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官鼎青天飞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渐渐地,他已感到模糊看得见些,以为是渐近出口,天光映辉的缘故,所以更加紧前进。

  其实,只是在黑暗中时间已久,眼睛渐已习惯现况的原因。

  他现无法知道时间,也无暇顾虑其他,只知继续前进,寻求出口。

  又经一段摸索之后才发现一线微光映入眼帘,洞势又是上升,已见石级无数,直上如梯,不禁大喜,飞越而上。

  走完石级,再一转拐,便到一扇石门之前,门内光华大现,宽广异常。

  他以为出口已到,住有人家,在喜极忘危的心情下,随即闪身而入。

  谁料门内情形,又使他目乱身呆,惊奇万分。

  这是一座拱形洞府,并非真的出口。

  洞内高宽五六丈,全洞光滑如镜。

  洞顶中央及四角,各悬卵大明珠一个,光芒四射,柔和明亮,照得洞内明如白昼,而有温馨如春之感。

  洞中央有一水池,宽广丈余,清澈见底。

  池中有座小假山,高出水面约三尺。

  山顶一线喷泉,水珠洒向一株盈尺的植物上。

  这植物仅生九叶,状似兰形,青翠欲滴,异常可爱。

  水中尚有莲花数品,却是有叶无花。

  池右五尺,有石案一具,上有古鼎一个。

  案后有一石坛,高约两丈,宽有丈余,坛中蒲团上,坐一瘦小老人,白发如霜,银发过腹,颜容干枯,盘膝闭目。

  石坛两侧均有门户,但左开布闭,不明其故。

  他看清洞内情形,知道自己处于高人洞府之中,只得肃容清步,走到坛前躬身道:“晚辈武当应清华误入前辈修真之处,请予原有!”

  等了一阵未见回答,他又提高音量,重说一遍,仍不见老人动静,只得踏上石坛,意欲近前探试。

  忽见老人面前一尺,有一连鞘短剑,压着一块羊皮,上面字迹整齐,似是渴语道情之类,因而俯身拾起一看,原来写的是:

  十番甲子,俊出湘庐;

  家多积善,义德箕裘;

  有缘到此,应作吾徒;

  神功道统,剑影华骝;

  荡魔灭寇,泽遍神州;

  功成四美,合籍齐修。

  他默详词意,知老人早已作化,留渴收徒,自己今日到此,即算有缘,因即跪下,叩首祷告道:“徒儿应清华谨遵师父遗命,他日学成,决不有愧师门,但愿师灵默佑,启示玄机!”

  祷罢起身,步入左侧右门之内。

  原来是一间完全人工凿成的石室,宽广两支,室顶镶有龙眼般大的明珠三个,石桌、石凳、石床,一应皆全。

  全旁壁上挖成书架,堆满各种典籍,室内空气清爽,一尘不染,宛如常有人住之所。

  清华知是先师以前住处,师门秘典遗籍均在室中。

  只要自己潜心研读,定将大有益处。

  他慢慢走到桌前,顺手将桌上平放的书本翻开,看了两行,忙即正襟端坐,细心恭读。

  原来,是老人手书,详述其来历,及为徒者应注意事项:

  “余,唐末人氏也,生性淡泊,曾为一科举人,后因彻底看破世情,醉心山水,畅游名山大泽,转而学佛;得一异僧为师,开始习武,晚年功力进入化境,熟研武林各派技艺,但因性恶,武林恩怨仇杀,故从未显露所学;后于无意中发现此洞,稍加布置运修,乃留此潜修;一甲子间,深研儒门心法,转以佛家大乘法门,创练‘法天大乘合整玄功’;旋在本洞四壁,得一‘银钩’短剑,乃前古仙人降魔之宝,因此武林各派剑法之精华,加上自己之创意,历三年之久,始成’银钩三十六式’剑法;后一甲子,因余玄功练成,为了配合玄功与剑法,又以五行八卦之理,河图洛书之谱,研创‘玄天掌法’三百六十招‘花信二十四番擒拿手法’,‘迷神幻影身步法’,及‘震天指’等,合著成册,拟以立户传徒,维护武林正义,造福社会人群。

  “然而,人材难遇,良品更稀,始终未遇有缘,空费余半甲子游历人世,终于坐化之前,默察玄机,测知五百年后,应有积善之家,俊出平民,有缘来此,堪作传人,从此光大本门,留芳后世。

  “吾徒来此之后,可先将余遗体葬于石坛之下;取出为师所留秘笈,及宝剑丝囊等物,再行按余所著,循序研练;技成之日,即可封闭洞门,出山行道,望你能以恒心毅力,勤习不懈。

  “但行道之时,应本儒门仁者之心,佛家渡世之旨,惩恶扬善,莫枉莫辜,泽及人间,销弥劫运。功德圆满之日,再作合籍齐修打算。

  “至于食用一事,可将本室门侧之把手,向右扭转三匝,即现石坛右侧之门,可通前洞;若在洞外欲关该门时,可将通道顶上之白石笋,向左扭转三次,再向外拔出向右扭转三次,然后向内推进再左转三次。

  “前洞本是峡谷,繁生黄精生地之类,清泉不竭,不虞饮食无物。

  “葬余遗体之先,应将本室桌前之石鼓,向右扭转三周,再将余遗体及蒲团,一齐收置四洞小坛上,再使石坛复原即可。

  “池中山畔所种,乃‘九叶仙兰’,亦前古仙人所留,若能逢其五百年结实之期,可摘而食之,增加甲子功力。

  “‘银钩’乃前古仙兵,剑已通灵,用玄功灌注其上,可使其剑芒暴射,长达数支,无坚不摧,杀敌干举手之间;苦功力已够,练至人剑合一之境,可以真气操纵此剑,脱手临空飞舞。剑把镶有避毒夜明避水避火四珠,因珠光太亮,易惹他人觊觎,平时不宜脱下把套;此剑且能遇险鸣珠,亦降魔至宝,但用法未明耳。另一短剑,名曰蓝星,亦为难得宝刃,下山时,可一齐携出,以赠有缘。

  “余晚年自称避尘生,实则有愧儒家济世之意,与佛家普渡之旨;本派可称为浩然门,望吾徒莫违师心,努力为之;否则,祸福无门,唯自找之,善恶有报,当心天谴!”

  应清华看完这篇手录之后,心知师恩隆重,自身责任非轻;从此,唯我摒除一切杂念,刻意用功,方能早日达成师愿,得展素志。

  接着,即欲起身安葬师骸。

  但发现怀中小猴一动,才想起小猴自吃朱果迄今,熟睡未醒,应该解下放在床上,让它自行醒转,以免妨碍自己行动。

  于是,他忙将小猴放妥,按数扭转石鼓,再跑出室外察看。

  果然,石坛已向左横移五六尺,底下现一长坑,深可没人;一边有石级斜下,坑中凸一祭坛,上面放着三盒丝囊各一,和连鞘带套的古式短剑一把。

  他将五盒等取出后,再将老人遗体及蒲团一齐抱入坑中小坛上,安放端正,又跪下默祷一番,才再入室内,将石坛返回原位。

  经过许久的暗中摸索、惊恐、忙碌,到此算是暂时安闲。

  他已感到有点疲倦和饥渴,只得从革囊中取出朱果服食,并即静心打坐,以期恢复精神,再研练师遗秘笈。

  洞中无日夜,他醒来已不知时候。

  只见身畔小猴,也已醒来,睁着一双金眼,凝视着自己。

  他右手摸着小猴脑袋,稚气地道:“乖猴儿,要吃的,可到前洞去找,但不准乱跑,也不许翻动房内的东西,不然,哼!我要打你呵!”

  “唔!还有,以后就叫你金毛吧!平时可在外面去玩,不可打扰我练功,知道吗?”

  说完,便将小猴抱下床,挥手叫它出去。

  自己坐到桌前,细心检视师父遗物。

  丝囊宛如普通革囊大小,隐泛光霞,不知是何丝织成,只觉入手温软,柔若无物。

  囊中有药三瓶,均标有用法来历。

  另有黑色小圈三个,直径丈许,外有豆粒大的小珠围绕,沉重异常,精光幻彩。

  还有卵大黄珠一个,微泛檀香气味,量即“风雷环”与“舍利珠”。

  继又褪去剑把封套,一时毫光四射,色分四彩。

  四珠大如指尖,分镶剑把两面,珠间各刻“银”“钩”一字。

  旋以左手轻按剑鞘,右手握把一抽,只闻声似龙吟,银虹已现,剑身仅长一尺七八,外面似有一层白雾环绕。

  剑尖射出一道白芒,长达盈尺,芒尾卷曲如钩,伸缩不定。

  他满怀高兴,愈看愈受,真欲振剑起舞,一试神异。

  但亦知功力未够,剑术未成,对此通灵仙兵,实尚无法控制。

  只得插入鞘内,封上把套,与丝囊齐放床上。

  最后,才打开玉盒,取出先师手著的“法天秘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