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很浩荡的行列,石崇把他所部镇守荆州的一千名精兵都带着了,而且替他们的戎装全部制新的,甲胄刀剑,擦得雪亮。
所以,这是一支耀眼的队伍。
石崇是掏出私囊,贴腰包在为晋家天子装面子,他把一千名精兵都装扮得威武而且神气。
钱花得使他心痛,但是司马于明却告诉他,这笔钱不会冤枉花费的,这是一本万利的投资,绝对可以收回来的,而且是十倍百倍地收回。
石崇对司马子明的话是深信不疑的。
这小伙子替他所策划的事从没有失算过,何况这些钱也是司马子明替他弄回来的。
在荆州任上,他着实地捞了一笔,却没有揣回去充实洛阳金谷园的窑藏,全部移作整饬军容了。
他征购了精选的战马,招聘匠人精铸了兵器,征用女工赶制军衣,砺磨佩剑,擦亮盔甲而组成了这一支劲旅,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还没有到达交趾,石崇已经感受到这笔钱花费得不算冤枉了,而且已经在开始收回本钱了。
他的职衔是交趾宣慰使,主要的任务也是抚慰交趾,但是他却是钦命所派,代表天子的特使,使得沿途所经之处,那些驻地的将领们刮目相看。
因为司马于明更替他在王浑那儿打通了关节,在晋武帝面前密奏,请到了一份密旨,旨意是要石崇假南行宣抚之便,考察一下沿路兵镇州县的军务与吏治。
在一般的习惯上,这也是钦使附带的任务,在完成使命回京述职时,皇帝也会问一下边远地区的民情防务。
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平时无暇常派大员来考察过问,一切都由他们自己作主。
唯有在派遣钦使途经时,才顺便看一下,回朝之后,钦差大臣的禀奏就十分重要,往往可以决定他们的前程福祸,生死安危。
所以每当使臣过境,他们都很紧张,恭恭敬敬地接待,诚煌诚恐,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疏慢。
不过,这些多半是对地方官的影响较大,驻守的将领,仅只是礼貌地敷衍一下,无须大过巴结。
因为这些将领都是有强硬后台靠山的,他们的靠山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居高位、掌大权的重臣。
他们也都是靠山的亲信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
权臣们利用他们隆重声势而巩固地位,因为这些将领们镇守边境,都领有一支重兵,那就是实力。
当然这些实力是分散的,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不会集中在一起,否则皇帝就会感到不安了。
司马氏是取魏而代的,魏公曹操时,以周室的王叔周公自居,大权在提,却还拥着一个无实权的傀儡天子。
他的军机都掌握在自己的三个儿子以及亲信部属的手里,自己则稳居帝都,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策略是绝对成功的,那时群雄纷起,划地称雄,却都只能占领一个地区而已,还有很多势力不及的地方,仍是臣属于汉家天子的,魏公捧出了汉室天子,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他们。
所以,曹氏一直是势力最强的,终于慢慢地灭西蜀刘汉、东吴孙氏,结束三国鼎立一统天下。
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觉得强敌俱除,用不到那个傀儡皇帝了。
虽然皇帝已经威胁不了他,也左右不了他。
但名义却仍是天下至尊,四夷来朝,高踞龙座受礼的不是他,毕竟有点不过痛,所以废汉帝而自立。
司马氏一直是曹魏的部属大将,曹丕要做皇帝势必不能再亲自领军了。
他的两个兄弟,曹彰有勇无谋,死于战争,曹植又太聪明了,一直为他所忌,被他排挤掉了。
渐渐的,大权落于司马氏,司马氏乃代魏而立,改元为晋而有天下。
皇帝就是用军事的力量发动政变而掌权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然不会再让军权集中于一人之手。
但是又必须要维持一个相当数字的军队才足以巩固国防,抵挡外侮。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未平定,有赖军力去维系的。
晋武帝只能把军权集中在几个人的身上,再让他们互相争权负气不和,以免他们合作而生叛。
司马子明看准了这一点,因为这一带是属于王恺的势力,他说可以替王浑设法争一部做过来。
王浑当然十分尽心,有所请求,无不照办。
晋武帝也有他的打算的,他知道王恺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野心,可是这个人太护短、太自私、气量也太小,所以才在拼命地排挤别人,扩张实力。
王恺本人倒不难控制,怕的是他一旦身死,他的军权落入家族中一个有野心的人手中,就麻烦了。
必须要在灾变末生之前,削弱一点他的势力。
因此准了王浑的奏,给了那样一份密旨,下令石崇对南方的边成军镇,考察军务编练情形,如有不法事情准许便宜行事。
皇帝这“便宜行事”这四个字下得很高明,那就是说,有问题的人,石崇可以有权处置,但是必须自己去做,皇帝可以支持认可,却不会派兵镇压。
司马子明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也不期望皇帝会作太多的支持,原就打算完全靠自己的。
自己手上一千名子弟兵,那是可靠的实力,却不算雄厚,因为这些兵镇守将差不多全有三五千人马,至少也在一千多。
只不过司马子明有两点可凭恃。
一点是身怀廷旨,另一点就是他的兵能打仗,尤其是那一百名卫士,个个身怀绝技,当初跟着他四处发财的,这是一批死士,也是一批高手,足堪为用了。
州县对钦差大臣不敢怠慢,但那些将领们却未必卖账,有的还客套地拜会了一下,有的借口军务繁忙,根本就不照面。
他们不来,司马子明却能找了去。
司马子明是副使的身份,有权“便宜行事”的,因此他带着所部,长驱直入对方的驻地去。
人不算多,但服装鲜明,就见得军容壮盛了。
而边境守年在长时间的戍守中,军纪较驰,相形之下,根本就不能比了。
司马子明出示了钦旨,那些将领们才慌了手脚,他们的靠山硬,可以不在乎石崇,却不能够蔑视皇帝的尊严,态度由踞傲变为客气了。
司马子明更懂得先声夺人,首先把自己带来的这一些军队,作了布阵的操练以及战技的表演。
骑兵演骑射;飞骑腾跃横沟,马上发矢,射靶则中的,射鸟则坠翼,箭无虚发。
步卒演戈矛之技,掷矛取五十丈外奔牛,徒手举百钧重担,一索飞悬,攀登绝壁,他那百名卫士没有一个是庸手,已经把参观者看呆了。
再看看那千人的兵阵操演,更是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了。
司马子明立威之后,才开始考察军务,各方面都要问,问得很详细,士卒有多少?平时作何训练?军备补给如何?生活情形如何?
他一点都不放松,那些将领们汗如雨下。
边关上的逃兵最多,很少有足额的,有的竟连一半都不到,空额的粮他自然都入了将帅们的私囊。
没有训练,军心散漫,只有在城楼或营门口站岗的几个人还像个样子。
至于士兵的素质,就更差了,几乎有一半的人都不懂得射箭,不会布阵,听不懂军队号令。
这当然使得那位主将很不好意思,干笑道:“方今天下太平,就不太用兵,他们的战技自然也荒疏了,不但本镇是如此,其他边镇也差不多!”
司马子明是副使,但是他不但怀有密旨,也有大将军王浑的令箭,那就是王浑的全权代表了。
而王大将军治理兵部,管着全国的军政,这就管得着了。
司马子明自然知道差不多情形都是如此的,他们一路行来,也看过几处了,但以此地最糟,更有甚者。
这儿,是司马子明选定开刀的对象。护送贡使的张将军,就是这位总兵的部下。
因此,他不动声色地道:“总兵大人,你守的是边防,若是一旦有警,你的兵如何去作战呢?”
“这个……作镇是守在第二线,而且本镇责在守城,有三五百精壮足够了!”
“总兵大人,第二线不仅是守城而已,还有负责支援前线的任务,第一线吃紧,朝廷援军本及开至,就要您这儿发兵去增援。那时又怎么办呢?”
“这当然是把那几百名精兵派出去了!”
“守城的任务呢?如果第一线挡不住,岂不是连第二线也形成空设了。”
“副使有所不知,我们这边的外夷都很安份,不敢进犯的,即使有变,第一线守军也足可镇压,不可能会打到第二线来。
假如真有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