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自然稳定。”

就因为这样一句诬告,刘洎下了大狱。

在现在看来,这诬告的水平着实有限,而且一无录音二无旁证,怎么就能顺顺当当地把一位宰相给拉下马来了呢?

据《太宗实录》、《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一致记载,诬告者是褚遂良。

这还不算,据上面三本书记载,刘洎被抓之后一直喊冤,而且声称马周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褚遂良一口咬定确有其事,被叫来作证的马周更是被吓得不敢吭声。于是李世民便认为情况属实,“皇恩浩荡”,留刘洎全尸,赐他自行了断,家属不再追究连带责任。

对此,司马光的观点稍有不同。他在《资治通鉴》里也提到了刘洎之死,但只说是“或谮(有人诬陷)于上”,但并没有具体指出诬告之人。

想那褚遂良也是一代名臣,书法造诣甚高,家世也很显赫(父亲是隋朝高官,与李渊一家都有深厚交情),刘洎当时除了官职以外无一比得上他,褚遂良为何一定要置刘洎于死地呢?

一般来说,一个男人想害死另外一个男人,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A。两人有仇,一方曾经得罪过另一方,因仇而杀。

可是翻遍史籍,不曾发现刘洎和褚遂良之间有何大的仇隙。仅有的一点便是当年皇子争夺太子之位时,刘洎和岑文本提名李泰,褚遂良则坚定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阵线支持李治。

但是当李治被确立为太子之后,刘洎很快便上疏皇上,提出要对太子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塑造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而且从此老老实实,再未说过李治一句坏话。就算曾经政见不一,现在也无需害命啊!

B。双方是情敌,为了争夺同一个(也可能是同几个)女人吃醋,心生恶意。

这个说法太无稽了,不做讨论。

C。褚遂良觉得刘洎挡住了自己“前进”的道路,要把他做掉。

刘洎当时官衔比褚遂良高是事实,但刘洎一开始就站错了队,后来即使改正也只是保住了位子,换来个平安无事,其他基本不要指望了。而褚遂良当时的地位压根也不低——不仅是谏议大夫,还是太子宾客,又是长孙无忌的亲密战友。身为高官、铁杆太子党、第一重臣眼中的红人,褚遂良想不升官都难,干嘛还要凭空去诬陷一个并无冤仇之人,况且其谎言和手段还都很低劣。

所以说,褚遂良因此原因陷害刘洎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D。刘洎欠褚遂良不少钱,而且一直耍无赖不肯还。

可能性极小。

此外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猜想,不着边际,这里就不讨论了。

总之这事儿,成了个谜。只有司马光认为不是褚遂良所为,他一口咬定刘洎有不良居心,马周不敢作证之类的事都是捏造,不可靠。所以《资治通鉴》里只说李世民相信了诬告,随后赐死了刘洎。

看来指望有现成的观点是不大可能了,那么只能我们自己来分析了。

当时李世民病重,随时可能挂掉,而且皇帝和太子都在行宫,不在长安。一旦出现意外,重演秦朝的沙丘之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秘不发丧,将太子扶苏和蒙恬赐死,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一切正常,即使太宗死在外地,继位者也是李治,因此有心作乱者,必是打算另立皇帝之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可就危险了!

相信这是李治的支持者们的想法。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当然是先下手为强,把可能的“赵高”和“李斯”们找出来干掉!

相信这还是李治支持者们的想法。

想法有了,那目标呢?

原来有其他想法的高官呗!

于是,矛头指向了曾经支持过李泰的中书令岑文本和侍郎刘洎。这两位可都是宰相级的高官,能耐很大!威胁更大!

可是,岑文本已经在东征的途中病死了,不在关注之列。剩下的只需要对付刘洎就行。而在这之前,刘洎的一番话,更是大大断送了别人放自己一马的可能,而是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李世民出发之前,把身兼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主管吏部、礼部和民部业务的侍中刘洎留在定州辅佐太子李治。一般来说,君王离开政府中枢,都会再三关照留守官员要保持局面稳定。李世民也不例外。他对刘洎委以重任,要求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

领导委以重任本是件好事,可是事情就坏在了刘洎的反应上。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高级官员,只要不是窝囊废,都应该知道该怎么做——对于君王,只要一脸忠心再流几行难舍难分的眼泪便足够了。可是这刘洎兴许是太激动了,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极其重大,便脱口而出:“陛下尽可安心。如果有官员违法乱纪,我将立即诛杀之。”

得,这话听得老大李世民可不爽了。有心作乱者自然该杀,但是我把后方委托给你,不是让你来做有实无名的皇帝。我自己都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杀人,怎么你竟然把杀人当成保持稳定的法宝了?更何况施加的压力过大反而容易酿成不必要的动荡,反倒适得其反。

于是在临行前,他丢给刘洎几句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你性情粗疏而又为人刚强,恐怕以后会因此带来灾祸。对此一定要好好地引以为戒啊!”

果然一语成谶。

刘洎上述这番话没多久就经由非正式渠道传到了许多人的耳朵里。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平时和刘洎不对付的高官们顿时火冒三丈:你刘洎是个什么东西?做了几天侍中就当天下皇上老大,你老二了?皇上不过是命你留守,你小子居然就敢口出狂言,扬言要杀有过之人?我呸!就凭你,也配?

可是骂归骂,刘洎可是整天跟在那个一向以忠厚老实出名的太子身边的,万一哪天忽悠太子几句,真的“便宜行事”铲除了自己,那后果可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这人实在是可恶之极……

于是,刘洎渐渐成了高官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忌恨他的人越来越多。更可悲的是,刘洎同志自己却还浑浑然不知觉。

那么为何一向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中却表现得颇似个昏君,居然没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呢?

很简单,他有他的致命弱点。那便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影。

自己是靠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一直担心哪天自己也被“玄武门”了。于是,刘洎的敌人们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极力宣扬刘洎有作乱夺权的狼子野心,打算在李世民“崩”了之后通过流血政变来独揽大权,进而登上皇位的宝座。

在李世民看来,敢于学他样的人都必须死。而现在,指控刘洎说过那些带有明显造反意图言论的人越来越多,而为刘洎辩护的除了他自己再无别人。再回想起出征之前那句让李世民很不爽的话。嗯,刘洎就算未必真有造反之举,也恐怕早有了造反之意。

为了自己能正常地告别这个世界,为了子子孙孙永保大唐基业,刘洎,既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的清白,那么你便是有罪的。

直到下了死牢,即将被赐死的时候,刘洎还想留下遗书,用身家性命来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可是他终于发现,自己早已被反对者的阴影完全笼罩住——他希望司法部门能够给他纸和笔,可是得到的唯有冷冷的嘲笑和谩骂。

在绝望中,刘洎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已经很难再还原当时的所有事件,挖出事件的真相。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在盛世还是在末世,政治斗争漩涡中的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拉帮结派的状态中,每一派的信条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原因无他,没有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再强大的人也是独木难支。刘洎之死,部分是死在自己的性格和为人上,部分是死在政治对手处心积虑的谋划中,还有部分死在皇帝——这个最有权力又最担心朝不保夕之人的致命弱点上。

至于陷害他、要他命的到底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或是别的人,已经不再重要。相信即使没有他们,依然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些事儿。

官场,不好混啊!

回到长安的李世民,依然为此次出征未果而烦恼。苦闷之下,他想到了赋闲已久的李靖,于是便宣他觐见,向他请教不胜的缘由。

李靖到底是久经官场考验,一脸谦虚地表示自己一直赋闲家中养花种草,早已不问江湖世事。

李世民却是求知心切,继续不依不饶,居然把出征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其实哪用李世民说,李靖这老江湖早就对战事过程了如指掌,个中缘由早已是心中有数。只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