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片中她还保留着作为游击队员的装束,只是被卸掉了武装,但女勇士的斗志更胜于普通的抗敌武器。
见惯了战争画面和宣传招贴,猛然见到这位茕茕孑立的女子,很是让人惊叹:能在虎狼之敌酋面前不失自信与威严,其勇毅足以让画面内外的国人汗颜。愿英雄不死,民族自强之精神不死!
成本华是在坚守和县城门时,战斗到最后被捕的,当时她24岁。
因其佩带的皮带是童子军所使用的制式皮带,被日军称为“中国女童子军”,实际上,以她的年龄,应该不是童子军了。从成本华所穿的衣服看,应该是属于地方武装。同一个战俘在日本画报上出现两张照片,非常罕见,因为日军有非常严格的宣传审查。图的背景是一处临街的木质结构的房子。四个日本军人,从不同角度打量成本华。两位百姓,老的着深色长衫,无奈地把手拢在袖子中,悲戚地望着成本华的背影。旁边那位个子高大的小伙子,不知是不是成本华的战友,他的眼神分明比别人更为关切、凝重。而成本华本人却是最镇定的,表现出一种安详,甚至面露微笑。她的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这是一脸自信、无所畏惧的姿态,在以残暴闻名于世的日军环视之下,表现得从容不迫。
写在后面,自从某日,在资料中发现了这位女士,一种愤怒在胸中燃烧,既然是架空历史,就让我们的姐妹在抗日战争再现吧!
凤凰不死,只是浴火重生!
谨以此文,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女性,她们是我们的姐妹,更是我们的榜样。
愿凤凰佑我中华!
愿千万华夏子孙,牢记历史,爱我中华!
tuku。history。china/history/html/2006…10…19/2470729_227468730。htm
tuku。history。china/history/html/2005…10…18/2024241_621141916。htm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照片
作品相关 抱歉,变更地址,重新装宽带。
亲爱的读者同志们,近日变更地址,新换了线路,估计下周某些时候就可以顺畅了。
本来试着在网吧里写了一点,可惜感觉不太对,嘿嘿,对着一堆机器和人全没了感觉。
万分歉意,请稍待几日吧。
笔者顿首百拜。
作品相关 雷达现代战争的眼睛
雷达的发展历史
雷达是20世纪人类在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雷达的出现为人类在许多领域引入了现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国人为了防御敌机对本土的攻击,开始了第一次实用雷达实验。当时使用的媒体是由BBC广播站发射的50米波长的常规无线电波,在一个事先装有接收设备的货车里,科研人员在显示器上看到了由飞机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的回波,于是雷达产生了。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雷达的组成部分有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由于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高度等。最初雷达主要用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海岸线上建起了雷达防御网络。这些早期的雷达使英国人能够不断地成功抗击德军破坏性的空中和海底袭击。
雷达被人们称为千里眼。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雷达技术的进步,使交战双方在相距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还互相看不到,就已拉开了空战序幕,这就是现代空战利用雷达的一个特点--超视距空战。
由于雷达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达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对象的盲区,这也就有了在战争中利用雷达盲区偷袭成功的战例。现代战争中,为了躲避雷达的监视,美国生产出了一种隐形轰炸机,它可以有效驱散雷达信号,使它对于常规的雷达系统保持隐形。正是由于这种矛与盾的关系,科学家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研制分辨能力更高的雷达。
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意为无线电检测和测距。雷达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飞速发展。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雷达分为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两大类。脉冲雷达因容易实现精确测距,且接收回波是在发射脉冲休止期内,所以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可用同一副天线,因而在雷达发展中居主要地位。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当雷达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时,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频率与雷达发射频率不同,两者的差值称为多普勒频率。从多普勒频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当目标与干扰杂波同时存在于雷达的同一空间分辨单元内时,雷达利用它们之间多普勒频率的不同能从干扰杂波中检测和跟踪目标。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年份
重大事件
1842
都卜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都卜勒效应的都卜勒式雷达。
1864
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
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
1888
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
汤普森(J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
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
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讯号的主动电子元件。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6
马可尼( Marconi)和富兰克林(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讯号反射。
1917
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设计雷暴定位装置。
1922
马可尼在美国电气及无线电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s of Electrical and Radio Engineers)发表演说,讲题是可防止船只相撞的平面角雷达。
1924
阿普里顿爵士(Sir Edward Victor Appleton)首次成功进行无线电测距试验,利用无线电回声测定电离层(ionosphere)的高度。
1925
贝尔德(John L。 Baird)发明机动式电视(现代电视的前身)。
1925
伯烈特(Gregory Breit)与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把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短脉冲显示在阴极射线管上。
1935年2月26日
沃森瓦特在英国达文奇(Daventry)制成第一台实用雷达装置。
1935年12月
马可尼公司(Marconi pany)成功设计并生产发射帘天线阵,供安装在世界上首五个链向 (Chain Home)雷达站。这些雷达的有效范围覆盖泰晤士河河口湾。
1937
马可尼公司替英国加建20个链向雷达站。
1937
瓦里安兄弟(Russell and Sigurd Varian)研制成高功率微波振汤器,又称速调管(klystron)。
1939
布特(Henry Boot)与兰特尔(John T。 Randall)发明电子管,又称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 magnetron )。
1944
马可尼公司成功设计,开发并生产「布袋式」(Bagful)系统,以及「地毡式」(Carpet)雷达干扰系统。前者用来截取德国的无线电通讯,而後者则用来装备英国皇家空军(RAF)的轰炸机队。
1945
二次大战结束,全凭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盟军得以打败德国。
作品相关 为什么丑化中国的民族主义?
为什么丑化中国的民族主义?(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