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却没有李旦的想法,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或是杀了他。
他立李继为太子太平已经对他恨极,找机会在想除掉他,睿宗外表柔弱,心里还是有数的,只是个没有决断的人罢了,他处处防着太平的毒手,避免和中宗一样的下场,他即位后,就把武氏送进冷宫,他知道武氏是个和韦氏一样有野心的人,身边的人下毒手是防不胜防的,武氏很可能会被太平利用,干脆把她打入冷宫,他身边的人都是他的心腹,跟随他几十年的人。
太平的宴请他不会应邀,太平送的吃食他不会吃,所以太平钻了几次空子也没有得逞。
太平大为光火,也无可奈何,只有慢慢寻找机会,她也不敢直接杀上金殿栽睿宗。
睿宗却是不急不躁的,太平多次的废太子都没有能让睿宗同意,太平是更加的憋气。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
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
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容忍,使李继在这样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
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想尽一切办法要废太子,只是过不了李旦这一关。
李继却不置可否,别人说什么只当耳旁风,哪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李继是不会被人将军儿的,有机会他就气气太平,可是没有什么真的行动,他就是让太平跳,跳得越欢越好。
父皇只要不废太子,太平就有急疯的时候,到时抓住她的把柄就不是侄儿收拾姑姑,而是太子剿叛逆了。
主心骨
李继给睿宗出了个主意,三天一小朝,五天一大朝,不要天天上朝和太平磨牙,不管什么事都要自己决断,不要请求任何人。
有了这个儿子支招儿,睿宗总算有了主心骨儿,胆子也大了起来,奏折送到跟前,随手就批了发下去了,等三天的小朝有人报与太平,太平诘问之时,事情已经成型,太平没完的责难,睿宗只有一句话:“朕是皇帝还是你是皇帝?”
朝堂上的大臣看到太平被问到张口结舌,他们都是被太平扶植的要作为心腹的,也是听到皇帝说的有道理,觉得皇帝的腰杆子应了,都明白是太子的助力让皇帝不再受制太平。
太子的果敢与决断群臣有些胆怵,听说太子妃能说服八万大军背叛韦氏如果自己一味的追随太平,如果太平被太子制住,太子可是将来的皇帝,保不住太平就没了命,何况自己这些人,皇帝是能迁就太平,等下一个皇帝就不见的迁就她了,看太子的威仪,皇帝对太子维护,太平不见得废得了太子,这些人不敢把李继得罪得太深,李继在几次朝会上已经看出来了,他们都有了退缩,只要有自己这个太子的名头在,他们就不敢再深入的帮太平。
李继会让形势一边倒的,太平也感觉到风向有异,就大肆的威胁朝臣,不是说朝臣怎么怎么地,而是大肆宣扬要把李继怎么怎么地,她是想把李继怎么地,只是她没有办到,她怕朝臣心眼活靠向太子一边,连威胁带利诱保持了与太子的势力的平衡。
李继也不是弱的,他回京后,就联络了太平排挤下台的老臣都成了睿宗的心腹,李继并不拉拢这些人,这些人根本不用李继拉拢,睿宗是维护太子的,朝臣投靠了睿宗,就是投靠了皇太子,又都是他联系来的,谁还不明白皇帝和太子是一心的。
借这些大小朝的空隙,睿宗安插了这些老臣进入权力机构,你太平折腾睿宗也不管,一向软弱的睿宗突然变得果敢了起来,让太平心里的压力剧增。
太平明白的是李继在背后支撑李旦,李旦生性懦弱也没有这个脑子这个胆,太平现在更急于赶李继下台。
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
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
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
他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李继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
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继流涕而出。
到这时,他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七月睿宗正式下达传位制书同时,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让睿宗虽然传位,还应当“自总大政”。太平公主显然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
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以让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
李继急回和青青商议,青青能怎么办,皇帝要传位与你,你要是不接也是忤逆天颜,李继可是李旦的希望,李氏皇族全靠他一人维护,如果这个皇帝他不做,太平也不会饶过偶在家一家,青青叹一声:“真是天意,老天爷都在难为我,让我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青青的话突然闸住,她觉得已经说走了嘴,情绪悲痛之下,大脑都有些晕乎。
李继觉得她怪怪的:这样的地方?这里不是她的家吗?
“对不起了,青青,我真的对不起你,你不愿意做的事,我怎么会愿意呢?只是我没法推辞父皇的重托,李氏没人能治得了太平,我不做的话,李氏一族将会人头落地。”
☆、第201章 帝位
李继也是很为难,坐皇帝不是什么好事,既累心又危险,自己怎么会喜欢坐那个,父皇让他干,他怎么能抗命,只有委屈青青,自己做了她不愿意的事情,实在是对不起她了。
“好了,我知道你也很为难,就顺其自然好了,天意难违,我也就认倒霉了。”
青青这样一说,李继的心里好难受,他坐皇帝,青青怎么说她倒霉了呢,李继就是想不明白。
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自此李继的身世谜团彻底揭开,他真的还是那个大唐的第六代皇帝李隆基,以前青青总盼着不可能,不是那个李隆基,现在已经证实了一点错没有,青青极端的失望,她设想了多少次不是那个大唐,他脸色叫李隆基也不是那个李隆基,如今他坐了皇帝,青青才信了天意,他是谁青青也没有办法,她本来就是他强抢的,让他坐他的皇帝吧,顶多自己住到空间不出来了。
不提青青伤心,李继也很失落,毕竟这个李隆基已经不是前世的李隆基了,他是在民间长大的,他喜欢田野喜欢自由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爱的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