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唐皇室看来,15年的武周历史并不是一段拿得上台面的历史。历代李唐朝廷对此避讳至极,绝口不谈,仿佛从690年到705年的历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给我们的有关神龙政变的资料非常少,为我们还原神龙政变设置了重重障碍。以《旧唐书》为例,《武则天本纪》对于这次政变的描写大而空:“神龙元年春正月……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这段记载以白描手法讲述了皇太子李显率领羽林军官兵冲入禁宫诛杀佞臣张易之、张昌宗的事。李显趁机摄取政权,武则天传位给他。仿佛这是皇太子李显为母亲武则天做了一件好事,获得了母亲给予天下的奖赏。
而《唐中宗李显本纪》的记载则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大赦天下。凤阁侍郎韦承庆、正谏大夫房融、司礼卿崔神庆等下狱。甲辰,命地官侍郎樊忱往京师告庙陵。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与不在原限。”李显的传记相当程度上是与武则天的传记相矛盾的。在李显的传记中,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主谋并不是皇太子李显。李显只是被动参与者。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五位重臣策划了杀奸臣逼宫的行动。李显被他们推举为新皇帝。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的合传。《敬晖传》写传主“神龙元年,转右羽林将军。以诛张易之、昌宗功,加金紫光禄大夫,擢拜侍中,赐爵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寻进封齐国公。”这篇传记只说传主有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功劳,对过程毫不涉及。《袁恕己传》则说:“敬晖等将诛张易之兄弟,恕己预其谋议,又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这句话有两条消息:一是袁恕己参与了诛杀奸臣的谋划活动;二是袁恕己随从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相王李旦(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的弟弟)率领南衙军队参与了政变。《崔玄暐传》也只简单地说:“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崔玄暐有诛贼拥立之功,却不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劳。《桓彦范传》是五个人传记中,也是《旧唐书》所有章节中对神龙政变描述最为详细具体的。我们就根据他的传记,再联系其他的枝节内容,尽可能地还原整个的重要政变。
二
698年,武则天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如此平淡的表述可能无法表现当时的紧张与复杂。被贬放的李显的回京问题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来源在于皇帝武则天的性别。武则天是女皇,百年之后皇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姓的李显或李旦,还是传给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西欧政治上,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封建礼法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这是有关国体国运的根本问题。皇帝姓氏的变更意味着王朝的更替。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现在大臣们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集体亮出观点,是对武则天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则天花费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价才攀登上权力的顶峰,异常珍惜手中的权力。自从登上帝位之后,她就一直思考着继承人的问题。到了晚年后,武则天更是时刻没有忘记这个隐患。内心深处,李家和武家难以取舍。跃跃欲试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后代;李显、李旦两个儿子憨厚老实,为人谨慎,而且都做过皇帝。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从这个角度来看,精明的武三思等人相比李显兄弟来说处于劣势。大臣们用各自的方式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只有这样,武则天在升入天国之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而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继位者会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要她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难于下手。
“为什么天下只能由男子来做帝王?”继承人问题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归到了这个问题。武则天不得不哀叹,武周王朝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的天下。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最后还是失败了。继承人问题的困扰证明一代女皇十多年来的性别抗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有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狄仁杰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狄仁杰就建议张易之去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丞相狄仁杰是坚定的李显支持者。当时武则天很有意思立武三思为太子,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大怒,拂袖而去。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弥留之际,诏令陛下监国。陛下登基,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终于感悟了。
武则天终于在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又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武则天就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安排大礼迎还。朝野大悦。之前有许多人多次奏请武则天迎还太子,都没有成功。只有狄仁杰通过母子天性劝说,使得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狄公案》的这个说法有很大文学加工的痕迹。但是基本史实是正确的:武则天在朝臣的劝说下,最终将废帝——儿子李显迎回长安,立为太子。
三
圣历元年(698年)的秋天,当长安的使者风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的时候,李显一家人陷入了绝望之中。
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李显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860年,当李治的第三位皇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废黜后,英王李显被立为皇太子。3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成为唐中宗。李显的即位让不满足监国地位的母亲武则天如鲠在喉,在不到1个月后就以李显一句要给岳父韦氏授官的气话废黜了皇位还没坐稳的李显。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不客气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个做傀儡的好材料。李显做太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淙》诗:“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