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巅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畅想火车跃上世界“第三极”的壮美未来,卢春房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填下这样一首《临江仙》:    
    青藏高原鼓角喧,“三大难题”攻坚。开隧铺路建桥涵。    
    借得汗血马,跨跃风火山。    
    早年深信蜀道艰,今叹太白识短。    
    “黑鹰”望唐愁攀援。    
    英雄筑天路,敢为天下先。    
        
    况成明,决战风火山    
    在风火山隧道,有一位十分幽默的指挥长,他这样谦虚地介绍自己:“我是‘没情况’的‘况’,‘一事无成’的‘成’,‘不明不白’的明。”况成明,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神情里既有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诙谐,又透着筑路者特有的阳刚之气。每次在工地采访,总见他两腮胡须,满身泥土。    
    2001年,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的消息传出后,时年40岁的况成明主动请缨,志愿到被称作“生命禁区”的风火山参加隧道建设。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被列为青藏线5个科研试验段之一,有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个,外联科研项目18个,是青藏线科研项目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冻土隧道,被列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在这一地区修建隧道将面临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    
    风火山隧道炸出第一炮后,炸出的几乎全是晶莹坚硬的冰碴子,含土量仅有百分之十五左右。况成明尝试着让施工人员喷射混凝土,没有成功。高原冻土施工关键在控制温度,温度低了,混凝土无法凝固,温度高了,围岩又会遇热融化,造成洞壁滑塌。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    
    况成明带领科技人员昼夜蹲在掌子面上进行实地观察,吃住在隧道,掌握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在高原受强烈紫外线照射,他的眼睛患上了严重角膜炎,双眼红肿得像熟透的桃子,实在睁不开,施工人员就向他口述现场情况,他边听边琢磨。经过反复试验和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终于找到了快速封闭围岩的最佳温度参数。为了解决冻土围岩热融滑塌和衬砌混凝土需保温养生的矛盾,况成明大胆决策,投资数百万元,与石家庄铁道学院共同研制了两台大型隧道空调机组,把洞内的温度控制在±5℃以内,既防止了冻土隧道因热融而导致塌方的可能,又解决了因洞内温度低、混凝土不能正常养生的质量隐患。    
    青藏高原风火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该地区空气中氧含量不足海平面的50%,比人类生存所需氧气的最低极限值还低0。13千帕,对参建者的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2001年,青藏铁路建设初期,各施工单位虽然都为职工定做了背负式氧气瓶。高原空气稀薄,隧道深处缺氧严重。背负式氧气瓶虽然可以缓解施工缺氧,但增加了职工负担,氧气瓶的容量也不能完全满足施工人员对氧气的需求。这种供氧方式还有待改进。    
    况成明深感修建青藏铁路,决不能再走传统供氧的老路。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保障职工健康就是保障生产力,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况成明在隧道施工前夜不能寐,苦苦寻求新的更为实用的供氧办法。    
    2001年7月的一天,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到风火山推销小型制氧机。况成明劈头就问:“多大的?”“只能供一个人使用。”“有没有更大的?有没有能给整个隧道施工人员供氧的?”“没有,全世界都没有。”况成明心里琢磨:原理都一样,小的能生产出来,大的为啥就不行呢?他立即找来项目总工程师任少强和党委书记陈文珍商量,三人一拍即合,他们大胆地提出在风火山建立制氧站的创意。    
    这一想法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刘应书教授的重视和支持。况成明调集二十名科技精英联合北京科技大学的专家,组成现场科技攻关组,夜以继日,反复论证,精心制订设计方案。他们结合隧道施工需氧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压吸附,高原低气压直接解吸的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和“隧道掌子面弥散供氧和氧吧车供氧的新方法”。经过二百余次试验,三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在风火山正式投入使用。    
    制氧站每台每小时可产氧气24立方米,保证职工每天可以吸氧2小时。同时,每天可以向风火山隧道进行24小时弥漫式供氧。他们在在洞内安装了移动式氧吧车,较好地解决了隧道施工人员的缺氧难题,并保证了职工生活用氧,使施工环境相当于下降了1000米的高度,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这项“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科技成果,填补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    
    上场之初,他率领先遣小组,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4次顶风冒雪徒步考察风火山地区36公里的施工线路,对每一处地型和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次,他从野外回到驻地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想喝水,水杯就放在桌上,可却心发慌、手发抖,试了几次,近在咫尺的水杯怎么也拿不到手。在这一个月里,他多次因高原反应和疲劳过度昏倒在工地,每次一苏醒,他就马上拔下针头赶往工地,继续研究施工方案。由于对施工管段情况了如指掌,他主持制定的风火山隧道、北麓河厚层地下冰路基试验段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北京专家的审查会上顺利通过并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作为指挥长的况成明,既要指挥隧道施工,又要组织科技攻关,因为缺氧和过度劳累,他曾两次晕倒在工地。为解决科技攻关中的难题,他频繁地在青藏高原和北京之间穿梭。山上缺氧难熬,到了山下,由于氧气突然增多,又会出现低平原不适应症,从而醉氧。因为醉氧,他曾不止一次在飞机和火车上昏睡不醒。因长期疲劳作战,他的高原反应越来越严重。他从上山后体重下降了20公斤,血压严重失常,始终处于55-80毫米汞柱,经常要靠吸氧、打点滴和大剂量吃药支撑。原本敦实的身体,变得风一吹就要倒。    
    2002年8月,他的妻子得知他身体不好,从陕西咸阳专程到工地探望,没想到因焦急和高原反应自己却病倒在格尔木市。况成明知道后,只匆匆下山和妻子见了一面,然后委托在格尔木的同志帮助照看,第二天又满怀愧疚地匆匆赶回工地。家中70多岁的老父亲因病住院,非常想念他,但因施工任务紧,他未能满足老人在病中想看他一眼的愿望。他一再叮咛在家的兄妹照顾好父亲,每天晚上都从工地打电话回家,安慰年迈的父亲。    
    一年来,中铁二十局和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相继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含土冰层热融控制与喷护、冻土防水隔热、冻土地质开挖与喷护的温度调节与控制、高寒条件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沙石料预热及保温等20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方面的重大科研难题,使风火山隧道自2001年10月开工至2002年10月贯通的一年时间里,未发生一起塌方和安全质量事故,其成功突破高原冻土施工难题,被中国工程院等权威单位评为2002年全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况成明也因表现突出,被铁道部授予“火车头奖章”。    
    鉴于况成明的突出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2003年6月,我将他的先进事迹以内参形式反映到中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作出批示,要求全体青藏铁路建设者“学习况成明同志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关心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风貌,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青藏铁路工地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余绍水,可可西里“儒将”    
    中铁十二局青藏铁路指挥长余绍水被称作“儒将”,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而且还具有“铁道兵”的刚毅和果敢,他带领全体青藏线职工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重难点施工任务。    
    他们局承建的青藏铁路工程地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山延亘,路与天齐。    
    青藏铁路清水河冻土试验段是青藏铁路试验内容最多、里程最长的高温冻土试验段。为减小高温冻土的危害,设计单位在可可西里边缘设计了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