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见”,诸侯王刚到京师时,先在禁中朝见天子,即所谓“小见”,因为不是朝会,又称为“燕见”。
到正月初一的早晨,诸侯王要参加“贺正月”的朝会,并进献贺礼,这就很隆重了,称为“法见”。
后三日,天子设酒宴,招待诸侯王,并赐金帛财物。
后二日,诸侯王“复入小见”,再次到禁中去朝见天子,然后离开京师,回自己的封国。
西汉的服色不改秦俗,依然用黑色,不但百官公卿上朝要穿“皂衣”,连皇帝也不例外。从官服上看不出品级的区别,只有从百官所佩的绶带上,能看出官位的高低。
绶带是什么?绶,也称为“组”,是区别官员品级的带子。
它本来是先秦时期官员们身上佩戴各种玉饰时系玉饰的彩色丝带,秦汉以后,佩玉不再成为普遍的习尚,绶带就有了一个新的作用,那就是用来系官印。
那时官印大约三厘米左右见方,是押印简牍外边的封泥用的,小小的一方官印,带起来也方便。
绶带怎么能区别官员品级呢?因为不同级别的官员,绶带的颜色、尺寸是不一样的。
汉代天子为黄赤绶,长二丈九尺九寸,诸侯王赤绶,长二丈一尺;公、侯、将军紫绶,长一丈七尺,二千石以上青绶,长一丈七尺;
六百石以上黑绶,长一丈六尺;二百石以上黄绶,长一丈五尺;百石青绀绶,长一丈二尺。
有一些官是没有印绶的,比如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官等。
虽然一上朝,一片黑色朝服,不分彼此,可一看绶带,就会一目了然。
让刘邦很头痛的是,即便有了礼仪,那些个开国功臣,也没大没小习惯,喝了酒就闹腾的厉害。
你说吧,这些人不能杀,又不能惹,杀了就寒了很多人的心,跟着他那么久,再丢面子也得忍啊。
更何况刘邦这个皇帝,本身就其身不正,所以坏习惯是屡禁不止啊。
便找人监督礼仪进行,逐渐才开始上轨道。
黎明时分,文武百官和各路诸侯,聚集在长乐宫大殿外,由宫里的传达官(谒者)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序引入殿门,传达官传呼一声“趋”,大家分东西两列排好。
东边是功臣、列侯、诸将军,西列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
庭中数百名郎中和中郎全副武装,执戟在手,从殿门到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气氛肃穆。
接着才是皇帝的辇车出房,自内而外,百官持职、传警。待皇帝升殿入座之后,再由礼官引导诸侯群臣以下至六百石级别的官员,依次序逐一奉贺。
朝礼已毕,接下来是宴会。
按照新的朝仪规定,再也不准像以前那样昂首直入,大呼小叫,跟皇帝不分上下。
入座之后,要拜伏抑首,不得以目光与皇帝平视。
然后按照尊卑次序,依次向皇帝敬酒。
而且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如有不合礼法者,会当场被监席之官喝令退出。
刘邦那班臣下,平常散漫粗野已成习性,这一下可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尤其是樊哙那样的酒徒,平常喝酒都用坛,现在这九杯,还不够润喉咙的。
不禁感叹,曾经的关系,逐渐的被权利代替,再也回不到当初的那种感觉。
刘邦很开心,他最喜欢与众不同,高高在上,便拍着吕雉的手说道:“这做皇帝,比当亭长是好得多啊!”
便即刻赏了叔孙通黄金五百斤,而且封了他一个太常的官职。
叔孙通这才趁机为他的弟子们请命,说制定朝仪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刘邦就将所有的儒生都封为郎官。
叔孙通把所得的五百斤黄金统统分散给诸位儒生,又告诉他们皇帝赐官的消息,儒生们自然很感激,简直将叔孙通奉若神明。
而吕雉却越来越忧心,刘邦越来越肆无忌惮,尤其对戚氏的宠爱,简直到了无法无天,令人发指的地步。
吕雉召集萧何,张良,周昌,等人,原来那帮子沛县出身的,都依然敬重她。
周昌唉声叹气的说道:“皇后娘娘,您得劝劝大王啊!”
“怎么?”吕雉温和笑道。
周昌气愤说道:“大王每日偏殿,与我们众人议事,居然都将戚氏带着,不但带着,他还、、、、、唉!”
吕雉抿唇叹息说道:“他还抱着她,两人旁若无人的调情是麽?”
她的话让大家有些目瞪口呆,调情?
还真是贴切,群臣汗颜,纷纷点头。
周昌继续说道:“您也知道啊,我周昌本性耿直,很看不惯嘛!扭头就走掉,结果被大王按在地上痛扁,还问我他这个皇帝做的好不好?”
吕雉轻笑说道:“那你怎么回答?”
周昌赧然说道:“我就说他是昏君,宠爱美人!每日跟戚氏饮酒作乐,击筑对歌,很是荒唐!”
萧何跟张良含笑说道:“大王没生气?”
周昌梗着脖子说道:“别提啦!他似乎很高兴,还很得意呢!”
吕雉云淡风轻的笑笑,
秦朝皇帝的姬妾共分为七等,西汉共有十四等,是秦朝的两倍。
这其中,每一等级是和某一个朝廷官员的级别相对应的。
比如,姬妾中第一等“昭仪”,她的地位等级就相当于丞相,爵位相当于侯王,享受副国级待遇。
而第十四等则“皆视百石”,差不多等于一个亭长。
刘邦当时有多少姬妾呢?
除戚姬之外,还有薄姬、管夫人、赵子儿,这三个都是从魏王豹那里得来的。
另外,还有赵国人石氏。石氏名不详,她是因为她的弟弟石奋(万石君)而入宫的。
石氏的弟弟名石奋,其父是赵国人,赵国亡后迁居温城,刘邦与项羽作战,经过河内,石奋年纪刚刚十五岁,被指派服侍刘邦。
刘邦见他年少而恭敬知礼,就和他聊了一会儿天,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石奋就说,有老娘,还有一个姐姐,家贫一无所有,姐姐很会弹琴。
刘邦便动歪心思,妙龄女子,喜欢弹琴,容貌肯定不差,气质更别说,艺术家嘛!
便将石奋的姐姐纳为“美人”。
并且任用石奋为中涓,也就是给他本人当机要秘书,并且把他的家迁到长安城的戚里来住。
戚里这个地方是皇帝姻亲的聚居地,所以叫戚里。
石奋到汉文帝时,官位升到了太中大夫,汉景帝时,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父子五人享禄共计万石,因称奋为“万石君”。
当然还有无数,吕雉都叫不上名字的美人,她虽然母仪天下,成了**的主人。
但她的椒房殿,刘邦很少踏足,形同守活寡。
Ps:椒房殿,因以椒和泥涂抹墙壁而得名。椒是芬芳植物,其香气绵长可人。另外,椒多籽,也取其多子多福之意。所以从西汉起,人们就把皇后的寝宫称为“椒房殿”了。
第053章 韩信
更新时间2012…7…29 15:26:34 字数:2139
韩信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刘邦能有今天,韩信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大汉的多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披星戴月,用真本事打回来的。
可谓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就是说他建立的功劳是独一无二的,这世界上没有谁能比得过他。
这世间也不会再有第二个韩信。
韩信是淮阴(今属江苏)人,年轻时仗剑从军,投在项梁、项羽的麾下,一直得不到重用。
刘邦封为汉王,从关中入蜀时,韩信来投奔依附刘邦。那个时候,韩信在刘邦队伍里只是个连敖。什么叫“连敖”呢?
就是负责接待和外联工作的小办事员。
在他当连敖的时候,不知犯了一个什么错,反正这个错不小,要斩首正法,跟他一块犯事儿的已经斩了十三个人了。
轮到韩信,韩信仰天长叹:“刘邦若是想得天下,得有容人之量!如今我一心投靠,没想到有如此下场!”
夏侯婴当时是监斩官,听他这么说,便没斩他,还跟他聊了很久,觉得这人虽然狂妄点,但确实很有才。
就把他推荐给刘邦,但那时刘邦并未重视他,只让他当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钱粮的司务长,官职虽不大,但已经算是个很重要的职位了。
可是韩信的兴趣完全在调兵遣将、攻城略地方面,并不看重这个职事。
转机要说,他认识萧何,从打认识了萧何,韩信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
有一天,萧何从库房区经过,看见那些管库房的兵士,正在一位年轻军官的指挥下演习战阵。
阵法井然,而且颇具威力,兵士们个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