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郭敬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浅扇耸澜缡紫瘸隽宋侍猓约翰还窃谝桓鼍薮笠跄敝凶鞒隽俗匀坏姆从Χ选!ㄋ怪皇歉龊⒆印ǎ腔峄ハ辔舜丝选R蛭呛⒆樱约词棺龃砹巳魏问乱膊挥Ω檬艿脚溃灰蛭呛⒆樱阅闩酪桓龃空娴暮⒆樱憔褪前乖嗟摹!�
  问题在于,成人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要说成人世界是肮脏的,那么这种肮脏难道是从孩童到成人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么?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似乎从来不打算去想。   
  独一代偶像的陷落   
  这里要说的偶像并不是特指郭敬明,虽然他的确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这一个群体的偶像。 
  这里要说的偶像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追逐和模仿的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郭敬明也有自己的偶像,他学习的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 
  在遥远的年代里,我们塑造的偶像都是〃完人〃、〃超人〃,永远正确,不会出错,甚至没 
  有七情六欲,精确完美得像机器。 
  后来迟钝的大众开始感受到这种被塑造出来的偶像的虚假,他们慢慢发现了真实的偶像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比过去更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他们。 
  受到鼓励的偶像们受宠若惊地懂得了:有时不要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太过完美。而比他们更受到鼓励的,则是传媒工作者:有时不要把偶像们塑造得那么〃高大全〃!总之,大众、偶像和传媒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开窍〃。 
  其后的日子里,像任何一种〃开窍〃一样,事情开始走向极端。偶像们开始从〃不必表现得完美〃,变成〃不必表现得优秀〃,再变成〃根本不追求优秀〃;传媒从〃不必把偶像塑造得完美〃,〃变成不妨把偶像塑造成普通人〃,再变成〃巴不得把偶像都塑造成坏料〃;而大众呢,则甚至开始津津乐道于偶像的种种丑闻。 
  以上就是偶像的陷落史。我们在自己的恶趣味、媒体的低职业道德和公众人物的缺乏自我要求的三重夹击之下,沦为一批崇拜着骗子、偷税者、瘾君子、强奸犯、荡妇、歇斯底里症患者、弱智儿童……的卑微生物。我们惟一没有顶礼膜拜的是伪君子,在媒体的教导下我们学会了唾弃这些人,却丝毫不介意我们的偶像连〃伪〃都不愿意伪一下!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能指望他们怎么样?指望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写在书上的以外的高尚和美德吗?相信这个世界的成年人不是个个都像报纸电视上所揭露的那样虚伪、贪婪、卑鄙和龌龊吗? 
  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难怪,他们理所当然地要认为只有孩子最纯洁善良。他们理所当然地要认为成长就代表着堕落。 
  但这毕竟不是事实啊! 
  事实被蒙蔽了,错误在于我们没有揭示它。 
  这个世界上曾经被命名的各种美德都还有一大批的忠实执行者。这个世界上不是不存在足以让每个成长中的孩子视为榜样的真正的成年人。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埋没了。 
  是的,我们也宣扬高尚的品格,偶尔在社会新闻版刊登一点抓小偷、捡钱包之类的好人好事,但是对于那些深沉复杂的哲思,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十年如一日的伟大品质,我们介绍的太少太少。 
  难怪郭敬明的FANS要毫不留情地攻击每一个批评他们偶像的人,因为他们只听说过把文学当作生意、做梦都想着出名、只知道捞钱的同行妒忌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把艺术视为神圣、以人文主义者的胸怀表明立场、不屑于争夺市场的文字工作者,根本就不了解他们对于自身心智与灵魂的锤炼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他们看不到这些,于是只能崇拜一个躲在〃孩子〃盾牌后面的〃非作家〃。他们崇拜小土包,因为高山被我们藏起来了,被浮云遮盖得密不透风,无法让人看见。 
  独一代的拒绝成长,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这个时代,成年人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方面,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我们为什么失败?   
  独一代的孩子崇拜郭敬明这样的偶像,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只因为这样的偶像和他们自己很像。郭敬明的很多想法,就是这些孩子自己平时所想的,他们有天然的亲近感。 
  人总是喜欢和自己接近的人。对于〃另一个人优秀得超过自己想像〃这一点,人在本能上是抵触的。即使是寻找偶像,也只愿意找那些和自己喜好特点(缺点)差不多的,所想的自 
  己都能理解,其私心可以得到自己认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树立偶像时,在行为操守方面喜欢那些〃本色真实〃的,在专精造诣方面喜欢那些半瓶醋的原因。因为〃本色真实〃的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很多缺点〃名人也有〃,可以原谅;而半瓶醋对于他那个领域的肤浅认识让我们也能听得懂,觉得自己也挺行。 
  我们自己堕落得不思进取,因而根本不能也不敢树立起高大的偶像,那样会反衬出我们的渺小也许我们根本未曾思考到这一步,在思考以前,我们的潜意识已经拒绝承认〃有这样优秀到我无法想像的人存在〃了。 
  我们自己每天生活得委琐无比,把搂钱当作头等大事,把情感看作可资利用的娱乐品,把惟一的快乐寄托在繁忙工作之后可以找点感官刺激,从不真正相信自己在人格上可以变得更高尚和完善,对哲学和艺术狗屁不通也毫不关心,倒是学了一大堆相关的时髦名词,整个下午沉迷于网络游戏麻醉自己,却从不花时间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灵魂的高度上远远低于平均线,指望我们拿什么来给孩子做榜样! 
  即使如此,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笔者这么说是在危言耸听,因为我们早已学会欺骗自己,丧失了自省能力。 
  独一代对于严肃文字工作者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我们这种鸵鸟政策的一个缩影。 
  对自己过度宽容,把要求降低到不能再低的不光是孩子,而是我们全体。   
  孩子和成人世界   
  关于的关系,自古以来有很多艺术作品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描述。比如:彼得·潘:他出生的第一天,因为害怕长大,就从家里逃了出来,肯辛顿公园曾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在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永无乡。那里住着一个印第安人部落,一群海盗,各种野兽,人鱼,小仙人,以及一群被大人不小心丢失了的孩子,他们的队长就是彼得。他们不用上学读书,不用学规矩,还不时碰上冒险的乐事,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是男孩,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位母亲。但彼得·潘瞧不起世间所有成年母亲,想找一位小姑娘做母亲。于是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他飞到伦敦,趁达林先生太太出门赴宴而狗保姆娜娜又被锁住的时机,飞进育儿室,诱使小女孩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跟他飞到了永无乡。温迪做了孩子们的小母亲。从此,三个来自内陆的孩子真正过上了只有在童话和睡梦里才见到的奇妙生活。他们住在地下的家里,出入经过树洞;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戏;和印第安人进行游戏战争,搭救过他们的首领美丽高傲的虎莲公主;彼得和温迪绝处逢生,被知恩图报的永无鸟搭救了性命;孩子们被掠上的海盗船,为救他们,彼得和阴险残暴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调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温迪终于想念母亲,央求彼得送他们回到了伦敦的家。多年后,温迪长大了,做了母亲,彼得又来把温迪的小女儿带去了永无乡。于是,一代复一代,小母亲不断更换,彼得却始终是个满口乳牙的长不大的小男孩。 
  (巴里《彼得·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那么一个全是孩子的群体是否就必然意味着纯洁和善良呢?请看:《蝇王》: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被失事的飞机抛在一个富饶的小岛上,他们以螺号为〃兵符〃选出了首领,以点火为信号等待救援船只。为了吃肉,孩子们忘记了首领拉尔夫的吩咐,离开火堆去打猎,一次得到求援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因为正是他们的火堆熄灭的时候,过路的轮船从小岛旁边远去。接下来,孩子们的阵营发生了分裂,最先倡议选出首领尊重〃公约〃的人最先背叛了这一切;自愿涂上泥彩沦为〃原始人〃的恰好是唱诗班的孩子;具有牺牲精神和先知远见的西蒙发现了怪兽的秘密,却被同类当作怪兽乱石砸死;善良的猪仔被另一个〃部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