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由于对车臣非法武装的据点久攻不下,对非法武装分子的打击总是不能击中要害,人们对俄军的战斗力大跌眼镜。关于这点,通过本书引证的战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比如2000年2月28日,指挥机关在将第76空降师104近卫伞降团2营的91个名官兵,派去抢占7760高地,封锁山口后,竟然让这支队伍面对上千名敌人,孤军奋战70多个小时,得不到任何支援,最后导致其中的80多人壮烈牺牲。
2000年3月29日俄军在813高地上被伏击的战例,更将俄军指挥、通讯系统的混乱暴露无遗。在这次战斗中,首先是指挥机关对情报真伪不加鉴别就轻举妄动,以至中了敌人佯动的诡计。接着是在队伍遭到伏击后,被派去增援的部队竟然没有足够弹药,最后不得不丢下战友溜之大吉。似乎要是再不跑,本身也有被围歼的危险。这种局面哪里是俄军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由于指挥不当,在这次战斗中,俄军与非法武装的位置发生了颠倒。俄军仿佛成了只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而非法武装反倒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在整个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许多事情令人费解:马斯哈多夫、扬达尔比耶夫等非法武装核心成员,居然能在被俄军封锁得铁桶一般的格罗兹尼毫发无伤地逃出重围;巴萨耶夫在突围时虽然腿被炸断,但他却能在这种条件下从容地做了手术,然后逃进深山;“副总统”格拉耶夫是在出境前偶然与回家的边防军战士遭遇才被击毙的,并没有人发现他的行踪。只有拉杜耶夫被俘是一场漂亮的谍报战,向人们展示了克格勃传人的风采。难怪连普京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一些阴暗的东西对俄军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虽然它肯定是个别案例,但是如果站在车臣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性质及后果应当说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发生在俄罗斯与车臣这样两个民族之间,而且又是在这个敏感的历史时期。
其中一个典型事件发生在2000年3月27日。这天,俄陆军第160坦克团团长布达诺夫上校,正带领一些战士抓捕从格罗兹尼突围出来的非法武装分子,当他们来到格罗兹尼南部的坦吉丘村时,发现了一名年仅18岁、如花似玉的少女,布达诺夫让人用手枪逼着这个姓昆佳叶娃的女子上了他们的装甲车。后来的庭审记录表明,昆佳叶娃在被布达诺夫带回基地后,遭到多次强奸。事后,为了消灭证据,这位上校竟然残忍地将其勒死并抛尸荒野。由于布达诺夫实施绑架时有昆佳叶娃同村居民在场,所以,第二天上午,这个姑娘的家人来到基地向俄军要人。但布达诺夫的手下告诉他们,昆佳叶娃在被一伙喝醉了酒的男人强暴后杀害了。听到这个消息,几百名车臣居民包围了俄军驻地,同时派人四处寻找。直到第三天,乡亲们才在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已经被折磨得不像样子的昆佳叶娃的尸体。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车臣百姓为此拿起武器,加入非法武装,决心为自己的姐妹复仇。巴萨耶夫也利用这个事件大做文章,他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称愿意用掌握在他手中的九名俄军战俘换取布达诺夫,并且限俄方在72小时内给予答复。按照当地的法规,如果布达诺夫落入非法武装手中,不是被石头砸死就是被坦克或拖拉机轧死,所以俄军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布达诺夫,致使九名俄军士兵惨遭杀害。此事还引起了西方、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普遍关注。几天后,联合国人权专员玛丽·罗宾逊女士专门为此访问车臣,了解事情的真相。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俄军检察机关终于在罗宾逊女士到达的当天将布达诺夫逮捕。据媒体报道,罪犯在被捕前曾经对天鸣枪,他说昆佳叶娃是恐怖分子,亲手杀死过许多俄军士兵,自己是在她拒不招供的情况下失手将其勒死的。最后,布达诺夫用手枪打中了自己的大腿,然后被抬上了囚车。
第三部分第二次车臣战争(7)
被投进监狱的布达诺夫经受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审判,直到2003年7月25日才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成为第一个因侵犯车臣平民权利而被俄罗斯法律判刑的军人。在审判期间,法院曾经应被告律师的请求于2002年12月间,对布达诺夫进行过精神鉴定,并且得出过“神志不清”的结论。据此,被告方面要求法庭对其进行强制性治疗,而不能判刑。这一消息传出后,联邦方面受到了巨大压力,几乎所有媒体都认为这是在为俄罗斯的败类“开脱罪责”。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最高法院又组织有关方面对布达诺夫的精神状态进行复查,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完全清醒”。
布达诺夫终于受到了法律制裁,但这件事并没有结束。2004年9月17日,俄罗斯南方乌里扬诺夫斯基州突然宣布对服刑刚刚14个月的布达诺夫实行大赦,将其释放。当地法院也对这项决定予以支持,并将大赦决定上报给克里姆林宫,只待普京总统批准。这个决定被公开后,又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大赦发生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人质事件之后,所以,人们普遍怀疑这项决定与劫持人质事件有直接关系,至少是向人们暗示什么。当然,布达诺夫是不是能够大赦,还要联邦总统批准。人们不明白,是什么人,为什么在这样敏感的问题上,给普京出这道难题。
综上,可以看出第二次车臣战争是在国家已经面临分裂危险的时候,迫不得已发动的。虽然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防止车臣独立的问题,但至少为联邦赢得了一些时间和主动权。
但是,俄罗斯尽管在这场战争中又付出了许多许多,历史却又一次证明,武力终究不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根本办法和途径。这就是说,解决车臣问题的路还很长,很远,甚至很艰巨。
俄罗斯从车臣撤军至今已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证明了上述结论。
第四部分了之不了——恐怖与反恐的较量(1)
一前赴后继的和平之路
同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叶利钦治理车臣的办法相似,普京也在俄军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几个月后,就着手扶持车臣地方政权。所不同的是叶利钦推翻的是杜达耶夫,扶持的是扎夫加耶夫,而普京赶跑的是马斯哈多夫,把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推到了台上。
2000年6月12日,也就是在格罗兹尼被攻克四个月后,普京签署了在车臣共和国建立临时行政权力机构的法令,任命卡德罗夫为该机构领导人,即临时政府首脑。10天后,卡德罗夫在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宣誓就任共和国行政长官。
众所周知,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很可能成为将来总统选举过程中最有力的竞争者。然而,人们对普京这项决定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熟悉卡德罗夫的姓名,而且知道他的经历决定了他必将成为普京眼里担任这个职务的最佳人选。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1951年8月23日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父母都是当年被强迫迁移到中亚地区的特殊移民。1957年4月,他作为车臣最大氏族里的一个小成员,跟着父母返回了家乡库尔恰罗伊地区采托罗伊村。在学生时代,卡德罗夫选择研究宗教,这在那个大力宣扬无神论的年代,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抗争。他先后毕业于布哈尔宗教学校和塔什干伊斯兰学院,获得神学和世俗哲学两个专业的高等学历。 20世纪80年代,卡德罗夫创办了车臣第一所伊斯兰学校,由于他的学生后来遍布于车臣各界,所以,他本人也很快就成了共和国的知名人士。1986~1988年,卡德罗夫在古杰尔梅斯清真寺担任副伊玛姆(教长)。1990年前往约旦进入阿曼伊斯兰大学法典系学习,1991年中断学业回国。1993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前,卡德罗夫被任命为副穆夫提(伊斯兰高级神职人员),1994年9月成为车臣共和国代理穆夫提。
1994年底,俄军开始讨伐杜达耶夫。为了动员车臣人民参战,杜达耶夫要求当时的“穆夫提”以宗教领袖名义发动“圣战”,但是,他的要求被“穆夫提”拒绝了。因为这位虔诚的神职人员认为俄国人不是在向伊斯兰兴师问罪,而是在维护国家统一。
就在杜达耶夫无计可施的时候,卡德罗夫不请自到。他以副“穆夫提”的身份,不仅按杜达耶夫的要求宣布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