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王李祐,齐州作乱被赐死。从整个事件来看,是一个懵懂少年被坏人教唆,误入歧途,犯下大错的过程。然而有些错误可以犯,改了就行,可有些错误却是一次都不能犯的。他犯了,所以就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一事件也就到此结束,毋需再多说了。

李承乾谋反,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毕竟他是正牌太子,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只要不发生变故,他就是顺理成章的下一任皇帝,何苦去做这种丢脑袋的赔本买卖?

正因如此,日本籍的著名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先生认为,李承乾谋反一案乃是长孙无忌为扶正李治而一手炮制的冤案。纥干承基的供词,应是出自长孙无忌之手,只是借了他的嘴巴说出来而已。

还有观点认为,长孙无忌为了能够长久把持朝政,决定除掉李承乾、李泰等人,将相对较为软弱的李治扶上皇位,自己则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国舅和前朝重臣的双重身份辅政。所以李承乾比窦娥还要冤枉,比小白菜还要清白。

第四十二章 是阴谋,还是顺理成章?

好,下面就让我们慢慢来分析。

第一条,李承乾的各种劣行是否真实呢?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长子,从小在极其优越的环境下长大,一来不懂得祖、父两代平定天下的艰苦,只看见前呼后拥的架势与威风,缺乏忧患意识;二来声色犬马的诱惑力也足以吸引李承乾的注意,而且,对于李承乾这样一个时刻处于父亲眼线监督之下的人来说,偷来的逍遥能带来更多的快感。因此我认为,李承乾之声色犬马,应该不虚。

这一点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东宫左庶子张玄素的一份奏章中能够得到证实。当时李世民下诏指示,太子李承乾动用国库经费,相关部门无需限制——这或许是李世民当时对于自己前阶段过于偏爱魏王李泰而做出的修正,结果却是给了机会让李承乾进一步疯狂地挥霍。对此张玄素专门上疏,指出太子近段时间消费激增,骄奢淫逸已致极点,不是合格接班人的表现,应当注意。

奏章送上去之后,皇帝还没有正式表态,李承乾先做出了反应:派人用马鞭在路上好好地“教育”了张玄素一顿,差点半条命都打没了。

这事若要说是别人栽赃,张玄素估计都不答应了:怎么着?我还要和别人串通起来施苦肉计?我没事找抽啊,吃这么重的皮肉之苦?!

至于GAY的行为,个人认为是李承乾的个人性取向问题,虽不为李世民所接受,却也算不得是什么上纲上线的大罪。

第二条,李承乾是否真的有意谋反?

根据当时特别法庭审讯的结果来看,侯君集等人和李承乾之间来往确实密切,有一定的不安定倾向。此事不光有贺兰楚石等人证,更有物证。

应该说,正如李承乾后来所供述的那样,结交朝中大臣,广收心腹及亡命之徒,乃是由于魏王李泰的攻势过于咄咄逼人,为求自保,不得已而为之。只是这些情况是出于对付李泰之用,还是真的为谋反篡位提前登基做准备,还需斟酌。

纥干承基所言的“东宫西墙离皇宫二十步,成大事很容易”之类的话语,真实性已很难去考证,恐怕只能作为参考了。

只是,如果说整个事件都是长孙无忌一手策划并组织实施,那么我真的要对长孙兄顶礼膜拜了。其思维之缜密,策划手段之高明,伪造证据之以假乱真,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歇洛克·福尔摩斯穿越时空来到贞观年间,恐怕一时也难以看出破绽,更别说揪出幕后主使长孙无忌了。

或许在长孙无忌看来,自己的三个亲外甥中,唯有李治登基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是,让他去组织实施这么一场漂亮的皇位继承权大战,还要李承乾、李泰、侯君集等人甘心配合;不光要瞒过朝中房玄龄等人的火眼金睛,更要骗住靠流血政变上台的老江湖李世民,何其难也!

长孙无忌所期望的局面之所以能够出现,恐怕更多的要感谢李承乾、李泰的内耗。不能说他只是坐视,但他的确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时机,借双方斗法之际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倘若李承乾洁身自好,不受人以柄,只怕长孙无忌再神机妙算,也难以动摇他的太子之位。

总之,我认为,很难说李承乾是否坚定地打算造老爸的反,但他的一些本是出于对抗李泰而自保的行为,以及李承乾一方各人的言行,却很容易被看成是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证据。长孙无忌可能一直有着用李治来替换李承乾的心思,但他的行动,更多的是借题发挥,而并不是主动积极地栽赃陷害。

在立李治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同样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就拿李世民准备用刀抹脖子一事来说吧。看上去是太宗皇帝触动心中伤心之处,一时情不自禁,悲上心头,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但是,为何除了君臣几人之外,还站着一个当时只是晋王的李治呢?李世民英雄一生,从未畏惧过艰难险阻,皱眉头的事情有过,让他发自肺腑哭一场的事情却很难见到,更别提当着几个大臣,尤其是自己儿子的面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了。这种娘娘腔的事儿,他是做不来的。

那为何还是发生了呢?

相信李世民在抹眼泪的时候悄悄地对自己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当然,和他一同表演的,还有最佳男配角——长孙无忌。

经过慎重的思考,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认为,如果皇帝在大臣面前表现自己的伤心和绝望,主动要了结自己的性命,大臣们一定会十分同情皇帝的处境,对于皇帝所提出的要求也无法再反驳。这就叫先下手为强,让你即使想反对也难以开口。随即长孙无忌作为大臣们的代表便主动跳出来表决心:坚决支持皇上的想法,有敢反对的便是谋逆,当斩!这就更加捂住了潜在反对者的嘴巴。

当然,这一过程是立李治的关键所在。之前还有其他的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便是在朝中大量培养李治的支持者,并通过种种手段尽可能地扩充这支队伍。这不,皇帝一问:谁该当太子啊?85%以上的人异口同声:“晋王!”剩下的人一看四周都是支持李治的,自己如果出来唱反调将立马成为全民公敌,也只能跟着哼哼两声:“……王!”

毕竟人还是要考虑自身利益的,对于并非坚决站在李治和长孙无忌这一边的人们来说,李治上台自己不一定有多少好处,但也看不出来有啥坏处。晋王素以仁孝忠厚闻名,若是真成了皇帝,自己也有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更何况手握大权的长孙国舅很明显是李治的铁杆支持者,犯不着为这事和他正面冲突。

于是,重臣首肯,百官通过,长孙无忌暗笑,李世民基本满意。就这么着,李治正式踏进跑道,准备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大唐王朝皇位接力赛的第三棒选手。

李治成为太子后,李世民觉得需要好好吸取之前事件的教训,加强对李治的监督和教育。这不,新一届的东宫班子成员前所未有的强大:

三位老师:太子太师——司徒长孙无忌、太子太傅——司空房玄龄、太子太保——特进萧蠫;

东宫总管:太子詹事——兵部尚书、特进李世眅;

东宫副总管:太子少詹事——刑部侍郎张行成;

东宫卫队司令:领右卫率——左卫大将军李大亮;

太子左庶子:原太子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

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

太子宾客:谏议大夫褚遂良。

以上这些个仁兄,长孙大人、房大人和萧大人三位除外,其余都是以至少副部级官位来给太子打工的。而那三位的来头就更不用说了,全部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宰相级别(有实权,非名誉职务)。

鉴于李承乾对身边的官员不够重视,特别为新太子李治同志制定全新的礼仪制度。

从此,凡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要接见太子,太子都必须亲自到殿门外迎接,跪下磕头。当然,三位师傅也不能就大大喇喇地坦然接受,再一句“平身”了事——他们也须磕头还礼。进出门的时候,三位师傅在前,太子在后。到达目的地之后,必须等三位师傅全部就坐了,太子才能找位子落座。倘若太子要给师傅们写信,开头和落款前还必须先加上“惶恐”二字。

除了加强对李治的教育和培养外,作为优秀政治家的李世民也没有忘记为李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曾经显赫一时的魏王被免除雍州牧(京城特别行政区总管)、相州都督和左武卫大将军等职务;爵位从魏王降为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