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山西大同,还不知道马上就要携妻抱子,一家老少跑到四川去找十一哥朱椿混口食呢。
※※※※※※※
坤宁宫左偏殿里,二三十位王侯公卿家的年轻女孩子正在上课,这都是些未出阁的姑娘,最大的十六七岁,最小的十一二岁,都是些妙龄少女,月貌花容。
徐茗儿也在里边,茗儿小郡主今年十一周岁了,眼看着就要过年,过了年就是个十二岁的大姑娘了,中山王徐达死的早,长兄如父,徐辉祖觉得小妹子渐渐大了,不能再整天疯疯颠颠不成样子,便把她送进宫来,每日随着尚仪局的女官学习女儿家的礼仪学问。
正上着课,尚仪局的尚仪郑夫人突然闯了进来,郑夫人为人严肃刻板,这些公侯家的女孩儿们都有些怕她,一见她来,登时老实起来,赶紧扮出一副温柔贤淑的样儿来,生怕被郑尚仪挑出毛病。
郑尚仪持着戒尺,板着面孔从姑娘们身边走过,在大殿尽头站住身子,满意地点点头,紧绷的面孔有些松弛下来,女孩儿见状,便也悄悄地松了口气。郑尚仪目光一转,忽地盯住一位十四五岁的姑娘问道:“常娟,女儿家两教是甚么?”
这常娟是鄂国公常遇春的一个孙女儿,听到郑尚仪问她,连忙答道:“一教其缄默,勿妄言是非;二教其简素,勿修饰仪容。”
郑尚仪板着脸道:“你刚刚许了人家,上个月才做了及笄礼,尚未成妇人,何以如此注重修饰,腰间带个香囊,还绣金嵌玉的!”
常娟粉脸通红,赶紧把香囊摘下来揣在怀中,站在她背后的徐茗儿一听,忙也把自己的荷包藏起,偷眼一瞧,郑尚仪没有发现,不禁吐了吐舌头。不料这吐舌头的动作却被郑尚仪看在眼里,郑尚仪脸一板,又道:“徐妙锦,女儿家妇容当如何,说给我听听。”
“啊?”
徐茗儿苦着脸道:“尚仪,人家进宫学礼还不到一个月呢。”
郑尚仪喝道:“背!”
徐茗儿扁扁小嘴,咳嗽一声,目不斜视地道:“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平居无事,静处深幽。堂前少到,户外无窥,勿听淫声,勿视邪色,兄弟虽亲,坐莫同席,须知男女,授受不亲……”
“咦?”郑尚仪诧异地看了她一眼,严肃的神色柔和了许多,说道:“女子出嫁,背!”
徐茗儿又咳嗽一声,微微侧着头,想了片刻,便朗声道:“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将夫比天,起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椁,生共衣衾……”
“好好好,不用背了。”
郑尚仪笑容满面地对那些王侯公卿家的女孩儿们道:“你们看看,徐妙锦刚刚入学不足一个月,便能把《女论语》倒背如流,你们该好好向她学习才是。好啦,你们休息一会儿,再继续上课吧。”
郑尚仪满意地走了,她刚一走,那群小淑女马上变了模样,忽啦一下围到徐茗儿身边,像一群麻雀似的叽叽喳喳起来:“茗儿,亏你想的好办法,连郑尚仪都瞒过去了。”
徐茗儿得意洋洋地道:“那是,本姑娘只须略施小计,还怕骗不倒她。”
常娟自肩上取下披帛,那披帛上密密麻麻都是小字儿,写得规整、漂亮,乍一瞅好似细密的花纹,若不细看,还真不晓得那是一排排的文字,常绢道:“可别忘了你答应过的,带我游莫愁湖,还请我去阅江楼吃饭。”
徐茗儿笑道:“知道啦,小气鬼。”
她把手一挥,豪爽地道:“不只请你,这殿里有一位算一位,所有的人我都请了!”
大殿里立即一阵欢呼,就在这时,宝庆公主跑了进来,她年纪还小,并未入学,宝庆公主挤进人群,揪住徐茗儿的衣袖,委曲地道:“茗儿姐姐,皇上吼我。”
徐茗儿弯腰把她抱起来,笑道:“你又到谨身殿去淘气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了么,以后不要去那儿,现在不是你爹爹当皇帝,是你的侄儿,你总不能要侄儿哄你玩吧。”
宝庆公主扁着嘴道:“我没要他陪我玩,我到草丛里扑蜢蚱,听到殿里声音好大,就跑过去看,他就很大声地喊我走开。”
徐茗儿抱着她走到一边,小声问:“皇上怎么了,有人惹他生气么?”
宝庆公主挠挠头道:“好像是吧,有个白胡子老头,说什么不该削了周王,齐王,还说不该下旨捉拿代王,举家迁徙巴蜀……”
徐茗儿眉头一挑,脸色有些变了:“宝庆,你说清楚,皇上要抓代王,因为甚么?”
宝庆公主呆呆地道:“我怎么知道?”
徐茗儿想了想,越想越不放心,便道:“走,我们去找皇上。”
宝庆公主胆怯地道:“姐姐,我们不要去吧,他吼人好凶!”
徐茗儿俏脸如罩寒霜,说道:“不成,我一定要问个清楚,平白无故的,他为什么要把我二姐、二姐夫给抓起来!”
第244章 你禁足,我翘家!
打发了高巍出去,朱允炆沮丧地坐在御椅上,只觉心力憔悴,疲惫不堪。
对于皇祖父的许多政策和做法,朱允炆其实一向都不以为然的,他觉得皇祖父能以一介布衣鏖战群雄,驱逐鞑虏,建立大明天下,这份武功固然是不输于秦皇汉高的,然而说到文治嘛……
他的皇祖父年号洪武,他甫一登基,就取年号建文,其实在心底里隐隐的就有一种和皇祖父打擂台的感觉,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一个盛世,一个帝国。皇祖父外儒内法,作风过于刚硬了。他要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将大明打造成古贤王治下的那般王道乐土。
可是,他现在越来越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他记得皇祖父在的时候,不管是北疆蒙人大举集结,试图南侵,还是云南诸番造反,此起彼伏,亦或是权倾朝野的当朝宰相蓄意谋反,他的祖父总是能指斥挥遒,轻描淡写的就把一场激荡四海的大风暴化为无形,举重若轻,犹有余力,而他……
朱允炆抬起头,又看了看桌上那张奏疏,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是都督府断事官高巍的一篇奏疏,高巍已年逾七旬,早已致仕,这个月衙门发俸的时候,高巍一时兴起,随着家人一起去了,顺道看看皇太孙亲政后的朝廷新气象,现任断事官铁铉见本司的老长官来领俸禄了,便很客气地把他请进去喝茶闲聊。
言谈之间,对近日朝中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削藩的大事高巍谈了谈自己的看法,铁铉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马上鼓励这位高断事上表向皇帝进谏,这老头儿也不客气,大概想发挥发挥余热吧,回去后果然认真写了一封奏疏直接见皇帝来了。
高巍在奏疏中说:“我高皇帝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诸王,凡以护中国,居四裔,为圣子神孙计至远也。夫何地大兵强,易以生乱。今诸藩骄逸违制,不削则废法,削之则伤恩。贾谊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晃错削夺之策。可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北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北分封于西北,小共地,大其城,以分其地。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
高巍的意思是,藩王是要削的,但是怎么削要讲究个方法。他认为推恩令是个好办法,让诸王把藩地分封给他已婚的王子们,这些王子有了儿子再继续分封下去,如此一来藩国领土越分越小,诸藩的子孙们在对皇帝的感恩戴德之中,渐渐就会变成拥有不过一街一巷、百户居民的小藩,再也折腾不起什么风浪来了,到那时诸藩恒弱,天子恒强,则江山永固,根本不用担心会有藩王坐大,危及朝廷。如此不削而削,方才高明。
朱允炆心中很不以为然,不过这老臣一片热诚,也不好拂了他的心意,便赐座、看茶,随口嘉奖了几句。
谁知道这老头儿退休的早,以前一直是侍奉洪武皇帝的,不大知道这位建文皇帝的性格为人。洪武皇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说的对,他赞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你说的不对,他能马上把奏疏扔到你脸上,说你讲的狗屁不通。
朱允炆只是跟他随口客气几句,他却当了真了,一见皇上如此礼遇,而且对他的意见十分赞同,高巍欢喜之余,又论及了眼下朝廷处置周王、齐王、代王的手段,高巍认为,黄子澄、齐泰等人处置几位藩王的手段之所以被人诟病,在于削藩削的迫不及待,巧立名目,不择手段。
他建议皇上应该加强对诸藩的恩宠,毕竟那都是皇上的亲叔父,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