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遇甚至超过太子,致使太子心中不安,才酿成今日之祸。此事足以作为后世的教训。倘若陛下一定要立魏王为太子,那臣恳请陛下一定要先解决了晋王的问题,否则将又一场变乱!”

褚遂良的话宛如当头一棒,李世民突然清醒了起来。他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想到自己原本爱若掌上明珠的几个儿子的凄惨下场,再想想一向老实本份、待人谦和的李治,顿时流下泪来:“朕……朕不能为矣!”

退朝之后,李世民突然想起了李治。唉,近日烦事甚多,都没有机会和治儿好好聊聊,也不知道他近来怎么样了。

于是,李治被召进了宫。

按理说,作皇帝的爸爸召见,应该是欢欢喜喜的(就算装也要装成那样啊)。可李治倒好,居然是眉头紧锁,满面愁容。

在父亲的再三追问下,李治方才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原来,李治和已经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案发后,李泰便警告(实际上是在玩心理战)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谋反被诛,你难道一点都不担心么?”

李治没见过多少风浪,李泰的话在他听来,倒也颇有几分道理。于是,他便开始担心起来。他本就是一个不善于掩饰情绪的人,心中想什么,明眼人一眼便能瞧出来。

听了李治的话,李世民不由怅然若失。他没想到自己一向倚重的李泰竟也是个玩弄阴谋的行家,所谓杀子传弟的话无疑是假的了,可笑自恃老道的自己居然还中了招,把他当成是个至诚之人。唉!悔不该啊!看来还是治儿更值得信赖!

呵呵,可怜一旁愁容满面的李治还不知道,他离太子的宝座又近了一步啦。

而最终让李世民的心理天平发生倾斜的,并不是长孙无忌等大臣,而是那个已经被废为庶人,即将前往黔州流放的前太子——李承乾。

临行前,李承乾最后一次拜见了父皇。父子相见,恍若隔世,彼此都有些恍惚:父亲为帝,儿为储君,就像是昨日之事。而如今一个依然是高高在上,另一个却已沦为了披枷带镣的囚徒,无限期流放蛮荒之地,从此不能再见。两人四目相对,都觉得有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半晌,还是李世民先长长叹了一口气:“唉!”

李承乾自知已无希望再享荣华富贵,反倒看得开了,苦笑道:“父亲不必为儿担心,儿臣罪孽深重,自当前往边疆好好反省。”

听了这话,李世民倒有些忍不住了:“承乾。你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李承乾爽朗一笑:“父亲!想当初儿臣贵为太子,夫复何求?然而魏王李泰图谋孩儿的地位,日夜不停。儿臣深感不安,因此才连结朝中大臣,只求自保而已。不料少不更事,不能明辨是非。身边宵小之辈和别有用心之徒趁机将儿臣诱入歧途,才做出种种不轨之事。现在儿臣咎由自取,流放他乡,亦无怨无悔。只是李泰之所作所为皆为太子之位,倘若流放儿臣而立李泰,怕是正中其下怀!”

这可谓李承乾的肺腑之言,已经从政治角逐中退出的他对于李泰的心思反而比当局者迷的父亲看的更加清晰。

听了他的话,李世民方才发觉自己似乎已在李泰精心安排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李承乾走了,李世民也回过味来:倘若立了李泰,那些奸邪之徒必将以之为榜样,认为凭借阴谋诡计便可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倘若李泰登了基,以他的手腕和性格,只怕李承乾和李治都难以活命。反之,若是立李治做接班人,以他的为人和胸怀,李承乾和李泰反倒可能保得平安。

问题是,就算李治能宽待兄弟,以他的能力又怎能治理好这么大一个国家呢?

举棋不定的时候,李世民总是习惯性地找长孙无忌来商量。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坚定支持者。他之所以选中李治,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一共育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个儿子,从血缘和关系的亲密角度来看,他势必要支持三人中的一个。李承乾误入歧途,不成器,难以担当大任,现在又罪行确凿,贬为庶人,已不在考虑之列;李泰虽有才华,却恃宠而骄,平日里和这个舅舅并不亲密。而且他已网罗了一批门人,以富二代和高干子弟为主,颇有些从长孙无忌等老一辈人物手中抢班夺权的意思,对自己将来不利,也是能不选则不选;而李治虽然为人有些懦弱,但深受正统观念影响,崇敬孔孟之道,对自己更是尊重有加,最重要的是便于掌控,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施展抱负。

其次,考虑到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已步入正轨,各方面人才都比较充裕,相信集这些人的力量完全可以使整个局面稳定地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下去。皇帝么,只要不是暴君、昏君,在我长孙无忌等人的指引下必能带领大唐进一步繁荣昌盛。而作为顾命大臣的我,百年之后,也可名垂千古。生为贤臣良辅,死亦流芳百世,此生不虚矣!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李承乾被废后,长孙无忌便不遗余力地支持李治上位。他一方面不断向李世民灌输李治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在朝中散播信息造势,暗示皇上有意立李治为太子。

于是,整个局面,开始戏剧性地向原本没有夺嫡念头的晋王李治倾斜。

李世民戎马半生,登基主政的时间也有将近二十年了,从未如此为一件事辗转反侧。一日散朝后,他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世眅等老臣。面对着这些朝中栋梁,多年好友,李世民吐出了心中烦闷之事:“朕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居然丧心病狂,做出谋逆之事,实在让人心寒。”

几位大人一听,无不摇头:是啊,一个人连续遇到至亲之人背叛,实在是难以接受。事到如今,还是要好好安慰皇上才是啊。

然而,不等他们开口,眼前就出现了惊人的一幕:李世民泪如雨下,居然抽出了自己的佩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

三人大惊,急忙冲上去抱住李世民,夺下了佩刀,顺手交给了一旁已经惊呆若木鸡的李治(注意这个细节!)。

从古至今,非面临国破家亡之残局而要自尽的皇帝,也就这位了吧?

夺下了自杀工具,大臣们这才松了口气,全体跪下,磕头如捣蒜:“陛下有何心事,有何看法,还请直说,千万不要再来吓唬臣等!”

嘴上这么说,几位(长孙无忌除外)的心里可在寻思:自杀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真有三长两短,你死了不要紧,我们哥几个说不定就要被扣上个逼死皇帝的罪名,家破人亡都未可知。乐观估计,也要摊上一个救护不力,全无忠君之心的罪名,抄家流放怕是少不了了。

李世民坐在龙床上,嘴角动了半天,挤出来五个字:“我欲立晋王。”

听罢,长孙无忌立刻下跪:“谨奉诏!有胆敢异议者,斩!”

刚才还一脸寻死觅活状的李世民恢复了平静,转过头来冲李治一努嘴:“你的舅舅大人已经同意立你为太子,还不快快拜谢!”

李治虽然还是一脸的莫名之状,但这话还是听得懂的。他立刻依言拜谢长孙无忌。其他几位很算是看明白了,合着闹了半天就为了这出,于是马上表态支持。

看到重臣们意见达成一致后,太宗缓了一口气,但很快又想起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知道外界对此会有何看法?”

长孙无忌等立即再次回应:“晋王仁爱孝顺,天下皆知,必也是发自内心地拥戴晋王。陛下不妨去百官中听取意见!如有反对者,即请治臣欺君之罪!”

李世民顿觉精神大振:“走,去太极殿!”

太极殿中,矗立多时的官员们齐声表示:“晋王仁慈孝顺,理应继承储君之位!”

在山崩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为太子人选踌躇了许久的李世民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同一天,李泰被宣入宫。随即便被软禁在了皇宫北苑,等候发落。

至此,李治的屁股总算是安全着陆到了太子的位子上。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否有某种力量在推动整件事情的发展呢?李治成为接班人,纯属运气使然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湮没在往事中,无法再现。不过,老规矩,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资料来抽丝剥茧,看看其中的玄机。

齐王李祐,齐州作乱被赐死。从整个事件来看,是一个懵懂少年被坏人教唆,误入歧途,犯下大错的过程。然而有些错误可以犯,改了就行,可有些错误却是一次都不能犯的。他犯了,所以就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