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八天过去了,无人出面与玄奘辩论,尽管只要挑出一个字有问题便可以斩获玄奘的首级并就此扬名立万。
《制恶见论》大获全胜!玄奘的佛学思想大获全胜!
随着玄奘思想的全面深入人心,大会进入尾声。但尾声,往往孕育着高潮。
首先由玄奘法师把《制恶见论》再讲解一遍,作为本次大会的思想总结。
接着,由戒日王和其他的国王向玄奘送上数以万计的金钱和财物。对此玄奘全部谢绝,分文未取。
然后,按照当时天竺辩论获胜的传统,玄奘乘坐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在众多官员和高僧的簇拥下绕场巡游。另外有人边走边唱,称颂玄奘法师的功德:大唐高僧说得好,一切责难全驳倒。大乘佛法法力强,《制恶见论》美名扬。十八天来众皆仰,此事我等皆在场。弘扬佛法破邪道,千秋万众当记牢!
巡游时,各派还分别向玄奘法师授予了荣誉称号:大乘派尊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即大乘天;小乘派尊玄奘为木叉提婆,即解脱天。
接下来是连续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向别人布施或接受布施。
在这七十五天里,戒日王把他五年来积攒下来的金银财宝,布施的干干净净,最后竟连王冠和衣服上的珠宝、装饰品等,都一一贡献了出去。
注意啦,这可不是作秀,因为只剩下一身布衣的戒日王,还非常兴奋地向全场表示:“我的财宝今天放在了最安全的宝库里,因为最可靠的储藏地,就是民间!”
当然,作为北印度的老大,马屁还是有人主动去拍的——戒日王所施舍出去的身上佩戴的珠宝等物品,其他的国王凑份子又给赎了回来。
这次大会,不计其数的穷苦人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布施,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玄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阿弥陀佛,这也是大结善缘啊!贫僧此来,一是光大了佛法,二是能有机会帮助了这么多的人,可谓不虚此行!等众人散去,贫僧也该返回东土,继续在大唐的土地上做些事情了。
无遮大会结束后,玄奘即向戒日王辞行。已完全拜倒在玄奘佛裟下的戒日王自然是竭尽全力地恳切挽留,并表示若是玄奘继续留下,将为他建造一百座寺院,以增加玄奘的善果。然而玄奘决心已定,只是一味婉言谢绝。
见玄奘态度坚决,戒日王也不便强留。他和鸠摩罗等三位国王一起赠送给玄奘大量珍宝,对此玄奘一一婉言谢绝,只接受了一领衣装,作为防雨之用;大象一头,作为坐骑;以及金币三千和银币一万作为回国的路费。
为保证玄奘回国之路的畅通,戒日王还派人沿途下发文书,要求从首都直到唐朝边境,各地都要作好准备,对玄奘一行迎来送往。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麴文泰领导下的高昌国已成为历史名词,那片土地现在的名字叫西州,隶属大唐安西都护府管辖。具体情况,咱们下文再说。
高昌既已消亡,玄奘也就无法也无须再履行先前立下的三年之约。一路上比起前往天竺时的千难万险,要平安了许多。
不过小风波还是有的。一次渡河,玄奘骑着大象涉水而过,同伴们带着经书和佛像等乘船而过。不料船到河心时风浪骤起,小船几乎被浪打翻,负责保管经书的人由于过于紧张,不慎跌入河中。最后虽被救起,却白白丢了五十本经书以及一些从天竺带回来的花种。
写到这段,我不禁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国,渡过通天河时,河神老鼋因气恼唐僧未履行对他许下的诺言,将师徒们抛入河中,致使经书受潮破损。看来《西游记》果然是取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从艺术加工的角度而言)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玄奘一行行至于阗,已经接近了大唐的实际控制区,由于担心政府会对自己先前偷渡出境的行为进行追究,加上坐骑大象生病死去,便暂时停止了前行。停留期间,玄奘把自己的详细情况写成了奏章,托前往长安的商人代为呈送给朝廷。
看来玄奘还是不太了解咱们大陆法系关于追溯期的规定。他在境外生活了十八年,新法不再追溯以往,如今的唐朝已今非昔比,出国禁令早已取消,没人再打算追究他的责任。更何况如今的玄奘已是赫赫有名的一代高僧,名声遍布西域和天竺,如此人才主动回国,实乃朝廷的一大喜事。
事实上,李世民接到奏章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前往于阗召回玄奘,并嘱托于阗王悉心照料,保护入境。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一行在以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为首的文武官员的陪同下,走进了长安城大门。玄奘法师在历时十八年的西游后,终于回到了帝国的首都。
玄奘带回国内的物品包括:如来佛祖舍利一百五十粒;高三尺三寸和三寸的黄金佛像各一座、高低不等的檀木制佛像四座、四尺高的银制佛像一座;各类佛教经典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虽然受到了官方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优厚的物质待遇,玄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却丝毫没有动心,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十八年前立下的誓愿。此后的日子,除了奉命口述自己的经历,并由弟子辩机笔录撰写《大唐西域记》之外,玄奘再也没有过问过俗世事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经文的翻译工作中去。
由于玄奘通晓经、律、论三种佛典,因此也被称为三藏法师。对于三藏法师所领导的翻译事业,以皇帝为代表的最高领导阶层给与了鼎力支持:委任玄奘为翻译工作总负责,全面主持经文翻译工作。为确保翻译的经文质量,政府在全国范围选拔精通佛典的人士前往长安从事翻译。初稿译成之后,再由文学水平较高的官员予以加工润色,使文字更加通顺流畅。
其间,唐太宗在看了部分译稿后,曾亲自撰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高宗李治也曾作《述圣记文》,以示皇家对翻译事业的重视以及对玄奘法师的崇敬。
从公元645年到664年,玄奘和他的工作团队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书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卷。
此前,中国的佛经,更多的是师徒口舌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或虽有书面记载但无梵文原著对照,以致于流传多年之后版本甚多,内容难免混乱。而这正是当年玄奘远赴天竺留学的直接原因。
玄奘归国后,凭借多年积攒的精湛的中、梵文功底,在翻译佛经时真正做到了文字贴切、语句畅通、语义清晰。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玄奘法师除了保持中、梵两种文本内容的一致外,还创造性地摒弃了以往翻译佛经惯用的骈体,改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写法,使得佛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他的这一创新,与唐末韩愈等人提倡的古文运动颇有些相似之处。可以说,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佛学家和翻译家,更称得上是一位文学家。
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在紧张的翻译工作中圆寂于西安的玉华寺(现名玉华宫),享年六十九岁。消息传出,举国悲恸。为表示哀悼,唐高宗宣布罢朝五天,以此悼念国家就此失去的“国宝”。出殡那天,据说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的人数高达百万之众,大家都是自发前来,以此来表示对这位德高望重、才学兼备的高僧的缅怀。
玄奘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开创的大乘佛教唯识宗却在他和弟子们的不懈努力下兴盛起来。由于唯识宗讲究因明之学与逻辑推理,因此从近代开始,又得到越来越多各方人士的关注,现在的不少佛学院里都有唯识这一专业。
同时,因为印度多年饱受战乱,变迁频繁,许多历史资料已无从找寻。而由玄奘与弟子辩机合作完成的《大唐西域记》,也就成为了现存的研究古印度和西域历史的最重要史料之一。
第三十三章 西域攻略
西域在贞观初年还是一片小国林立的局面,和汉朝时相差无几,只是当年的匈奴被突厥所取代。而上文提到的高昌国,在这些小国中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
高昌,这个自公元460年便已存在的王国,世代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双方一直相安无事。
公元601年,麴伯雅成为了新一任高昌国王。他继承了祖辈们的传统,于隋炀帝杨广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入朝参拜,被炀帝拜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爵弁国公,后再封为高昌王。
除了在政治上对麴伯雅的地位予以确认外,隋政府还采用联姻的方式对双方的关系加以巩固:皇室亲戚宇文家的一位小姐被破格提拔,封为华容公主,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