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囊有眼光,这要是赵武守城,他一定会利用城边临水的码头,源源不断的运来物资,并通过船只诡异地运兵至楚人后方,频繁骚扰楚军。要知道,赵武现在的名声里,既有“筑城大师”的称号,也有“突击大师”的称谓,他的短促突击曾使楚王回避,使郑君逃窜,使许国、顿国应声陷落。
幸好现在守城的是陈国人,面对超级大国楚国,刚刚升格为中等国家的陈国瑟瑟发抖。他们把自己的百姓都安置在城内,关上城门,打死也不出去。
直到悼公举行完戚地的盟会,楚国对陈国的围攻还在继续,悼公在半路上接到楚国出战的消息,他停了下来,重新在鄢(在今河南省鲁让县)召集各国国君集会,商量救援陈国。这次集会,等晋国截回“戚之会”的散会人员,重新聚齐了各国诸侯,已经是十月了。原本各国君主答应参加联军,是想着顺路捡便宜,没想到楚国的大军真来了。面对楚国的咄咄逼人,天下间除了晋国外,似乎没人敢真去惹怒楚国南蛮。于是,各国君主在“鄢之会”上吞吞吐吐,就是不肯开口承诺自己的军队何时到达。
会议开到半中央,出事故了。事主,陈国国君逃跑了。
就在陈国国君还在鄢与诸侯集会的时候,陈国执政庆虎、庆寅感到晋国的庇护已经不足以维持国家安全,便私下告知楚国人:“我们把公子黄派过去跟你们交涉,请你们扣住他。”楚国人马上明白。在陈国内奸的帮助下,顺利扣押公子黄,公子黄对陈国君位有继承权。随后,庆虎、庆寅派人来向陈国国君报信:“楚国人把公子黄抓起来了!您如果还是不肯回来,群臣不忍心国家灭亡,恐怕将有别的打算了(指让公子黄登位,成为陈国国君)。”
公子黄是陈哀公的弟弟,陈国国君自然不忍心他去做楚国俘虏,况且他更害怕国内发生政变,于是私自从鄢逃归陈国。陈国就这样重新归附楚国。陈国重归楚国,意味着赵武修建的武昌城也到了楚国人的手里。
那位逃离盟会的陈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哀”,被称之为“陈哀公”。就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他今后的命运不怎么样。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赵武正在新田城,翻看南下陈国的商队带回来的商品。他修建的陈国武昌城,原本打算把它当做伸向南方的触角,没想到陈国人叛变的如此快。好在赵武对陈国人有恩,陈国高层的变动,有人预先通知了赵氏商人。与此同时,陈国的执政也没敢为难赵氏商户,赶在楚军接管陈国之前,他们将晋国的商人礼送出境。
此时,晋国的国君也在赶回国的路上。
赵武研究着手中的物品………其实,现在的赵人都能认出这件东西是什么,它是弩,原本属于赵武的发明。东郭离指着赵武手中的弩弓介绍:“已经查清楚了,养由基就是被弩弓射杀的。另据商人们打探的情报,吴越之地的人,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武器。”赵武摸摸脑袋:原来弩弓不是他发明的,原来,他只不过是提前数年在中原之地推行了弩弓。
赵武不知道:真实的历史上,正是养由基被杀事件,使得楚国人开始重视这件远程武器。他们当先在自己的军队里大规模装备弩弓。随后,他们在交战中把这种武器带到了中原战场。楚军主要与晋国人交战,晋国军队中最擅长射箭的是韩氏,所以,韩氏首先应用了这种武器。由此,《左传》将弩弓的发明归之于韩氏。而赵武的出现,只不过将弩弓在中原的普及提前了数年而已。
弩弓的制作并不需要科技门槛,只要这种武器一亮相,大家一看弩弓的形状,基本上都会了。
赵武手中的这张吴国弩弓与赵氏的弩弓形状并不十分吻合,赵氏的弩弓是参照了部分现代科技制作出来的,是带滑轮助力、带棘轮上弦,带枪托与瞄准设备的。吴国的弩弓做的没有赵氏精致,但一个弩弓该具备的东西,它也都具备了。
潘党看着弩弓沉思:“一旦这种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天下再无善射之人。”
赵武扔下那张弩弓,下令:“从明年起,全军都装备这种弩弓。我们也无需再对弩弓保密了。今后,各国军队必然会大规模装备这种东西,我们跟别人比不了数量,那就比质量吧!”
东郭离赞同:“比质量,天下诸侯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我们。我们已经开始研究铁臂弩、破甲箭。另外,我们的弩弓已经实现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一定能在性能上超越其他国家的弩弓。我听说,吴国的弩弓也存在射击慢、上弦困难,容易损坏等种种毛病,所以弩弓并不适合大规模装备部队……也许短时间内,它只是弓兵的补充。连我们赵氏都无法解决那些难题,我不信其他人能够做到。”
齐策拍着大腿,打断这些人的讨论:“弩弓问题并不重要,我们至少有两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关键是接下来的卿位调整。元帅已经打定主意,等国君一回国就正式退位。这样一来,在卿位调整中,韩起应该担当什么职位就成了问题。今日众位家臣都在,我想问的是:主上做新军将已经三年了,这次我们是否要争一争?”
师偃转过脸去看着师修,师修还在沉吟,赵武摆手:“我们不用争,今年我们主要的精力在与扩充编制,我打算把我们那一师私兵扩充成满编师。”
齐策所说的“争一争”意思是:按惯例,新入选的正卿都要从新军做起,比如赵武和魏绛,都是从新军将佐逐步往前顺位爬升。如果是这样,韩起也将从新军做起,赵武也就能挪挪位子。
但齐策忽略了一个问题:赵氏与魏氏的力量都是残破的,两个人的家族武装凑不起一整支整编军,而韩氏的力量正处于鼎盛时期,独自一家就能凑出一支整编军。另外,在晋国八正卿中,还有荀偃与栾黡存在。尤其是栾黡,国君对于这个参与弑君的家族很反感,他不想这个家族稳步上升,以至于若干年后栾氏能重新坐上执政的位子,再度为祸国君。所以,为了打破顺位升迁的惯例,国君一定会想办法把韩起压在栾黡头上。
这个道理齐策也明白。他刚才顺嘴一说,听到赵武打算扩大自己的领主武装,显然,赵武是在做上位的准备,齐策马上补充说:“经过几次实战,我们的武器已经基本定型,我建议辅兵今后只配备戟矛与弩弓,正卒除了保存少量的战戟外,都配备新式战刀与弓箭。”
英触插嘴:“我们长期与魏家武士并肩作战,魏家武士选拔的标准令人羡慕啊!他们选拔武士的标准是: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弓,背负五十枝箭,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一旦入选,则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
魏家武士跟我们的士兵站在一起,个头明显高出一截,体格雄壮的让人羡慕。难怪当日敢用一千五百人正面硬拼许国的军队。而我赵氏武士选拔的都是骑卒,要求身材灵巧、反应敏捷。但我认为,我们今后的选择也应该借鉴魏家,至少要选一旅精锐甲士,作为中流砥柱的防御力量。以前,我们不是曾从魏氏那里获得了部分武士吗?先从他们里面挑选,如何?”
所谓“十二石弓”指弓的拉力,春秋时一石约今三十公斤。但这个数据似乎是统计局出的数字,只过嘴瘾,与精确无关。其实,古人凡涉及到数据记录上,向来是不准确的。因为加上阻尼效应,张开“十二石弓”需要的拉力超过半吨重,即使现代奥运会大力士冠军,也拉不开“十二石弓”。
师偃摇头笑着说:“魏家武士勇冠天下,在这方面我们没法超越。而要将挑选武卒的标准向魏氏靠拢,就牵扯到主上常挂到嘴边的那两个词:体制。魏家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制,能保证大多数男人成年之后,接近武卒的标准。而我们赵氏的培养体制则完全不同,我们培养的是观察力与敏捷性。所以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武卒在体格上永远赶不上魏氏。”
赵武在上面拍手:“好了,具体怎么挑选武士,补充家族兵力,那是师偃的活儿;至于军械物资方面,该东郭离考虑;家族武士享受的待遇,由师修负责策划;而这一切由齐策居中调度……我们现在该考虑:陈国怎么办?”
对于这个事,家臣们早已商量一致,由齐策统一回答:“南方的商路,看来只能放弃了。毕竟楚国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也无法挑战。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换回了足够的金银,这些贵金属,虽然数量少,但现在都是物与物交换,我看那些贵金属的数量应该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