共识,一如诸葛亮之除廖立。
  为了和平的实现,晏子除掉了反对和平的三士【注6】,秦桧也同样必须除掉主战派。观乎北宋末以来,主战派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童贯、岳飞、韩侂胄、贾似道,不管他们最后被祭为精忠还是巨奸,结局是一样的!于是,诸葛亮神话的精髓——不在于主战与主和而在于如何掌控权力,才是秦桧的必选的政治策略。一如北宋亡国之君赵佶及赵佶前的杨广可能把自己想像成汉武复现一样,秦桧也可能把自己诸葛亮化了,只是他的上面不是一位懦懦的晚辈,而是一位工于心计、脸孔多变的强势君王而已。历史的想像影响着任何一位政治家,这是铁律!王莽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黄(帝)虞(舜),秦桧为什么不能把自己想像成诸葛亮或管仲呢?!
  【注5】高太后(1032-1093)宋毫州蒙城(今属安徽)人。英宗皇后。庆历七年(1047),归英宗于濮邸。八年,生神宗。神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哲宗立,尊为太皇太后,权同听政,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斥逐变法派,凡熙宁、元丰所建新法,次第划革略尽,史称元祐更化。临政凡九年。卒谥宣仁圣烈。
  【注6】在话本演义中高档(如明·冯梦龙《晏仲平三桃杀三士》),晏子除掉三士不主要因为他们群前无礼,而是反对齐楚的和平即对楚国求和使靳尚无礼,表明了他们的主战立场:“量汝楚国,何足道哉!吾三人亲提雄兵,将楚国战为平地”
  宋江的投降是最优理性
  赵佶这个人还是不错的
  中国人从走卒贩夫到公卿巨宦都有皇帝心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要么,有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被判处死刑的理由总有“意欲篡弑”这一知条呢?岳飞说了一句自己的眼睛长得像宋太祖,就成了谋反的罪证之一;被破弹劾的经济案件往往伴随着政治问题,被搜查的时候,查出了龙袍以及其它的皇帝专用品,凡此等等。中国人当皇帝的机会有的是。刘邦从社会底层崛起的“帝起于细微”的故事太动人了,到了朱温,以降将之身,受赐“全忠”大为惊喜,这“人王中心”不是皇帝又是什么?作为军事将领的赵匡胤,一领皇袍加身,赶下了周柴天子。在他之前不到四十年的时间,这样的闹剧已经上演过多次了。
  就像挤线较热的公交车一样,上不了车,着急;上了车,就不愿让别人再上来挤了。当皇帝前还有点沉稳劲儿,当上皇帝就有些沉不住气了,怕别人“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以,赵匡胤才玩了个“杯酒释兵权”。其实,杯酒释兵权不是什么新鲜招儿,刘秀早就用过,只是不这么叫【注1】。
  聪明的皇帝有烦恼,糊涂的皇帝也有烦恼。不聪明的又不糊涂的皇帝就更难受了!相干点事儿,又没相应的才干;不干正事儿,又有一帮装模作样的大臣在不断地给予批评乃至顶撞。
  是神,是人,自己也分不清。
  宋徽宗就是既不聪明又不糊涂的那类。
  在整个《水浒传》中他虽是个配角,但他所代表的心理倾向却极有价值。因为,他承接的是一个冗员无数、腐气冲天的烂摊子。
  在位二十四年间,他也有过重大举措,不过多不奏效,便心灰意懒了。《水浒传》中所说的大办花石纲一事,在史书上也凿凿不磨。他上任之初,力复新法,也是寄希望国家气氛由此为之一新,而不惜采取了一些偏激的改革措施,比如崇宁三年(1104年)的重树元祐党人碑,没点政治胆量是不行的。在推行王安石派系传下的新法的同时,还改革了教育制度,把书学、画学、算学列为国立教程。这项改革实属不易,因为儒家一直把书、画、算还有工艺技术视为末计、小道,不能与四书五经的大道相提并论。
  作为皇帝,他也能知错即改。过了三年,发现立元祐当人碑一事不妥。马上撤掉并解除对元祐党人的禁令。下诏求直言(——可以批评他这个最高领导人),并给一批冤假错案平了反。
  一个末世皇帝能作到这样,已经十分不错了,尽管他想也没想自己会被掳到金国去。
  干到第十个年头儿上,他还挺来劲儿,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争取联金灭辽,拿回一些
  【注1】《廿五史纲鉴》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卷曰:“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邓禹、贾复知帝偃弇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四兵,敦儒学。耿弇等亦上大将军印、绶,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奉朝请。”
  失去的土地。所以,《水浒传》大书灭辽一事并把功劳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