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珠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每报一次价值,皇后必咋舌叹道:“尚书真是豪华!
  这些宝贝,哀家别说是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过。”
  一连几次,石崇都只有哦着。
  最后他忍不住回了一句:“娘娘可能是很久未曾归宁了,否则必将见识到许多希罕的东西。
  刻下帝都之间,最大的一家就是王家,而国丈第则是贾氏之长,天下之最,均齐集于此。”
  这等于是顶撞回去了,皇后自然很下不了台。
  她的原意是想在皇帝面前,揭示一下石崇的奢华已逾于帝王,但没想到自己的母族也是同样的浮华。
  皇后自然感到很没趣,连皇帝也讪然不是滋味。
  但这场没趣是皇后已引来了,不能怪石崇无礼,于皇帝在私心之内,还感到很痛快。
  他在深宫之内也感到贾氏一族的无形潜在压力,因为他们的势力太大了,大到已能左右朝廷的决策推行。贾氏再与王氏结合,压力更为强大了。
  朝廷上重要的职务,贾氏一族着落不多占去了一半,王氏一族也极为可观。
  皇帝在日感孤立之余,只有闷声不响。尽量地加重外姓的权力以为制衡,石崇就是其中的一个。
  至于王浑,他虽也是王氏一族,但却不是他们的近支系族,更不是靠家族的力量而起来的。
  所以,他在长安,是反王氏势力领导者,也是反贾氏势力的领导者。
  王浑的强大,是得力于石崇的支持与扳倒了王恺。
  王恺的身居相位,自然是王氏一族的族长,但是他自大好利又自私,再加上软弱与无甚魄力,连王家的子弟们都不大支持他。
  所以他在找石崇的麻烦时,司马子明乘机联络了王浑,整掉了王恺,使王浑登居的相位。
  皇帝提拔王浑,一则是因为王浑手中有实力,而且颇为可观。
  再则也是因为他姓王,虽非直系,到底也是支族,他起来可以减低缓和王氏家族的反对,也增加了王氏与贾氏联合磨擦,王贾氏不致走得那么近。
  皇帝的措施很正确,只是没有想到一件事——这件事表面上看来是全无影响,骨子里却对朝廷的权力斗争影响至巨——那就是司马子明之死。
  石崇为了要得到绿珠,司马子明的权力日渐膨胀,怕自己会被司马子明取代而先下手为强,而且阴谋杀了司马子明。
  如此一来,王浑与石崇的连结,因为少了一个最后的策划人与执行者,变得软弱而无力了。
  皇帝的原意是想王浑能打击一下王氏家族的。
  那知王浑一上台,还表现得颇为气势,等到石崇一回朝,反而没什么魄力了。
  皇帝不明究里,心中未免失望,因此,才把自己的这些叔伯兄弟找了来,也是争权争得最热切的人。
  帝室如果靠自己人来支持,那是饮鸩止渴,十分危险的事。
  便是当夷族势力日张时,他不得已,多少也得作个准备,当权力分散时,皇帝知道只有多几个掌权的人,才是最安全的办法。
  因为握权的人,绝不肯轻易放手,也不肯屈居人下,当这些人互不相让时,皇帝才能控制他们。
  今天,他一直在听皇后批评石崇奢侈、浮华、浪费,知道皇后犯了小心眼,看不过有人压倒了她的娘家。
  所以只微笑不语,心中却希望石崇能反击一下的。
  果然,石崇反击了,而且是很有力的一击。
  皇后神色显得很不自然,皇帝脸上虽也摆出了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心中却实在得意至极。
  最后,终于忍不住道:“御妻,长安数望族,无能胜过你们贾家的,你却一个劲儿的夸说人家的好,那又是何苦来呢?
  知道你家状况的,不会道你谦虚,反而说你小心眼儿,看不得人家有钱,不知道你家底子的,则徒见你家寒酸。
  我们今天是来做客的,客人当然有客人的本份了,而且,你身为国母,尤不可失仪才是。”
  这是当面训斥了,自然使皇后狠下不了台,顿时窘得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而且她做梦也想不到皇帝会在她受窘之余,落井下石,再加上这一句话。
  在这种情形下,她当然不能来个拂袖而退的,不管她母族的势力多大,帝室的尊严总是要维持的。
  她如当众失仪,她娘家的人也无法支持她。
  因此只有低下了头。
  皇帝笑笑又道:“御妻,这不是朕不支持你,朕既为万民之尊。处事说话都要公平,是非尤当分明。”
  卿家也是一样,有很多次,卿家当着巨子们也常批评朕的不是,朕还不是虚心接受了?
  身为人主,当有接受批评的雅量。”
  这才是皇帝的真正的目的——出一出平日受压制的气。
  在宫中,皇帝常召集重要大臣商讨国事,这虽非朝廷大殿之上,属于私下的商榷,但却非常具有权威性。凡属全国性的重要政策,差不多全是这种会议上协商好了,再在大殿上明令宣布。
  因为皇帝诏令的宣示,代表了皇帝的治权与尊严,不能容人反对或是被驳得体无完肤。
  所以皇帝在宣诏前,必须深思熟虑,先将各方面都协调好。
  参与会议时,因为成员贾氏家族的人居中,所以皇后也参加了。
  皇帝要她参加,是怕万一有所争执时,她可以打个圆场,由她出面来缓和一下她家人的反对情绪。
  那知道每有争执,反对最烈的就是皇后。
  贾氏家族的人在持相反意见时,为免直接抵触皇帝,都由她发言。
  她是皇帝的老婆,说话可以不必太客气,也不必有太多的顾虑,皇帝也接受了她所给予的这么多次难堪。
  有时皇帝气不过;在私下也曾责问过她,说她太不顾夫妻的情份,处处在跟自己丈夫捣蛋。
  皇后则振振有词地道:“臣妾论国事不敢有私情,更不敢以夫妇之私,盲从附和陛下,即隐陛下于不义,又招妾身误国之千秋骂名。”
  这个理由太堂皇了,使皇帝驳不倒,只有忍气吞声地受了。
  皇后当然很高兴,她认为既为娘家人保持了权力,也为丈夫保有了天下江山,这些会议的结果当然是圆满的。
  虽然是略为偏向了贾氏家族,但也使国家的行政得以顺利推行,只是皇帝心中不痛快而已。
  他知道事情只要有人做,并非只有贾家人才能胜任。
  贾家的人已经包揽了很多的事,当皇帝决定用石崇做度支尚书时,贾氏家族反对最烈,因为贾家想取得经济大权。
  好在有王浑极力支持,而且他的话说得很难听:“若这是一个捞钱的位置,不论贾家或者是王家,也该放手了,让人家去捞一点了。若照你们所说,这是一个赔钱的差事,石季伦有的是钱,他也赔得起。”
  这番话堵住了贾家的嘴,王家的人也不再出面争夺。
  他们再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度支尚书掌全国金钱的收入与支出,差事的确不好干,收来的钱归他管,要用钱也归他付。
  因此,那些钱该付,那些钱可以省,那些我不该付,度支尚书有权决定的。
  看来似乎这个职务的权力很大。其实又不然。
  因为收入是固定而有限的,支出却是无以估计的。
  国库每年都闹穷,遇上天时不调,地方发生灾荒,该当缴纳的岁贡不能如额收到,还要倒过头去拨一笔救济款项去。
  而其他地方的必须支出,却是一笔都不能少。例如养兵的粮饷、国防设施的修缮费用等等。
  国库中若没有钱,尚书就得设法去筹措。
  总之,这是个国家的当家总管,差使并不经松,要是想捞油水,固然有的是机会,但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满意,把各方面都应付好,实在是不容易,一身若无巨大的财力为后盾,就无法周转开来的。
  譬如说吧里每年春耕时。各项所需,要大笔的钱发放出去_等到秋收时,才能弥补上去的。
  国库若不足,度支尚书就得设法垫出来。
  能垫的人,只有王、谢、贾、司马四家。而以王家最胜任。
  所以,以前尚书出缺,王家故意放手。换个人贾家的人干不到一年,就自动地挂冠求调,还是由王家的人接手过去,贾家不能长期控制,财力毕竟没有王氏雄厚。
  现在换了石崇,就不同了。
  他不但干得有声有色,而且比王家的人更能称职。
  度支尚书是很容易得罪人的,有时,一个有力者提级一项新的建议,大家都赞成了,到了度支部,一句没钱就打消了建议。
  被驳回的人心中必然很火,但也无可奈何。
  王氏一族把持着这个部门,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