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涣硪环矫嬉镑恪保跃煤臀镏实睦娓韪俊U馐侵性醭谛抡鞣头呛鹤寰劬忧柚玫奶厥庹淙灰灿谜秸谎拿疲话悴慌汕残姓僭保傻钡孛褡宓氖琢焓老膊徽魇崭乘搬嬉邸S捎陬亏愠潭取⑹奔涑ざ獭⒅芪问坪屠繁尘暗榷疾幌嗤杂行╊亏阏导噬弦殉晌褡遄灾蔚厍蛱厥庑姓械脑蚪鼋龃τ诔瞥寄晒钡慕锥危械纳踔林皇桥既环⑸担荒茏魑虻囊徊糠帧

 
 
   
4 为什么要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任何历史事实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特定的空间范围。因此,了解这个范围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我们要区分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关系,就必须知道当时中国的疆域范围。公元9世纪以前的越南北部是中原王朝或中国地方政权的一部分,越南这一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关系当然是国内关系。但9世纪以后越南独立建国,它与中国的中原王朝或地方政权的关系就变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了。如果不了解当时疆域的事实,仅仅根据现状来判断,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进程。在现代国际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以前,疆域的大小、巩固程度就集中体现了一个政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达的水平和国力的盛衰。像清朝前期,由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又执行了现实的民族政策,在18世纪中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中国的疆域达到了极盛。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次次丧失了领土。这当然是外部帝国主义入侵的结果,但也是中国国力衰弱、政权腐败的具体表现。

  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世界上多少文明古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多少曾经威震四方的国家只留下了一堆堆废墟,多少曾经繁荣发达的土地早已无数次地变换了主人。只有中国,从秦朝建立起统一王朝以来,尽管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动乱、改朝换代、民族冲突、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疆域也时有盈缩,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在18世纪终于发展成了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领土、几十个民族、几亿人口的大国。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充分显示了汉族的主体作用。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的基本疆域——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农业区始终是稳定的、巩固的。这就为统一国家和民族大家庭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也体现了兄弟民族的伟大贡献。今天中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这些地区最终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都离不开当地民族的努力奋斗。了解了这些,无疑会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使我们努力维护祖国的统一,珍视各民族间的团结,为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贡献力量。

 
 
   
二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先秦时期
1 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在黄河下游出现了以尧和舜相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舜死后,夏族首领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但到禹死后,原定的继承人益被禹之子启所杀(一说益自愿让位于启),从此由部落首领推选联盟首领的原始社会传统,转变为一姓世袭、父兄死后由子弟继承的君主制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约起于公元前21世纪,经400余年,至公元前16世纪灭于商。夏族主要活动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近几十年来在这一带先后发现了多处介于晚期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与文献所载夏朝年代和地域符合。其中又以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一二期,被学术界公认为夏文化遗存。

  文献所载夏的都城或国君居住过的地方有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斟[xún寻](今河南巩义市旧巩县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县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市东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等地,大致反映了夏朝的统治范围。1960年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洛阳老城东约18公里的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宫殿建筑遗址,考古学者或认为即斟遗址,或认为是桀后期自斟“迁于河南”的“河南”。

  在夏族之东分布着许多夷族,东夷首领后羿、寒促等还一度成为夏朝的统治者,到少康和其子杼在位时消灭了夷族首领,夏朝才中兴。夏时存在的方国有有仍、有莘、有鬲、有缗[mí n民]、有虞、有扈、过、寒、商、缯[zēng增]、亳[bó薄]、葛、斟灌、三朡[zōng宗]、昆吾、韦、顾、涂山、防风、英、六、巢等,周围的其他民族有莱夷、九夷、熏育、三苗等。

 
 
   

2 商朝 
 

 

  
  商族的始祖是契,相传曾协助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后裔成汤(天乙)在先后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后灭夏朝,将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放逐到南巢(一般认为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

  自契至汤,商人的迁移相当频繁,有八次;汤以后又有多次迁移,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自亳(今河南商丘市北)迁嚣(一作隞[áo敖],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一说即今郑州市),再迁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再迁邢(一作耿,今河北邢台市),再迁庇(今山东郓城县北),再迁奄(今山东曲阜市),至盘庚时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市)。从此至商亡的273年间不再迁移,仅帝乙以后的君主居于别都沫(朝歌,今河南淇县),因此周人称商为殷,但商人仍自称商。至公元前11世纪,纣(帝辛)为周武王所灭。

  自汤至盘庚,商朝几经盛衰,至盘庚的侄儿武丁在位时国力鼎盛,北伐鬼方、羌方,南征荆蛮,势力达到长江流域,今湖北、湖南、江西都有这一时期的遗址和遗物出土。至武乙在位时,东夷逐渐强大,迁至淮河流域,进而向中原扩展。帝乙和其子纣在位时屡次征伐夷人,虽取得胜利,国力也因此而虚耗。西方的周族兴起,至文王时已受到大多数诸侯的拥戴,至其子武王时在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边)与八百诸侯和各族首领结盟,联合伐纣,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汲县北)一战奠定了灭商的胜局。

  商朝周边的方国和戎狄很多,有人方、淮夷、虎方、群舒、有熊氏、越戏氏、祭方、犬方、邢方、基方、余无戎、燕京戎、翳[yī一]徒戎、西落鬼戎、龙方、辔[pèi配]方、■方、犬戎、羌方、熏育、土方、危方、方、鬼方等。较远的还有在今东北和境外的肃慎,西北的氐、羌,长江中游的濮〔Pú葡〕,四川盆地的巴、蜀,浙东的越等族。

 
 
   
3 西周 
 

 

  
  周的始祖弃,姬姓,被周人认为是种植稷和麦的创始者,号后稷。相传舜封弃于邰〔tái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传至公刘时迁豳〔bīn宾〕(今陕西旬邑县西)。约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dàn但]父迁至岐山下的周原,逐渐强盛。商纣时,周传至姬昌,称西伯,死后被追谥为文王。文王因成功地调解了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间的争端,得到二国的归附,又打败了戎人,灭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黎(在今山西长治市于西南)、邘[yú于](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崇(在今河南嵩县北)等国,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市沣水西)。其子姬发(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建镐[hào号]京于沣水东。

  武王封纣之子武庚于殷,派弟管叔鲜、蔡叔度加以监护。武王死后,其子成五年幼,由叔周公旦摄政。武庚联合管、蔡与东方夷族叛周,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将统治范围扩大到东方。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洛水之阳(在今河南洛阳市)营建洛邑,称为“成周”,与丰镐的“宗周”成为周朝东西两个政治中心。

  武王灭商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