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易。当然,追究卖家责任的也有,这要看卖东西的人的身份地位,或者还要看其家里勾心斗角的乱遭事,要是恰好,这点子事情够个局,可以那么利用一下,或许卖东西的人真的要倒霉那么一下,卖东西的要是不长眼,跟人家较劲,最后落个家破人亡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阿力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来郭燕家之前,也是大户人家的奴才,自然听说过家里少爷或者有头脸的奴才拿东西出去倒卖的,所以,在他心里并不觉得偷卖家里的东西的主子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他却没有想到,那些卖东西或许会倒霉。
自己家的老爷虽然已经中举,可在这京城里,真的不算什么,要是真的被人追究,他要怎么办?
郭燕听到阿力把他一天的经历说了一遍,间或还夹杂了些个人分析和胆战心惊的语气,把郭燕也吓了一跳,只是,作为当家理事的主子,她还是要装做无事人一般,平心静气的听阿力说完,笑了一声道;“我还当你迷路了,耽误了一天,原来是打听这些有的没的去了,我们卖这地的时候早就打听清楚了,也是走的正常的手续,在官府备案了的,就是其中真的有什么猫腻,也不会算到咱家头上,再说,你家老爷眼看也要参加春闱,要是考上了,得个一官半职的,你说,谁没事会找他麻烦?”这些话也是钱元脩当初跟郭燕说的,当初那经济在官府办完手续,急忙就跑了,郭燕就多嘴问了一句,谁知道,钱元脩告诉她,有可能这地是被某家里的败家子偷卖给他们的,郭燕当即问,“那这手续合法有效吗?”
钱元脩道;“就算是追究责任,也是那经济的事情,咱们对此一无所知,再说,看那荒山野岭的样子,应该是无人来追究的。”郭燕安抚了阿力一下,让他下去吃饭。自己坐在那里有些灰心丧气,就算是卖了赃物,自己也是不知情好不好,凭什么连雇个人干活都没人敢来?
其实,这也怪不得那些做活的,还得怨阿力说话办事不成,他三两句就把家底交了,人家知道他们连主子带奴才大人小孩都加起来不过七八个人,而且都住在那只是看林护山的人才住的地方,很明显,阿力的主子并不是有钱人家。打工挣钱的,就连卖身为奴的也想要找个好些的主子,在阿力这样的奴才,拿不定主意的人面前,自然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了。
郭燕却不知道这些,她在家里发愁,就算是守着聚宝盆,换不来银子买米下锅,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啊!
阿力听郭燕说了一回,又跟环儿咬了会耳朵,也知道自己做事办砸了,不敢在郭燕面前晃悠,生怕郭燕惩罚他,只埋头更加卖力的做事。
钱元脩也知道了阿力进城一天的遭遇,有些好笑之余,也觉得家里确实需要添置能干的本地的人,就亲自去了一趟,带了两个人回来,一个跟阿力差不多,一个四十岁左右,两人是父子俩,爹叫吴仁,儿子吴年,妻子早逝,因为家贫,父子两个常年给人打短工,可还是攒不够钱给儿子娶媳妇。
钱元脩不像阿力办事,在人力市场上三转两转的就摸清了这对父子的脉门,忽悠人家说,工钱另算,三年以后,自己给他们父子一人一个老婆,这两父子就跟着钱元脩回来了。
钱元脩考虑到交通的问题,还卖了匹马,听从吴仁的建议,专门挑了头怀着小马驹的母马,而且,这两人几乎就是万事通,不仅会种地,木匠,还会规划过日子挣钱。
他们上山砍树,自己做了辆结实的马车,拉到城里去卖,就连郭燕说的码头他们也给修了出来,听说郭燕要卖网,回头还要养鱼,其中一个又介绍了一个他原来认识的水乡人来,这下,连船都做了出来,郭燕的网箱养鱼也折腾了起来。
看到那大面积的沙地长的都是草,觉得荒废了可惜,就让赵氏她们搂烂树叶子,他们拉了,沤到那贫瘠的沙土地里,说是来年就可以种西瓜卖钱。
因为这对吴家父子,郭燕的心一下子就轻松了,日子也过的顺心顺意起来,眨眼间就进入了冬季,眼看要过年了,山中气候冷,早早的就烧起了火坑,郭燕一家四口也住到了西屋的火炕上,倒是比那木头床睡的还舒服。
那条河果然耐不住严寒,冻上了冰层,孩子们也多了个玩耍的去处,就连钱元脩也起了兴致,说要砸开冰层,钓鱼吃。
郭燕想起了她的网箱养鱼,不知道当初他们淘挖的深度够不够,那鱼会不会冻死。
郭燕最初说要把网箱放到河中央,可那后来请的王项却说,万一上游流下来枯枝烂木头,或者到了夏天,雨季高发期,这养在河中央的网箱就不安全了。
他建议郭燕,把河边的淤泥淘深些,用石头垒结实些,周围用木头圈起来,把网箱放在中间,这样,就安全了,可这样也有弊病,不仅每天要专门给鱼弄饵料吃,那深度总是比河中间要浅许多,只怕温度也不够,不知道会不会把鱼给冻死。
听到钱元脩说要抓鱼,郭燕就让他在网箱上砸了个洞,查看一番。
鱼一抓出来,把那王项都吓了一跳,才几个月时间,原本放进去大小不一,瘦削干巴的野鱼,都长的膘肥体重,头大身圆,大的不止五六斤,二三斤够上餐桌的比比皆是。而且里面有许多半大不小的鱼,也不知道是大鱼繁殖还是充足的食物引来的野鱼,和大鱼混杂在一起,一个鱼兜子下去,大鱼小鱼满满的。
这几个原来以为郭燕不过是玩闹寻乐子的人,看郭燕的眼神不禁就变成了崇拜。
郭燕笑的无比甜美,原本这些四处游弋的东西,被这样圈着养,每天小鱼小虾水草什么的吃饱喝足的少运动,怎么不长肉?
正好赶到年尾,这鱼可以卖个好价钱,众人就商量要运到城里去卖,只是大冬天的,滴水成冰,怎么运输成了个大问题。
还是郭燕想招,把鱼连水一起,装在木桶里,不断的往里面加热水,保持水温。
吴仁父子和王项都是劳动人民出身,见多识广,也能融会贯通,他们保留郭燕的提议,两天时间做了个个水箱式的马车,木桶和车底做成夹层的样式,可以放炉子把空气升温,木桶上面一般是固定的盖板,另一半却是活动可拆卸的,这样即方便运输,不怕把鱼冻死,到了集市,把顶上的半个木盖板掀了,就可以捞鱼叫卖。
中国人素来有过年吃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虽然都是河里的常见品种,可架不住正好是年节,即使是穷苦人家,也会忍疼买上一条,三十晚上吃。
第二十六章
大户人家都有专门的庄子池塘养鱼,却多是死水,饵料投放也不一定充足,一条鱼养个三年五载的才长这么大也不稀罕,郭燕先是从河里捞鱼,然后短短几个月催肥长成的,鱼肉的鲜嫩程度自然跟不上,等后来买回去吃了的人发现,虽然是河塘常见的品种,这鱼却肉嫩味鲜,口感要比一般的鱼要好的多,吃惯了好东西的人嘴刁,有了稍微的区别,就愿意花银子卖更好的。
这就造成了一些大户人家舍弃自己家养供应的鱼,转而卖郭燕的鱼的景象。
有这些有钱人炒作,价钱就抬了上去,而他们这些人家只要好吃,并不怕价钱贵,宴请宾客什么的需要的量也多,就有人家干脆就成车成车的跟郭燕定货,连在市场叫卖都省了,还会额外的多得些赏钱。
好在当初郭燕心狠,那几个人也实惠,沿着河岸一共放了十几个网箱,并不愁没鱼可卖,郭燕自然不会放过挣钱的机会,就让他们把够份量的鱼都捞了,卖钱去。
郭燕自然是知道钱能生钱的道理,尤其是手里还有这么多实用的人才,要是把银子压在手中,实在是白糟蹋了。
尤其是现在玻璃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她想到来年要种的西瓜,专门让人卖回来了玻璃,建造了一个温棚,准备育西瓜苗,而且,自从有了这个玻璃温棚,一年四季,家里不分主仆,都能够吃到青菜,此举不仅省了卖蔬菜的银子,还得到了赵氏,吴仁他们的一致感激。
自从三百年前有了玻璃,有钱人家都有温棚,专门用来养花种草,种植蔬菜,供冬天食用,然而,玻璃毕竟算是易耗品,在便宜也是要花钱的,大户人家建的玻璃温棚,冬天里养殖的蔬菜,一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