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誓稀K淙晃矣玫氖切碌腃G技法来表现画面,但同样要重视传统绘画方式的表现形式。我想表现出一种侠气的感觉,虽然这感觉在我自己身上很难找到,但我想在画面中表现这种的侠义精神。就像《浪客行》的作者井上雄彦,画了6年的《宫本武藏》,当看到他拿着拖把大小的毛笔在地上作画时,我觉得他已成为了宫本武藏,他在用笔在挑战天下。如果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表现武侠插图,我想我也能在磨练中渐渐体会出这种侠气。
1个罗森、3个关于
罗 森
(本文字数:2883)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7年第6期
字号: 【大 中 小】
关于武侠
很难描述起自己与武侠的关系,套句俗话来说,是千丝万缕。记忆中,最早的印象是小时候看的港剧。那时候,只要是古装的港剧,几乎都与武侠有关,就连《杨门女将》,也可以看到降龙十八掌连败众高手,打得番兵一塌糊涂。
年纪太小,实在看不懂什么门道,只是呆呆地坐在银屏前傻笑,学着里面的主题曲,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再来就是到小学时期了。罗森生性好静,平常一坐就是几小时,学走路比别人慢,看报纸倒是比别人早。在这样怪异的成长历程中,开始接触到武侠小说。
最先接触到的是金庸,以金庸小说的普及度而言,这似乎挺正常的。家里长辈留有几套早年买回家的金庸小说,被找出来之后,就当作无价之宝,偷搬回家,埋首研读。以当时兴奋的程度来说,有点像是张无忌抱着赵敏狂奔,那种希望路永远走不完的心情。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从小到大,看过的武侠小说实在屈指可数,金庸、古龙、温瑞安、奇儒、黄易……剩下的那些,往往书拿来翻一翻,就觉得内容、情节依稀相识,没什么想看下去的念头,结果,书翻几页,还是放回架子,改拿旁边的漫画。
真正灌输不少武侠常识给我的,反倒是香港的武侠漫画。从最早登陆台湾的《风云》开始,到《中华英雄》、《刀剑笑》、《天子传奇》、《义勇门》……五花八门的各种视觉效果,颇足称道的剧情节奏,都有着相当强大的吸引力。
关于《风姿物语》
以前,在看各类小说漫画的时候,就发现有两种题材,只要掌握得当,似乎比别的题材更容易受到欢迎。一种是描述战国风情的取向,另一种是讲述某一群人,为了某个目标,笑笑闹闹地展开一段旅程。这两个题材,衍生出不少畅销书,还不止是书,电脑游戏中,三国志系列、RPG类冒险故事,至今热潮不衰,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两种题材都很不错,通通一起用了吧!
接下来是决定人物,由于作者本人并没有多伟大的人格,最喜欢的武侠经典就是《鹿鼎记》,所以也不想写一些大侠、英雄之类的人物,当然,也不必故意倒反,写成懦弱无能的角色,只要像正常人一样,有贪念、有欲望,遇到危险也想悄悄溜走,这样就可以了。就像某部漫画说的一样,“讨厌不像人的家伙”。
网络上有许多未完的故事,让人惋惜之余,也十分讨厌。轮到自己,自然不想变成其中之一,可是长篇故事一写就没完没了,这该怎么办呢? 有个取巧的方法,就是在每篇开头加个“前篇”,意思就是说,目前的部分,只是整个故事的序曲,正篇尚未开写。那样的话,写完序篇,也算告一段落,倘若写累了想退休,对网友们也有个交代。
一切计算完毕,名字想好,《风姿物语》的故事,就正式问世了。
故事的背景放在古代,使用的人名、景物中西兼备,既熟悉又陌生,不习惯的人看了,大概无法接受吧!不过,这是从日本某些电玩中汲取的经验,它们架构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庞大世界,却在一切歪斜的事物观中,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某些优秀作品,会把读者吸进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罗森想写这样的故事。
由于背景放在古代,理所当然,可以加入“武侠”这个佐料,侠是不用了,武却是可以好好加工一番。于是,针对故事里每个人的特质,开始兴致勃勃地设计武功,想招式名称,那时候的想法,既然武功是中国的东西,就应该取些古雅的名字,所以翻开诗词,或是找找古代人物,从某件事里面变化出武功,还专门为此,设定了“白鹿洞”这个门派。
武侠小说与历史结合,由来已久,在金庸笔下,杨过打死过蒙古大汗,张无忌将《武穆遗书》传给徐达,这些情节都令读者们看得很乐。不过,在那个时候,还可以看出一种观念,沙场将军的武功,与武林豪杰用的不同,只是寻常的刀马功夫,所以铁木真的四杰,打不过区区黄河四鬼。
而近代的武侠小说、漫画,开始尝试另一种新方向,那就是“既然能成为统领天下的大将,必定武功也是天下数一数二”,换言之,就是直接把历史名人、武林高手合而为一。从此以后,李白可以是诗仙,也可以是剑仙,孔子可能是古往今来第一高手,而历史上的名武将就更是不在话下。
这样的写法,有其缺点在,这就是读者的适应度。如果适应不过来,那便万事皆休,但如果控制得当,读者也能接受,那就有个很大的好处,因为,既然写的是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读者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心里就描绘出大概的样子,往往还大受震撼,这可以省却不少力气来塑造人物、营造气氛。
结果,食髓知味,有一段时间,罗森甚至是翻着《史记》,找找看有什么人是故事里合用的,反正写的是架空世界,束缚更少了一层,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大可齐聚一堂,闹得不亦乐乎。
人说,身为创作者,要努力地丰富人生经验,细心地观察身旁的每件事,如此一来,种种题材、情节,才能源源而生。从这点看来,罗森真是个不够专业的创作者,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从别的方面,多多充实自己,让笔下的东西,越来越活灵活现。
关于《风姿物语?银杏传》
故事中的三神器,设计上并没有特别想法。其实,我觉得不必平等神锤和博爱神铠,小乔的博爱和理想就是最可怕的神器,带给她无比的力量,却又榨干她所有的生命。当公瑾扪心自问,能否平淡过一生的时候,身为作者的我,想的却是,小乔她能平淡过一生吗?
当即使是忘恩负义,赶走小乔的那一群人遇难时,小乔都觉得对他们有一份不能割舍,不能放下的情感和责任时,试问这样的人又能如何自私地享受那属于她自己的小小幸福?
那么,小乔的结局,从忽必烈在比武大会问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被决定了。
因此,尽管结局不算喜气洋洋的大团圆式,但从小乔来看,她应该会觉得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能在为理想奉献生命之前,得到一生的挚爱和幸福的时光。
忽必烈、白军皇、山中老人,这三个在本传之中戏分不多的重要人物,堪称是银杏中最华丽的临时演员。部分读者觉得这三人的戏分不多,这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公瑾与小乔的故事,如果临时演员戏分太多,就本末倒置了。
银杏这一篇的BUG可能不少,很多地方或许还和本传有相冲突的设定,不过都无所谓,因为小乔改变了命运,所以很多本传里的不同设定与记载,是因为被小乔改变了命运,所以才变得与外传的记录不同。这是很贼的解释方法,也是我把“五极天式”第五式如此定位的理由。附带一提,第五式因果转轮,我自己取的外号是“作者的立可白”。
总的来说,银杏的故事,属于《风姿物语》中的一小节,这次与《今古传奇?武侠版》合作,用这样的形式刊出。两岸的思考形式有别,欣赏的风格也不同,不晓得这个作品想表达的思想与观念,能否传递到本地读者的心中,但就作者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篇我很喜欢的故事,无论读者评价如何,它对我都弥足珍贵。
盛世武侠,百花齐放
李逾求 唐明霜
(本文字数:3433)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7年第6期
字号: 【大 中 小】
武侠小说中,如《风姿物语》这般,建立起一个新大陆新江湖来的其实极少,一来个人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设定原本就是为故事服务的,如果为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