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历史现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平警察对12月9日的游行毫无准备。在这之前,日本人已迫使国民党的第三宪兵团撤出北平,蒋孝先和他的部队已前往西安。    
    按照海伦的看法,这正是天赐良机。如果第三宪兵团在城里,游行和示威活动就会受阻。于是,近千名学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便在城周围的若干地点集合起来,分别列队,请愿游行队伍前往国民党政府机关所在地长安街。还有一部分学生早在头一天晚上就已经住进了城内。这样,双方汇合后,大约有两千人参加了这天的游行请愿。    
    斯诺和海伦并排走在游行队伍中间,海伦还高呼口号。和他们一起前来的,还有另外几位驻北京的外国记者,他们都感到兴奋不已,在一旁为学生喝彩。外国记者出现在现场,令警察一时不知所措。直到有少量宪兵赶到,镇压才开始。斯诺这样描述现场情景: “几支来福枪朝空中开枪,游行队伍骚乱不止。记者和摄影者汇聚起来,希望外国人在现场能够避免悲剧发生。围观的人群中有中国店员、家庭主妇、手艺人、僧人、教员和身穿丝绸的商人,他们在街上欢呼雀跃。”斯诺还看到,甚至人力车夫也参加进来,高喊曾被禁止的抗日口号。警察放下了枪,其中一些还参加到抗议的人流之中。    
    当天晚上,斯诺就把有关消息用电报传给伦敦和纽约的报社,其他记者也把消息发往世界各地。斯诺后来写道:“尼姆和我通常是不看游行的,但是这一次,我们却为能和游行的领导者站在一起而感到自豪。”    
    费正清是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的朋友,他写到了当天发生在梁林两家的事:    
    1935年12月9日,大中学校学生列成纵队游行街头,不顾军警的阻拦,抗议当局,反对分割河北。这次运动的壮伟不亚于五四运动,再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思成的妹妹(梁思懿)是燕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一个警察用刀鞘狠狠揍她。林徽因的弟弟也从中学出来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但随即有十二个小时失去踪迹,梁思成跑遍城里各医院去找他。    
    12月16日,北京的学生举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游行。美国记者威克托•;基恩是现场目击者之一。他在报道中这样写道:“八千多名大、中学生今天在这里勇敢地面对寒冷和警察的残暴。从黎明到黄昏举行的大游行,抗议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他们相信,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日本人在自治的幌子下,对这些省实施统治。有六十名学生受伤,更多的人受到木棍、水龙的袭击。”    
    基恩亲眼目睹了北平警察是如何残暴地对待手无寸铁的学生的:    
    当学生被驱散开时,警察到狭窄胡同里追赶零星者,凶暴地用皮带和刀背抽打他们。许多人受了伤,其中一些人据信伤势严重。现场一位记者看到多到五六位健壮警察残忍地毒打一位学生。该记者有两次成功地制止了毒打,不少其他外国目击者也同样如此。    
    斯诺还爬上前门城楼,用他那架新的电影摄影机拍下了游行场面,是他为“一二•;九”运动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    
    在此期间,斯诺通过史沫特莱,设法把学生们的信寄给在上海的宋庆龄,并把她的回信转交给学生。在信中,宋庆龄敦促学生们继续采取行动。


1930…1935年第24节 在古城呐喊(3)

    5    
    在出入斯诺家中的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中,有一位叫王汝梅,他就是后来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的黄华。后来在接受《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的作者托马斯采访时,黄华承认,学生运动具有某种自发性,他和其他思想左倾的学生,可以秘密接触到共产党的文件,了解共产党的思想,但他们与共产党的直接联系,仅仅是通过个别学生中的共产党员。    
    在12月9日游行后的一天,黄华带着一位神秘人物来到斯诺家中,他叫俞启威,英文名字叫戴维•;俞。海伦后来回忆戴维•;俞:“他高个头,白皙,满脸倦容,一身中国式长布袍。”“他的漂亮面孔开朗,表情丰富,但也显得矜持,让人感到颇为自信。”海伦知道戴维•;俞是“中国权威”,尽管他还只有二十四岁左右。她猜测:“这是为什么?经验。我认为:他一定是真正可信赖的人,一个共产党活生生的地下党员,或者说至少是共产青年。”海伦还说,“我能够看出,他们都接受俞的指示,但我不知道他是个重要人物”。    
    这个让海伦感到可信赖的俞启威,就是黄敬,北京大学学生,中共北方地下组织的一位领导人。后来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的第一任市委书记。这张“一二•;九”运动中他慷慨演讲的照片,不知是不是由斯诺拍摄的。    
    1960年斯诺重访中国,在北京他和当年认识的一些学生积极分子重逢。他们中间有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姚依林告诉斯诺,他和俞启威当年曾在斯诺家中举行过党的会议。    
    另一个在斯诺家参加过类似会议的人是陈翰伯。他说: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人,就在斯诺的起居室里。    
    到这时,斯诺才看到当年隐在幕后的影子。    
    但海伦还是自豪地说:她和斯诺发动了一场革命。    
    也许斯诺夫妇过高地估计了他们的作用。这大概是一般在中国的西方人的特点。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总是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眼睛盯在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忽略了水底巨大的存在。他们只顾在舞台上出色表演,或者陶醉于自己的指点江山,以为他们是导演或者舞台调度。但实际上,他们本身只不过是演员,真正的导演,真正的主角,潜隐在他们看不见的角落。    
    然而,他们毕竟是演员,是历史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甚至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他们看做导演和调度。1991年9月20日,在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海伦“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的庆祝会上,斯诺夫妇的老朋友、后来加入了中国籍的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评价海伦:“她和她丈夫埃德加•;斯诺一起帮助促进并对外报道了1935年12月9日在北京发生的学生运动。”    
    1972年海伦重返中国时,两次到盔甲厂胡同试图找到当年住过的房子,都没有成功。     
    她说:找这幢房子没有多大用处,因为这个地区的房子预定都要拆掉。我觉得本来可以在院子的大门上挂一个牌子,说明这是写《西行漫记》的地方和“一二•;九”运动的摇篮。    
    现在,这当然已经不再可能。    
    6    
    就在王汝梅把俞启威领进斯诺家中后不久,经俞联系,斯诺成了第一个被允许访问陕北的外国记者。显然,他和妻子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的影响和采取的积极行动,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任。    
    斯诺的冒险旅行开始了。这是堪称二十世纪外国记者在中国最伟大的一次冒险。    
    1936年10月,斯诺在他前往红色根据地三个多月后回到了北京。海伦立即帮助他整理带回来的素材,把他的胶卷送到德国相机经销商哈同那里洗印出来。接着,斯诺在北平的美国使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人们展示他在红色根据地拍摄的这些照片。11月14日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开始刊登斯诺的《毛泽东访问记》。随后,伦敦的《每日先驱报》连载斯诺关于此次探险的文章。美国的《时代》和《生活》杂志的老板卢斯,以一千美元购买了斯诺拍摄的七十五张照片,这是当时中国照片的创记录价格。    
    从这以后,世界终于知道了共产党政权在经过几年的波折之后,还在黄土高原上存在着。


1930…1935年第25节 伊罗生:斯大林与托洛茨基(1)

    1    
    最早知道美国记者伊罗生的名字,是因为他和鲁迅的关系。从《鲁迅全集》中知道,当年他曾在鲁迅指导下编选、翻译过一本中国现代小说集《草鞋脚》。后来在撰写刘尊棋的传记时,我才第一次较为清楚地了解到伊罗生在中国的大致活动情况,了解到他曾在上海创办了一本英文刊物《中国论坛》,专门发表左翼作家的作品和中共地下组织提供的文章。当时在北平被捕入狱的薄一波、刘澜涛、刘尊棋等人,便是从《中国论坛》上得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消息的。狱中支部决定,由刘尊棋执笔写英文信给伊罗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