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太后见局面要无法控制,也赶紧安抚众人:“我知道裴炎谋反,也知道你们没有谋反,这事不用再议。”

裴炎案越闹越大,竟连远在大漠的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也向武太后发来奏章,力证裴炎的清白。

面对各方压力,武太后再次显示出了铁娘子风范:刘齐贤和胡元范革职查办;程务挺的奏章搁置;同时提拔骞味道为检校内史兼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原来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任命李景湛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由此可见,武太后其实并不畏惧朝中的文人势力。唯有程务挺一直让她放心不下。素知他和裴炎关系密切,李敬业的左右长史唐之奇和杜求仁与他又是好友,万一彼此勾结,拥兵入京……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过现在程务挺远在大漠,又手握重兵,不宜打草惊蛇,还是先稳住他再说吧。

放眼看去,神都洛阳内已经“没有”对裴炎谋反案有异议的人了,那长安呢?

带着这个任务,卫军郎将姜嗣宗前往长安会见了刘仁轨。

刘仁轨和裴行俭很有些同病相怜的味道。自打裴炎进入权力核心后,一直大权独揽,刘仁轨和裴行俭先后受到排挤,裴行俭郁郁而终,刘仁轨则被远离了最高决策层。因此,从个人角度来看,裴炎下狱对刘仁轨来说应该是一件要抚掌大笑的好事。

想必特使姜嗣宗也是深得武太后信任。然而这人周身无四两肉,还偏偏给点阳光就灿烂,仗着得势,在听出刘仁轨没啥特别的同情后,他就再也藏不住了,自以为是地向刘仁轨表示:“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觉得裴炎有问题,很多事情上他的表现都异于常人。”

听了这话,老谋深算的刘仁轨差点要笑了出来,不过脸上仍然是一副很诚恳认真的样子:“姜大人高明,您早就发现了?”

“哈哈,正是!”

又闲扯了几句后,刘仁轨提出请姜嗣宗将自己的一份奏章带给太后。

姜嗣宗一口答应了,殊不知刘仁轨这里早就笑破了肚子:无知小儿,你何德何能,居然也敢学人上蹿下跳?可笑不自量!

回到洛阳后姜嗣宗依约呈上了刘仁轨的奏章,殊不知这份奏章却要了自己的小命。

读着刘仁轨的奏章,武太后先是微笑不语,继而脸色大变。略一沉吟后,她下令将面有得色的姜嗣宗当庭拉死。

所谓“拉死”,便是把人的四肢从不同方向用力向外拉扯,直至手脚拉断,犯人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可视为人力版的五马分尸。

怪谁?

怪只怪自己信口开河。刘仁轨在奏章里只轻飘飘地提到“嗣宗知炎反状不告”,一句足矣致命。

可怜姜嗣宗小人得志,以为靠上了太后,自此便是无所不能。你也不想一想,对于谋逆大罪知情不报是何罪过?即便太后想饶恕你,但为了安抚西京长安的刘仁轨等人,牺牲你姜嗣宗还是大大地值得。

内部问题基本解决。接着就是全力对付李敬业。

首先要做的便是彻底划清界限。

可怜李世勣,身前为大唐出生入死,忠心耿耿,死后却受子孙连累被剥夺了所有官职和爵位(同时取消“李”姓),尸体也被刨了出来受尽屠戮,彻底挫了骨扬了灰,打回“徐世勣”原型。

为表示对武太后的尊重,后文也将把李敬业改称徐敬业。

再说徐敬业夺取扬州后,得到了楚州方面的响应。接着要做的是对主攻方向的抉择。

在这个问题上,集团内部分为两种意见:一是北上进入山东,号召忠义之士共同行动,推翻武氏集团,匡复李家天下;二是看中金陵(南京)的“王气”,南渡长江,夺取常州、润州(江苏镇江)和金陵等地,奠定基础后再向北发展,这样即使北上受阻,也可保立足之地。

慎重考虑后,徐敬业选择了方案二——南下!

造反这种买卖,危险系数极高,尤其是徐敬业这种直接打出反中央旗号的,不成功便成仁。而淮河以南地区,自古便是安居乐业的温土,治安情况好,百姓过得富裕,很少有人想去玩命。

而唐朝建立后,出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以及保卫京师、削弱地方的考虑,绝大部分军府都设在以关中为核心的华北地区,江南地区的军事力量以及可动员的后备力量少之又少。徐敬业虽号称十万大军,可基本都是缺乏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战斗力远不如正规军。即使能够攻克南京,南下途中遭遇政府军,后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对此,徐敬业不是没有考虑,但他只是象征性地做了安排:派左长史唐之奇带领小部分部队留守扬州。其余人等全部南下攻击润州,看来他是把宝完全压在这条路上了。

这么一来,原先山东和中原一带的“反武复李”的同盟也都瞧出徐敬业不过是打着反武旗号造反夺权罢了,结果全国上下除了徐敬业势力所及的几个州,几乎都是一片沉寂。

造化弄人,在润州徐敬业与亲叔父,刺史徐思文遭遇。仓促之间,刀枪入库N久的润州抵不住对方人多势众,被攻克。叔叔因不肯投降被侄子关进了大牢。

然而还没等徐敬业摸清楚润州的大街小巷,李孝逸的大军已越过徐州,向扬州直扑而来。

徐敬业只好放弃初衷,回扬州救急。

李孝逸此次前来,身边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以侍御史职务担任监军的魏元忠。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河南商丘)人。还是个太学生时,他就曾针对当时的吐蕃边患上疏李治,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军事上的不足和问题,建议:坚决落实有功即赏,有过即罚,增强官兵们的斗志与动力;取消民间不准养马的禁令,这样一旦政府有需要,可以迅速从民间购买,省去了大笔日常的养护开支。

这份奏章引起了李治的高度赞赏,他破格召见了当时还没有官职的魏元忠,安排他前往中书省实习。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魏元忠已是监察御史,负责李治从长安至洛阳一路的安全工作。

当时关中饥荒,百姓食不果腹,只好铤而走险入了绿林。这群人虽然未必有多少战斗力,但数量极多,出没不定,令人防不胜防。而魏元忠只是一介书生,手头又没有什么机动部队,要保证皇家车队的安全还真不是件易事。

然而老天对他也格外眷顾。临行前,魏元忠在长安万年县监狱中见到一个囚犯,仪表不俗,言谈举止也很有风度。一聊才发现此人居然是中原一带黑道上的大佬级人物。这种人正是毛贼们的克星,于是魏元忠恭敬地请他帮忙护驾。

一路上魏元忠和这位黑道首领同吃同住,不时一起巡视车队。原本觊觎车队财物的毛贼见是老大压阵,纷纷知趣而返,一路上竟十分顺利。

武太后执政时期,魏元忠同样很受赏识。此次担任监军,充分表明了武太后对他能力和忠诚度的信任。

在淮河北岸的临淮,李孝逸军与徐敬业军第一次遭遇,政府军将领雷仁智失利而回。首战失利使得李孝逸一下子患得患失起来,他下令全军坚守营寨,不准贸然前进。

魏元忠对李孝逸的这一决定很不满意,他直截了当地提出:“大军滞留不前,远近皆知。若是传到中央的耳朵里,畏惧避战的大帽子你是想躲也躲不了了!”

李孝逸的斗志被恐惧和勇气共同激发了起来,大军拔寨前进,直抵徐敬业军据守的都梁山。

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徐敬业所部缺乏组织和系统训练的问题完全暴露。尽管政府军初战失利,但在李孝逸坚定的攻势面前,徐敬业军再也无法抵挡,连战连败,将领尉迟昭被杀,徐敬猷和另一名将领韦超丢下人马连夜逃往扬州。

为了迅速解决战斗,武太后再加封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与李孝逸并肩战斗。

两军在高邮白塔河两岸对垒。

九天后,白塔河畔狂风大作,风向正对徐敬业军的防御阵地。李孝逸指挥部下乘势放火,在大火的掩护下全力进攻。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彻底摧垮了反抗军的意志,全军四散逃遁,彻底瓦解。

见势不妙,徐敬业等人狼狈逃往润州,打算经海路逃往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

可问题又出现了。你想逃命,但手下未必见得愿意陪你。部将王那相就越想越不对劲,为了不给徐家殉葬,他在一行人逃到海陵(江苏省泰州市)时抢先下手,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三名“匪首”,向李孝逸投降。其他人犯也都在被抓获后立即斩首,连同王那相送来的三颗人头一并送往洛阳示众。

自此,徐敬业兵变如昙花一现般匆匆谢幕。

得到扬州捷报,武太后长出了口气,指派左鹰扬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