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赠报社同志的诗:“怀宁驿口浪滔滔,万马声中茅一篙,寄语诸君须坐稳,前途月黑正风高。”
而韩衍最天才,也是最为人忌的事业,不是办报,而是组织青年军。
韩衍身历安徽光复全过程,目睹同志吴春阳的惨死,他当然看出问题的症结何在: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从武昌到上海,从滦州到通州,革命党人一直在尝试“运动”新军起事,或收编会党,但这些军队没有精神上的指引,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他们很容易溃败,很容易离散,也很容易腐化。
张謇与袁世凯对韩衍的赏识,并不是对一个诗才甚好的文学青年的赏识,他们都认为这个年轻人是大时代的奇才。他果然是。
韩衍以陆军小学、测绘学堂与尚志学堂学生为中心,成立了青年军。他不要新军,也不要会党,更不要专意吃粮的兵油子,这一点他倒是与对手柏文蔚心意相通:要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青年军初创时有七八百人,分为三个大队,每大队设大队长一人,军监一人。三大队之上,设总队长和总军监各一人。
军监是什么?听上去很像古代的监军,其实军监“掌理军中政令和文化教育事宜”,也就是后来北伐军中的党代表,工农红军中的政治委员那个角色。
韩衍自任总军监,三个大队的军监,都是为时论所重的文化人,如易白沙。
青年军的军旗,既不是铁血十八星旗,也不是五色旗,而是红底上缀一大大的黄色“人”字,以示军队奉行人道主义。
韩衍每星期向全体队员讲话两次,并著有《青年军讲义》十四讲,每人一册。每个学员入伍时要填志愿书,要求服从纪律,立志献身革命。
韩衍对青年军的训话里,反复说到“志士未尝不用钱,但是志士的钱要大家用,志士未尝不吃饭,但是志士的饭要大家吃”,青年军中从上到下,每人每月八块大洋的津贴,“吃饭是上下一样,并且要轮流挑水、买菜,有时还要集体劳动,做一些打柴、修路工作”。
韩衍还专门为青年军办了一份刊物叫《血报》,发刊词说:“以言破坏,则血洗乾坤;以言建设,则以血造山河。公理所在,以身殉之,则以血溅是非。”
可以说,韩衍打造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队。袁世凯小站练兵,北洋军装备不可谓不精良,但说到理念推行,不外是“效忠皇上,报效大帅”的旧伦理。对于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士兵,这种价值观远不足让他效命沙场,进而实现人生意义。
这支青年军直接隶属都督孙毓筠。可惜,韩衍没能看到及锋而试的一天。
民国元年二月,孙柏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柏文蔚既然高调提出“皖人治皖”,那好吧,由高语罕等人牵头,一群名流“联名邀请韩衍加入安徽太和县籍”,并在安庆北门醒民戏院召开“欢迎韩衍入籍大会”。
成了安徽人的韩衍,在《安徽船》上连续撰文,大骂柏文蔚不思推翻清室,反而抢夺地盘,一心升官发财。柏文蔚也不示弱,吩咐手下文案大发电报,与韩衍互相攻击。(我猜柏文蔚麾下那些笔杆子,定然骂不过韩衍。)几天下来,韩衍将来往电稿,编成《五日交涉记》,印成小册子向外散发。这带有法国大革命色彩的手段彻底激怒了柏文蔚。他认识到自己虽有兵权,但孙毓筠有韩衍,韩衍有《安徽船》与青年军,争夺都督将成画饼。
柏文蔚派出了自己的本家侄子柏若浩,在“红叶诗馆”附近刺杀了韩衍。果然,孙毓筠失去韩衍,再无力与柏文蔚一争雄长,只好让出都督位置,跑到北京去坐冷板凳。
柏文蔚上台后,立即停办《安徽船》,解散青年军,还当众焚毁了“人字旗”。然而,最后几期的《安徽船》上,刊出了《呈报韩君事迹并请旌恤文》,中云:“韩君以乞丐生涯,尽国民义务……其停辛伫苦,牺牲国事之劳,实不在熊成基、范传甲诸烈士之下。”此文的执笔者,有人说便是将任都督府秘书长、据说不太瞧得起韩衍的陈独秀。
非常时代,死人很寻常,纵然是韩衍这样有过大影响的人物。二次革命一起,袁世凯任用的安徽督军倪嗣冲攻占安庆,谁还记得这个破衣烂裳满面胡须的小个子江苏人?或许被解散的青年军学员手里,还遗留着他亲撰的《青年军讲义》,上面写着“彼以一死赴将军之命令,我以一死争世界之是非……且自家一身于身外,即世界主义之起点”。
列强围观下的战争
【议取登州】
“子鉴,你还记不记得光绪三十一年,你从日本归国,我们开登州同乡会,就在会中订交。你回日本时,留了三本书给我?”
“如何不记得?我就是那年介绍你加入同盟会的……那三本书是……《革命军》,还有章行严编的《黄帝魂》……还有一本是,是……”
“《三十三年落花梦》!”
“对!哈哈哈……”
“光绪三十三年你又回国,来杆石桥学堂访我,正好碰上学部侍郎清锐来鲁查学,前后任的提学使载昌、连甲陪着他。你望着堂上三人,怒不可遏,低声问我敢不敢血溅五步,杀此异种!记得么?”
“记得,记得……你当时吓得拿手把我的嘴堵住,骂我孟浪,我反骂你‘畏难苟安’,只挂记着老母幼女……”
“不错,当时你怀里揣着六轮手枪,立时便要出手。子鉴,杀三个满洲学官儿,于大事无补,但如果真干了,你我只怕等不到今天了……”
“汉尘!你倒说说看,今天又该如何?”
“你心里明白,你到登州来访我,就是为了这件大事……子鉴,今天是辛亥年十月十一,海内滔滔,全国廿省已非满清所有,满奴命运告终,即在目前。只可惜我山东独立未及两旬,就宣布取消独立……”
“孙宝琦是袁世凯和奕劻的儿女亲家,他怎么肯真独立?这也是意料中的事。”
“可是山东无事,直隶即不敢动,北都小朝廷就可以高枕无忧!子鉴,你是同盟会山东主盟,孙中山先生对你有厚望,我们当尽力一搏,给袁贼当头一棒!”
“说得好!汉尘,我久在国外,省内形势不如你熟。你说,该当如何下手?”
“你我都是登州人,当然知道本地自明以来,即为重镇。戚继光当年把水城炮台一直修到了丹崖山下的水上,人称‘海上长城’。袁崇焕经营辽东,以毛文龙守登州,以为犄角之势。甲午之战,日寇取威海,也是先以海军袭登州。所以我们当先从水上取登州,再攻黄县、莱州。你家是黄县的,当然知道黄县富绅巨室,商店林立,军费可以从那里筹集。到那时,胶东就可以与辽东联成一气!听说孙中山先生已经任命蓝天蔚为关外大都督,我军占据登州,与旅顺、大连、海城一衣带水,号召关外健儿,一鼓作气,可以直指京师!子鉴,你如果同意我这个计划,我们立即就可以着手,男儿热血,正要洒在这种时候!”
“汉尘,汉尘,果然胸中有百万甲兵……我没有看错你,走,今夜我们就要拟出取登州的方略来!”
1911年12月1日,山东同盟会主盟徐镜心(字子鉴)在登州华提士药房,与同科秀才、烟台东牟公学教员孙丹林(字汉尘),加上当天加入同盟会的药房主人柳仲乘,三人喝着辽阳白酒,筹划攻登州的方案。
子鉴,你说说,烟台是怎么回事?
【独立如昙花一现】
山东的事儿,得从济南说起。
平心而论,说各省革命,山东“寂然”,是不对的。山东的问题在于巡抚孙宝琦固然无心独立,谘议局又很不得人心,地方各势力的博弈缺乏制衡,很容易失控。试看取代谘议局的“山东全省各界联合总会”,居然举出一个在外宦游多年、11月2日才应邀回乡的前静海知县夏溥斋当会长,足见会中本地各方势力是如何颉颃不让。
早在11月5日,徐镜心就代表同盟会在各界座谈会上提出《山东独立大纲》七条,这七条决绝无比,不仅要“与满清政府永远断绝关系”,号召“凡我同胞,对于满清均有复仇之义务”,“满清课税一律停止交纳”,对于不听各界联合会调遣的军警团练,“与满贼一体仇视之”,虽然声明了“对于外国旅游绅商,均负保护之义务”,但言明山东之土地财产“无论抵押给何国、借何款”,“概不承认”。山东旧势力根基既深,德、英、日等外国利权复重,这个独立大纲若公开出去,顿时就会激起轩然大波。
经过所谓“和平派”的反复修正,交由孙宝琦代奏朝廷的“八项要求”,虽然已经抹去了对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