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怪丫头们刁钻成性,一听说素锦不去,荔儿阿久都双双撤退,虽说得留着人看院子,但这份贼心也表现的太明显了。
可眼下木已成舟,不管花期愿不愿意,都只能硬挺到底了。
沈文宣的声音仿佛隔了千山万水传来:“贤弟,这梅花令最是有趣,看,这就传过来了。”
说是梅花令,其实就是做成梅花形状的小令,读书人爱风雅,其实它的性质,就类似于民间的击鼓传花。
说话时,那梅花令传到一位赭色衣裳的人手里,那人笑道:“我于作诗文章一道也不擅长,还是自罚一杯!”
说罢痛快端起酒杯饮尽了。
坐在最前端的乐师,再次便吹起长笛。悠扬四起,小小梅花令在坐席间传播,沈文宣正交到沈洵手里,忽然乐声一顿,笛声停止了。
所有人忽而都朝沈洵望去,只见沈洵微笑端起酒杯,手向前抬了抬,便饮尽了。梅花令只得继续向下传,众人收回的视线中还隐含失望。
花期头皮发麻,沈洵在东府时从未饮过酒,阿久在饮食上甚至都多控制辛辣物,没想到今日却在这种场合下喝了。
梅花令传了一圈,说巧不巧又在沈洵这里顿住了。
这次沈洵还是没有说什么,端起酒杯,再次饮了下去。花期额头青筋都要跳出来了,双眼死死盯着那梅花令。
等到第三次的时候,饶是东府四丫头当中,涵养最好的花期也大为光火,巴掌大一块牌子就跟认准了她家公子的这张桌子,非逼着人爆发不可。
沈洵盯着桌上的酒盏,良久一笑,竟又是端了起来,慢慢的仰头喝了下去。
席间都有人开始赞“沈公子好酒量…”、观沈洵面色,的确看不出什么来。他一直都是安然的坐在席间,喝酒时候动作都是文雅的。
不乏有想起哄的人,但看到沈二公子这样,也都没了机会。
第四次传令开始,有人插科打诨嬉笑就混过去了,多数人要么作诗要么写字,这梅花令本身就是读书人的玩意,喝酒时还能卖弄一下文采,若只是一味喝酒,难免会让人看不上眼。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转了一圈之后,梅花令竟然又再次落到了沈洵桌上。
花期连生气都没劲道了,只急的不行,碍于边上就是一堆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一个丫鬟教训主子。
大家眼睛又都像不带锋芒的利剑一样盯着沈洵,嘈杂声每次也都减弱不少。当所有人都选择无视规则、并对此集体保持沉默的时候,就算明知不对头,也无能为力。
花期头低着,她也只能低头用脚往沈洵那轻轻踢了踢。
沈文宣清淡的笑了:“今晚的梅花令,似乎与贤弟特别有缘。”
夜色完全降临,地上的灯笼已全部亮了。沈洵侧脸埋在灯影间,面庞优雅而朦胧。只听他半晌后微微笑着道:“酒却是再喝不下了,不如写一幅字吧。”
众人总算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一时眼里的情绪竟藏也藏不住。“久仰二公子博学多才啊!今日终于得见呐!”
“听闻二公子是诗画双绝啊……真是有幸……”
知道公子不再喝酒,花期无论如何是松一口气。但转耳听到这些人说这些话,她忽然心底又有些不是滋味。
这些朝堂上富贵家的人,为了看上一场热闹,是可以什么都不理的。
10、指腹为婚
沈洵拿狼毫笔稍稍沾了沾墨,一块足有二尺多长的宣纸被铺陈在他桌上。这么大的一张纸,若是不写个二三十来字,都不好意思落笔。
但沈洵也只是顿了一下,似乎思考该怎么谋篇,便落笔去写。
这期间,那些人都端着茶杯在手,努力装着不经意、其实恨不得脖子再长个几尺长,好凑到那张桌前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字。
但其实多数人,心中亦都是明了的,即便是当世不二的书法大家,若是八年没有动过笔,再好的笔锋,也定然荒废了。更遑论沈洵八年以前不过是个弱质少年郎,就算曾经写的字再好,又能如何?
想着想着,某些心高气傲的年轻人,还未看到字就已先眼露不屑了。
只有沈文宣一直不动声色地从旁看着,待沈洵一帖字写完,他首先拿起,微笑递给了旁边的一位老翰林。
内容是很普通的一阕祝寿词,普通,却应景。但和字比起来,词相对就不那么重要了。
众人一看老翰林拿到字后的脸色变化,都立时坐直了身子,眼神也热切起来。老翰林看完了便递给旁边的人,每个人拿到后均一脸的耐人寻味,花了半盏茶的功夫,才传递完一圈。
老翰林姓许,在翰林院供职已有三十余年,他脸上带了一抹激赏钦佩道:“二公子的字底蕴深厚,笔力雄浑中透着劲媚。便是老夫我,也未必能写出这么有功夫的一篇字。”
有人开了头,一圈经历过科举洗礼的文人们都开始七嘴八舌说开了:“依我看这些字体翩若惊鸿,倒是很有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内蕴风骨!”
这篇字又回到沈文宣手中,沈文宣再端详道:“我倒觉得贤弟的字锋棱明显,书风遒劲,颇似柳公权。”
众人看法不一,最后有人轻笑一声:“我看二公子的字是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脉才是。”
于是短暂沉默后,又出现纷纷应和声。
沈洵淡淡一笑:“不过是拙陋小字,不能登大雅之堂。诸位实在是过于赞誉了。”
花期就算不懂台面玄机,也知道自家公子说的是场面话。但她打眼望了一圈,早就释然,今晚这一片地,本就是一些场面人,说着一些场面话。
但花期惯以低调出名,现在这种场合,她更是恨不得低到地底下。因此就算观察,也仅限低头的那一小片区域。越是这种人多的时候,越是一不留神就万箭穿心。
好似突然就放开了,一下子都拼命向沈洵搭讪,明明才认识不到一个时辰,但说起话来个个好似割头不换相见恨晚。
沈洵却侧过头,一径的与沈文宣说起话,向他亲密的聊着家事,沈文宣也是积极的附和着。看着只比亲兄弟,还亲密三分。
只听有人问道:“记得曾经是赞沈公子诗画公子,不仅字可与名家比肩,画作亦是让人叫绝的。记得二公子有一幅极出名的好画,好像叫《琼花少女图》是吧?”
此话落下,忽然满场寂静,落针可闻。未及反应的一些人,都端着酒杯面面相觑。
那人还毫无所觉,自顾自的说下去:“画的是一位琼花树下的少女,据说人儿意境都十分之美,当年在京城好像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有不少名家曾临摹过此画。二公子诗画双绝的名声似乎也是从那时传出来的,可惜,似乎后来京城的大街小巷都不曾再见到这幅画,实是遗憾。”
看那人实在是一点觉悟也没有,终于有人此时慢腾腾接口道:“是啊、这幅画当时是画的沈公子指腹为婚的一位女子……虽然当日画中人只有七八岁光景,但女孩儿确然是生的很美。”
后面那句话完全就是装饰了,重点是前面那句。
毕竟这件事在当时,的确是很轰动的,所以在场也鲜少有人真不知道……
曾和沈家二郎指腹为婚的女子、不就是曾经的年将军,年尚书、年家的那个女孩儿吗?
现在姓年的一家子都不知道离开京城几百年了,那女孩当然也早就在那场风波中不知所踪。
一片怪异的沉默中,只见沈洵沉沉的道:“那幅画后来被在下收回了,因此不曾在流传于市井。”
他的声音听起来依旧温润,但却似秋日的湖水带了丝丝寒凉。
在场的人心里哪个没有九曲的肠子,哪个听不出二公子话下的冷意,都在心里更加痛恨提起这件事的那个缺心眼。
而那个缺心眼此时像是终于意识到自己是缺心眼,忽然紧紧闭着嘴巴不说了,竟然没有再去追问人家为什么要把画收回。
“二公子的字当然好啦!那时情景怕不是洛阳纸贵!我记得方才公子献出的那柄血如意,就是一个富商为了求得沈公子的字,而花重金命人打造出来孝敬沈公子的!”
这个哈哈打过去,这些人都是油滑多年的老世故,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再僵的气氛都能救活了。当即有人把话题带开,“沈公子大才,早年有幸拜读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