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弃当作出发点,也是不可思议了。

    这样看来,今后中国可能继续保持其典型的矛盾而避免极端。这种办法也是环
境逼然。实际上,一方面既要扶植私人资本,一方面又要防制其过度发展,也是孙
中山在《三民主义》里揭示的宗旨,已在半个世纪之前宣布流传。很可能这也是发
展较迟的国家今后通用的办法。只是在中国一切还未成定型之前,这种两端讨好的
办法免不了产生一种照片上双重曝光的印象。以一个国家追求两种“主义”,也使
人猜想它们所代表的力量必将斗争得你死我活。

    可是事实之发展显示,任何国家在革命行程中通过突破后都有将两种体系结合
归并的形势。荷兰民国即以联邦制解决内陆部分与海洋部分之不同。英国即以司法
审判的方式使两种不同的法律观念融合,亦即将衡平的观念注入到习惯法里去。其
方法不同,而目的只在使全国能用数目字管理,能适用货币管制之方式。中国也无
可例外。有了这种突破,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的历史从此将和西方现代史汇合。亦如
以前留下来的成例,过去官方所坚持的正统教条,不论是伊丽莎白以来的圣公会
《祈祷书》,或者喀尔文派的定命论,或是马列主义、《毛主席语录》,都可以在
背景里退去,成为文教上的影响力量,而不致成为令人畏惧之鞭策。对中国人和世
界,这是一段良好时光。数以百万计观光者就此也可以往西安始皇陵寝去看陶制兵
马桶,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散步,都可以体会到中国长期革命之确实情形,而同
时欣赏它之圆满结束。

    可是有思想的观察者不会忽视当前问题之存在。耕地不足、人口过剩,以及如
工业化和保护环境之冲突等基本问题绝不会因革命成功而扫除。自然之灾害仍将不
断发生,虽说救灾的能力已较前加强。中国经济完全由货币操纵之后,先进国家繁
荣及市场不景气之周期也会随着发生。虽说在今后几十年内中国应有一个极好机会
在“已有的’和“尚无的”国家之间做和事佬,调节折冲,可是它也可能在两方之
间同被排挤。工业先进的国家可找到很多借口抵挡人民共和国廉价而有技能之劳动
力;而尚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则用各种教条,指责北京之侵略性。这侵略性
之趋向与中国文教传统无关。从一个以农立国国家的观点看来,一个以商业为主的
经济体系总好像是具侵略性的。

    没有人能缓叙其间之全部可能性。我们说中国已经过一种突破,不过指出先前
若干无力伸展的地方今日已不存在,以前若干掣肘的障碍现已克服。一个新国家之
行动自由必会展开一长列的可能机缘。一般而论,历史家之职责限于叙述过去。习
惯也要求他对现状保持起码的距离,以防备事体可能之逆转。只是在这特殊情形之
下,用宏观的眼光看去,我们觉得这样的谨慎已无必要。我们背后已有好几十年从
未间断的运动逻辑。又有很多先进国家留下来的痕迹,其用途有如道路上的指路碑,
则我们应当能下今日之结论了。如果我们写历史的人再含糊推诿,即是没有尽到应
尽的责任。

    ①这批判由中共中央1958年12月10日的决议提出,原文载《人民日报》、英译
见(Dan N。 Jacobs and Hans H。 Baerwald。 ed。 Chinese munism:Selected
Documents(NY:Harper & Row; 1963);pp109…132因为两人的立场既如此明显,本
书作者即直接指出此系刘少奇对毛泽东的批判。读者也可参阅中共在1987年编印之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页343以下各节,内中对毛泽东主动与间接参与文革有直率的
批判。

    ②马克思主义之本身为由知识界所掀起的各种左倾思想组成的一大集团,缺乏
固定轮廓。马克思自己所作政治小册子不如他经济方面著述之详尽。《共产党宣言》
内中条列的各项步骤在19世纪中期看来带革命性格,以后却供很多西方国采纳,连
美国在内。此外,《资本论〉则由罗宾生教授(Joan Robinson)与熊彼德教授(J
osegh Schumpeter)指出,内中有不少不合实际的地方,如机器只能传达价值,不
能产生价值,如大学教授不事生产,只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物,如娼妓,如资本
家承担风险不能算是对社会或经济的一种贡献。殊不知现代高等科技如计算机等即
全由他所不承认的三个因素产生。总之则20世纪末期没有人能说他全都遵守马克思
主义,更不用说整个国家。

    人民共和国国有一做书评家指出本书作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有可商之
处”〔见〈读书〉1983年5月号〉。这点我完全承认。可是另一方面,认为经济之组
织对法律和文教有决定性的影响,作者也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一样无法否认
受有马氏的影响.刻下将历史观作冗长、互相继续而作梯度前进的观察时尤然。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前言

    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合,是中国大历史未来发展的最大课题。但人类
的行动在大范围内展开,只循着若干因果关系,不能被各个人的意愿所左右,更难
因着他道德上的希望而迁就。

    为了保存本书题材的完整。势必再提到台湾香港与澳门的特别情形。理论上,
今后台湾的出处很可以改变上章的结论。今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专注,
主要的也是由于这原因。

                               台湾的成长

    台湾是中国之一省、岛上的土著从来即未有充足之人数成为政治上或经济上特
别的问题。因为说福建或客家方言的移民来临,台湾产生了一种中国大陆文化的分
枝,家族间之凝聚力强。日据时代,台湾的农产品以向日本输出稻米、蔗糖、茶叶、
樟脑为大宗。可是农业生产未曾构成大规模农场,仍然有如大陆,一般以一家一室
耕耘门前屋后的田土为主。只是地理上较为优越,岛上从未有大陆般贫困的情形,
例如中国之西北。

    国民党在对日胜利接收之后,已将台湾佃农数大为减低。1953年的“耕者有其
田”以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土地改革为蓝本,一家的所有地大致以中等地7英亩半为最
高限额,多余的由政府接收重新分配,其代价只有两年半的收成数。实际的付出以
30%将自日本接收的工商业股票作数,其余以农产证券用稻米甘薯付给,预计20年偿
请,内带4%的利息。这种强制接收、强制重新分配的办法能够执行,乃因当日台湾
仍在军政时期,而大陆上中共军队来犯的威胁迄未解除。

    工业紧随着土地改革展开。有了充实之美援,台湾的工业政策首先避免过度投
资于有高度声望却无立即效用的企业,着重于以劳力为主体的产品,以出口着眼,
因此这国民党控制之地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市场的便宜。当日工业先进国
一意向最前进的部门发展,将很多次要商品之市场空前开放。台湾的出口遇到极小
的阻力。因着这政策之成功,美援自1965年停止。最近的十余年内,台湾才致力于
钢铁的生产、高级科技及汽车之制造。

    台湾之独立运动虽然吸引相当注意,但迄至最近不能算作有力左右台湾今后出
处的挑战者。他们既无从说服大多数受过教育之人士,也不能争取广大群众。因此
台独成为无结构而只带着乡土气息的运动。可是这运动引出一个潜在有动力的问题,
既有情绪上之煽动性,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实质,如果处理不善,即不能担保以上情
形不会迅速改变。

    虽说人民共和国不满,但美国不能算是有意阻挠台湾与大陆间的统一。如果两
岸人民找到了适当的方式趋向统一,美国决不可能节外生校提出异议,可是美国政
府也没有做中介人的义务去提前促成统一。

                                两岸关系

    说到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差异并没有一般想象之大。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的政
党,至今尚雇用大批人士编纂它自身的革命纪录。官方文件里并没有认为“社会主
义”是一个不当的名词。“天下为公”的标语可在台北很多的地方看到。在这岛上,
政府也对银行业和对外贸易有确实的掌握。它也经营铁路与公共汽车。在教育和传
播媒体方面,政府的影响尤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