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杀向北秦人,以此证明自己不是一般人,是强军。这也是军人的尊严!“杀————”千言万语化成了这一句简单的话,赵军只要战,他们向着对面踏步过来的北秦军迎上!他们并不相信北秦军就真的不可战胜!他们要洗涮去自己的耻辱!
可遗憾的是,赵军在此时又犯错误了!时间太短,他们看到自己前方的士兵战友死去,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怎么死的,也许是一个误会,赵军自己犯了错误,可无论如何,赵军也没有功夫去想,他们只想着还击,他们并不是文化人,赵参也是顾不上这些,他才要真正的关注北秦军的动静。所以赵军死死的迎向了北秦军,他们一如前面战死的赵军士兵,向着北秦军发动了攻击。再一阵的响声。此刻,赵参算是明白了,他刚才在后面,前面怎么打,他可以看见,但并不能看清,而现在却是看清了:“是盾,我军没有盾……”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北秦军对于盾的使用是很熟的,这一点上没有一定的指导和训练是不可能达成的。盾牌,在一般的战斗中,用处不大。
战国时的盾,主要是橹,士兵们推着大橹车前进,后面的士兵在橹车后面用盾保护自己,冲到了近处,逼得敌军和己方大军进行正面的白刃战。或是用橹车组成一个临时的营地。士兵当然也会用盾,但是会给几百、几千的编组在一起,他们提着剑与盾一起和敌人进行战斗,和赵军或其它战国那种打着、打着就没了章法不同,其它国家打着、打着就会乱成一团,两边的战斗就会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复杂态势。打仗怕的就是一个乱,所以各国虽然装备了剑盾兵,但这还是一次低层次的战斗序列,不是主要的战斗部队。在春秋战国的武器中,有戈、矛、剑、戟、弓矢,还有殳、铍和弩。在这里面,剑的作用更是一种身份的表现,是军官们才佩有的武器,士兵打仗还是以勾兵、刺兵、戟兵、殳兵、铍兵、长兵等。但没有盾兵。
盾是一种守具,当士兵在军阵里才用,一旦要士兵上前的时候,盾也就没有用了。当时的古人把盾主要叫橹。这种橹和楼车、巢车类的橹不同,古人叫蔽橹。攻城,冒矢石而上。
所以赵军杀向北秦军的时候没有用盾,而是挺着兵器杀过去,可怎么想到北秦军却是用这种武器的,并且还用得很好。由于在诸多兵种中,最多的主力兵种是刺兵、戟兵、铍兵三种,其余次之,也就是说,在赵军这种穷军中,只有勾兵、刺兵、戟兵、铍兵、长兵、车兵几种。所有的勾兵在刚才已经死光光了,没有戈当武器,谈何来的勾兵。这种勾兵主要是用来破甲等用的。但和之前说的一样,从理论上勾兵的确是好,但这种武器要很高的战斗素养。使用这种武器的士兵一定要会算准了,才可以用戈的刺头砸在甲盾之上破之。不然就次了。
所以又有戟兵。和那些使铍的士兵!这正是赵**中的主力!这些武器无一例外的落到北秦人的大盾上面去了。但问题是北秦人在盾的使用上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练习与研究。他们全都知道,在对方使用长兵器的时候,盾兵要作的就是迎上去,你站在那里不动受到的攻击就会大,但你在对方向你冲杀来的时候先一步迎上去,就可以达到绝妙的效果。抵住,架住,用身体的力量,用集体的力量,靠着后面士兵的推动,用力的向前,把对方的兵器给高高的架到上面去,抵死了他们,这样才可以看到胜利。第二排的赵军已经有了准备,他们把兵器向前伸着。有的刺到了人,有的没有刺到,有的擦伤了人,有的甚至切下北秦军耳朵!戟上的小枝可不是说笑的。刺入一拖,威力那就不要说了。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北秦军公式化的反击。北秦军也刺出了刺枪,和赵军那笨重的戟头不同,北秦人刺出得又快,抽回的也快,还可以踏着步子向前继续刺击,三棱枪头那强大的穿透力让赵军的皮甲等同于无物!
“叮叮当当……”兵器与盾的交击,还有兵器入肉的闷响!这两种声音交替着出现。不仅如此,还有时不时的“嗖嗖嗖”“咻咻咻”的羽箭飞射之音。纵然赵军士兵有战心,敢战,肯战,可是他们却没有纪律,他们的军阵失去了统一,没有了完整。而北秦军却是十分的整齐。这种整齐就是北秦伯提出的整齐划一!一个伍,五十个人,但他们只要有一到五个不同动作!有的赵军士兵死冲在北秦军的盾前,大叫着给刺了两下射了两箭都不倒,逼得后面的盾手用短剑在他们的脖子上补那么一下子!赵军还是那样给北秦军杀得纷纷倒下。
第五百六十四章:掩月杀阵
不过好在的是,北秦军没有再要第三排和第四排的士兵掷投枪,所以在速度和威势上差了那么一点。但他们却利用这一点不停的进行着变幻。万一前方的士兵真的给戟兵回带造成的伤伤到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能由二排的士兵替上。人可以倒,人可以退,但是盾一定要有人支着。如此一来,北秦军保持着第一线的血战厮杀。第二排的士兵时不时的和第三排和第四排的士兵替换,这让二排的士兵可以在刺击的时候保持最大的出力!相比起戈、戟、铍三种武器,北秦的刺枪枪头并不是很长,也不是很扁,枪身更是木制的,这就造成了武器的轻。但这种轻却是可以让这种近距离没有助跑的情况下,让士兵们发挥出手上的力量!所以每一个刺击的力量都是十足的。一旦给刺过去,根本就是挡不住!那闪电的一刺,飞快的一扭,和同样流星般的抽退,赵军士兵一一倒下!他们不甘,不服,不愤,但却没有用!
一个高高大大的赵国强兵,他打了很多仗,从没有这样的,就算是魏武卒他也可以打倒两个。可是他却给北秦军的前方步军用盾牌抵着,长戟高高扬起,有力无处施,很快他的胸上就给刺了两记,虽然没有立刻死,却也失去了战斗力,但是他不甘心的抓着北秦军的盾牌发出了大吼……为什么,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可他看不清对面北秦军的脸。在战斗的时候,北秦军会戴上面具,一眼望去,几乎同一副面的北秦军给人一种深深的压迫感。北秦人没有回答他的郁闷,在前的北秦兵给他的帮助是补了一剑。随后,赵军士兵倒下。
这全都是大赵最精良的步军,他们就算是面对魏武卒也敢扑上去拼命。但是他们在北秦军的面前,却仅仅只杀了两个倒霉蛋!其余的赵人都倒在了地上,他们没有向回跑的,他们就是这样战死的。死得刚毅,死得壮烈!随着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的效果,空气里一下子让血腥气补满了。在这种肃杀之气下,北秦军的小熊军官叫了起来:“起歌————”在他们叫过后,一个军官先唱了一句:“挡我军阵者杀————”其后,众军官一起叫了起来:“挡我军阵者杀——在我军前者杀——逆我不降者杀——不放兵器者杀——有我无敌——有女无男——顺昌逆亡——我杀、我杀、我杀杀杀————挡我军阵者杀——在我军前者杀——逆我不降者杀——不放兵器者杀——有我无敌——有女无男——顺昌逆亡——我杀、我杀、我杀杀杀————”这首歌是西征之歌,是北秦军在攻打禺支国时唱响的。
由于北秦军进行了一定的整军,在参加过西征的第三军团里有一部的小熊给抽到了第四军团里,所以第四军团才会唱这支歌!这首歌唱明了北秦军战斗的本质,杀!
当北秦人唱这歌的时候,他们也借机再并的整队,虽然没有大量的死人,真正说起来有两个倒霉蛋第一时间给杀了,可伤的人也就是那六十多个,都是小伤,基本没有下场的。北秦军要做的调整很小,他们只一会儿就可以再度前进。而借着这个机会,赵参回来了。
本来这样的回来有点丢脸,但有了赵水的前例,赵参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他还看见了本来要派上的弓手,这些弓手的确是要上的,但第二个波次的赵军士兵还是死快了,让弓手们最后没有上前。没有前方士兵保护,弓兵一旦给靠近,就是必死!不顾这些,赵参叫了起来:“盾,原因是在盾上面,他们第一排的前面用盾的水平很厉害。我们无法让士兵们打破那盾……”姑射由道:“你慢点说!”赵参哪里敢慢,他止了车,道:“北秦军的盾太厉害了,他们先一步挡住我军的出手,这样就可以由他们最先出手,他们还射箭,在这样的多重打击下,我们的军队很难发挥到真正的力量就会给杀得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