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老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裁判员的身份对待学术争论,而是与学生合作
解决问题。特别是慎重对待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暂时不作结论,留待
以后继续研究。不得不作结论时,也要声明这不是最后的结论,以后还可继
续探讨。第四,逐步形成一种大家乐于遵守的群体规范:各抒已见,互相尊
重,探求真理,增进团结。对不符合群体规范的言行,要耐心说服,予以纠
正。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
讨论课不可能经常进行,初、高中普通班每学期一至二次,高中文科班
三至四次。讨论法则根据教材与学生情况,每堂课都可进行,也可以不进行。
讨论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定题目,确定目的
讨论课选题和确定目的,应该深思熟虑。一、兼顾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深化观点几个方面,要有广泛性。二、涉及的历史跨度较大或涉
及的范围较宽,即覆盖面的宽广性。三、使大家感兴趣,就要有针对性。四、
可能产生不同意见,引起讨论或争论,即可议性。五、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六、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即目的性。
讨论课的基本目的是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深化认识,也就
是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创造能力。但每次讨论课应有一个中心主题,着重
培养某种能力。如这次是培养评价人物的能力,下次则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历
史现象(诸如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相互作用)进
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再下次应是对某项政策措施的评价,对其进行反思,总
结利弊得失,提高参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能力和自觉性。
2。动员和准备
讨论课的气氛与质量,与事前的动员、准备是否充分关系极大。应在一
周前公布讨论题,同时进行动员。动员要简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①讨论课的意义及讨论题的可议性。(使学生乐于参加讨论)
②讨论的群体规范。
③强调做好准备和总结:回忆学过的材料,包括其他各科与此相关的知
识,面要放宽;看适当的有关课外资料(可介绍一些有关的书刊),主动选
读,不做必读规定,也可看自己曾接触过的材料;写出发言提纲,要有论点、
论据,可详可略;课外暗示若千同学发言,但绝不能给同学以指定了发言人
的感觉。
以后各次讨论,应在总结上次讨论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动员内
容。
3。掌握讨论
掌握讨论的艺术决定讨论课的气氛和质量。下列几点是掌握好讨论课应
做到的。
①教师以轻松和充满信心的姿态登场,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致简洁而
有鼓动性的开场白。
②注意指定发言人。曾给予暗示者必须保证其发言机会。发言面尽可能
宽,但要允许活跃分子重复甚至几次发言。对每个发言人的观点要用一两句
话点明后,再指定下一个发言人。
③注意引导。如有人发言离题应迅速引入正题。非要害处不纠缠,关键
处要引向深入。善于转移侧重点。多给鼓励性的评价,鼓励发言的积极性。
抓住苗头诱发必要的辩论。对不利于团结的发言,最好不用批评的办法硬性
制止,而要巧用幽默引开,使讨论正常。
④当机立断。掌握住时间。但如问题没有讨论透,学生情绪甚高,则可
突破原定时间,下次课继续讨论。如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也要当机立断。
4。总结评价
总结是讨论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起着质量把关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师对
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胸有成竹,总结时才能高屋建领,统揽全局。同时,要
概括学生的意见,取其精华,特别是创见,以充实自己的结论,甚至重建自
己的结论。力求结论科学全面,能使学生受到教益,有所提高。
评价是指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特别是因不同意见而引起的辩论,学生都
希望自己是胜方。这就要向学生指明,讨论课与电视辩论的评价标准不同:
电视辩论的评判主要是用艺术技巧标准,要言之成理,而讨论课的评价标准
则主要是真理是非标准,目的是分清是非,达到真理的共识,而不是决出胜
负。
在具体评价时,对意见完全正确者则全部肯定,对意见基本正确或基本
不正确但尚有局部正确者则均肯定其正确部分。对错误意见只作分析而不加
批评,并表扬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一时分不清是非者应予存疑,推迟作
出结论。对能言善辩者表扬其技巧,对不善言词者予以鼓励,对一言不发者
寄希望于下次发言。总之,通过总结评价,达到探索真理,加强团结,调动
积极性和发挥集体创造力的目的。
5。检查善后
及时听取反映,主动征求意见,了解群众情绪。特别是要按时收集总结,
——作出评价,将特别优秀者推荐给大家。教师也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
训。
五、课外活动是综合式教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信息开放的重要渠道
综合式历史教学法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必须广开信息渠道。除课堂这条
主渠道外,课外活动也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渠道。让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
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事物,获得很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运用
众多的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
2。培养科学兴趣的摇篮
许多研究创造心理的学者认为,学生如果不对某一事物直接发生兴趣,
产生内在动机,单靠外力驱动,很少成为出类拔荤的人才。要使学生成村,
就要开展积极而新颖的课外活动,为他们的正当爱好提供条件。在这里,学
生可以找到精神的理想王国,自己根据兴趣所在,研究那些给他带来愉快和
乐趣的领域。他努力实践,以便寻找再提高的道路。当人们对他的或大或小
的创造表示关注和赞赏时,他欣然自慰。由于从课余时间的成功中获得了享
受,同时又会产生新的动机,或把课外活动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课堂学习。
3。解除“心智枷锁”的乐园
《礼记·杂记》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下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古代的哲人,很懂得施政要宽严相济,工作、
学习和生活要有紧有松、劳逸结合的道理。无论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角
度来看,这都是正确的。
学生在上课和自习时,一般处于比较紧张严肃的状态,这就需要课外活
动来调节放松。除集体组织的课外活动外,凡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学生都
是相当感兴趣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比较轻松自由。心智枷锁的解除,有
利于启开闭锁的心扉,去追求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有益的创造价值。过去
和现在,有很多人才从课外活动中涌现出来,就是明证。退一步说,即使不
出人才,也能使年轻人感到学习生活更加充实。
(二)文科几种主要的课外活动
1。丰富多采的课外阅读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主要起点。如果学生的第一爱好是读书,
并能长期保持,将会终生受益。
书籍本身就是学校,它可以使杰出人物的形象进入学生的心灵,它可以
使一门学问、一种事业在年轻人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可以使人
享受文明财富而变得更加高尚聪明。我很赞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
点:学校要成为书籍的王国。
2。有的放矢的参观访问
博物馆和各种史迹,是比教科书更为丰富和形象的大学校,在这所大学
校里,一些模糊的问题得到明确,疑窦得以解开,争论得到答案,错误得到
纠正,想象得到证实,空白得到填补,视野大为开阔。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丧权辱国的近代民族灾难,翻天覆地的现代革命斗争,高尚杰出的志士仁人,
都进入年轻人的心扉,成为他们构筑精神文明大厦的要素,其作用是无法用
数字来估量的。
3。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
在改革大潮中,面对新旧体制的摩擦,各种观念的冲突,任何社会成员
都不免要思考社会问题和决定个人的价值取向。而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了
解非常缺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过于浓厚。一旦进入大学,在各种
思潮的影响下,很可能产生惶惑或幻灭之感,有的甚至可能迷失方向。适当
地引导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了解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