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日?”尉迟复挑眉冷笑,嘴角溢出轻蔑:“只怕有人等不到那时候了。”
心里一惊,张青凤正欲开口问明,可嘴一张,便想起昨夜长谈时元照满目潇索,心底是越发不安了。
是以,他更不敢掉以轻心,只有强作镇定,但越是如此,一颗心越加慌乱难定,几乎手足无措,但眼下他又不得不装作,没事人般摆出疑惑不解的模样。
尉迟复细观他的表情变化,知晓自己的一言是起作用了,尽管他极力扬笑,毕竟年少生嫩,江湖经历太少,能有几分能耐?
思及此,他也就更火上添油地撩拨几句:“难得我心情好,索性同你说个明白──就是一并说尽也无碍。”见张青凤神色大变,他不禁扬起得意的笑,继续说道:“你以为此回皇上急招元照觐见,会是什么几番言语便能打发的简单事?刑部进呈,据查当年闹得满朝皆知的乡试一案,元照亦涉入其中,罪证在案,仅待圣决。你说这了得不了得?”
“可据下官浅闻,元大人乃是当年奉旨钦授专办此案的钦差,怎么到了后却成其一要犯?”
“那还不容易,我要谁活谁便活,我要谁死无葬生之地,便是一个全尸也留不得!”狰狞的脸上现出狠劲。
这句话宛似一锭乍雷,直打在张青凤的心口上。他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脑中混乱一片,竟无法静心思索。
但在这紧要关头上,又岂能有个闪失?于是他尽量从宽去想,待略为定神后,这才拱手扯笑道:“大人果真心狠手辣!看来下官得和您多学学了。”
“眼下元照是凶多吉少了,所谓树倒猢狲散,何必在那儿等著挨刀?你是聪明人,应当知道个好歹。”尉迟复抬手自脖梗一划,眯眼冷笑:“时间可是不等人的啊!到时手起刀落,就算是大罗神仙也挽不回。”挨身凑近,“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是罢?”说著便往张青凤脸上一拂,随即大笑而去。
人已走得老远,张青凤却仍留在原地兀自发楞,两眼失神,脸上尽是茫然无措。
难不成,真无力回天了?──
·精彩内容载入中·
第六章
·精彩内容载入中·事情既然已发展到这个地步,唯有宽心以待,再多想亦是无益,何必直揣在心头不放……纵是这样想著,那怏怏不安的心绪仍让人无法排遣。元照摇摇头,面色沉然,刚走到养心殿前,两腿忽地像绑了千斤重的石块,竟是一步也走不得了。
走在前头的穆和顺立刻旋身,也是一脸地焦灼不安,急步走到他身旁低声道:“元大人别耽搁了,万岁爷可是急著要见您呐!”
“穆公公,好歹你得先同我说说,皇上神色如何?”
“万岁爷的神色,哪里是我们这些奴才能瞧见的?!”明白他的心思,穆和顺左右瞧了瞧,见没人,方凑上去道:“元大人您多想想,若万岁爷有心,何必多此一举?”
此一言当真提醒了元照。
是呀!若皇上真有心拿人,他又怎会在这儿犹豫不决,何况他袖里的不就是一道货真价实的圣喻吗?手不自觉抚上袖中的密旨,宛如吃了颗定心丸,就连神色气度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了。
一踏进养心殿,元照立时打个抖儿,按规定的礼节行完大礼后,然后在堂上端坐的皇帝一声“看坐”恩赐下,顺意在一旁的木凳子落座。
谁知皇帝却不说话,好半晌,依旧一语不发,双眼专注地盯著龙案上的奏折,神情无愠,但也看不出喜色。
殿内一片死寂,元照心中疑窦顿起,倒不好率先发言,只偷眼看去,尚还瞧不出个所以,即听得堂上发出一道巨响,皇帝面无表情狠狠地把手中的几道折子,重重地往案上丢去,深吸几口长气,似在强抑拍案大骂的冲动,冷笑低语:“好个罪连同诛!”
目光一闪,皇帝哼地一声,使个眼色,立于身后的穆和顺会意,自案上取来折子递至元照的手上去。皇帝也自堂上走下来,挑眉喝道:“你自己看看!”说罢,便甩袖背手来回踱步。
元照闻言急忙展开奏折,只见上头满载所有案发至今的供词,然却十之有八是假。他仔细看了一遭,鲁大证词反覆,处处看得出屈打成招的痕迹,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怕这鲁大是在牢狱中,不少苦头了。
阅到最后一道量刑裁策的折子,鲁大因刺杀朝廷命官,罪无可恕,便被判个斩立决,当下处死,而犯官葛及一干人等,皆以查无实证,恐遭诬陷之由,依旧原职放任……然这诬陷之责,自然由他担当了。
暗自苦笑,想他元照行事素来谨慎缜密,而此一回,也确实按著自己的棋步走,怎知一山还有一山高,稍是思虑不周,倒真让人拿住短处,硬是教他翻身不得。
再翻至后所陈述的五条罪状,皆是杀头大罪,其中尤以最后一则“查处弊案不力,以公报私,无端牵连有功之臣,趁职之便隐实欺瞒,应当罪连同诛”等语……明白写出“欺罔”字样。
下如此重的字语,无非欲致人于死,与其说执笔的刑部堂官恨他入骨,不如说是整件事情背后的始作恿者饶他不得。
而此人,别无他想,还能有谁?自然是视他为眼中钉的尉迟复了。
细阅完毕,元照反倒如释重复地吁了口长气,心头一派澄明,从容合起折子,竟然低低地笑了出来。
“卿何以无故发笑?”
“句句荒唐,微臣何能不笑?”元照霎时变了颜色,起身拱手问:“敢问皇上,此奏折应当如何处置?”
“倘若朕不办你,难堵百官之口。”这话是皇帝故意说给元照听的,不啻是想探其心思,也好更加堵定真伪。然实则此道折子,他是万万不能批准,也不愿朱笔划定。他略停脚步,晃眼看去,倒见元照神色泰然,毫无惊惧之态,他遂补上一句:“朕的意思是,发回九卿会审,事涉朝廷重臣,绝不可轻妄行事。”
这是拖延裁决很好的借口,最后一道请奏等同弹劾廷臣,若自行研议实有不公,也易落下话柄,自能公断处事……皇上的立意虽好,却忘了满朝文武结党结派,尤其二品以上的高官大多附庸尉迟复,纵是发于九卿会议,结果定然相同。
此关乎生死大事,倘或是早先的他,心中无所牵挂,是生是死,他当可一笑置之,但如今,他却不得不出言提点。
元照反覆思索,字字斟酌于心,拱手启奏:“皇上,恕微臣直言,微臣认为刑部之奏和九卿同议并无异处。”
“此话怎讲?”见他面有难色,定是不好启口,皇帝遂摆手道:“卿有话但说便是,朕一概不究。”
纵使皇帝开了金口,过于挺直的板子易折易断,却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于是元照想了想,索性把话一折,变出这么一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手,何所不能?”
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短短的一句话,直逼脑恼,皇帝不觉一怔,惊出一身冷汗。尉迟复权势日益坐大,他不是毫无所觉,惟自亲政以来,倒算得上辅佐功臣,令人惋惜的是,一旦位居高位,竟不再将其才干用在正道上,这是最教他感到痛心的事。
想当年,亲政之初,若无尉迟复献计策划、铲除逆贼,现在的大清能如此富强安生吗?
尉迟复虽恃功,却未骄君,可一人独揽大权,左右政令,难保日后不成心头大患,则是他最无法容许的事。此时的尉迟复,左右专擅,眼下其心不异,但脓包不除,待瓜熟蒂落,又与当初欲起兵夺位的逆贼有何不同?!
官人人可做,清廉最难寻。保全廉吏是大清当务之急的事,但定朝之恩,亦不能忘啊……两相权衡,皇帝依旧拿捏不定,再次拿起数道奏折仔细详阅,所有前尘往事一并涌上心头,廷臣互劾、言官夺职处刑……种种一切是非,皆与尉迟复不脱。
该当如何?皇帝不由闭目深思,再睁眼,杀气登现。
环观整起弊案,他何尝不明白,尉迟复尽管瞒饰再好,他并不是睁眼瞎子,其中来龙去脉不难推敲,然延滞四年有余,刑部竟做出这般是非颠倒的决议,就是再下九卿、都察院覆谳,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
眼下是万不得已了!
机会已给过太多,此一回,只能怪尉迟复自个儿不知好好把握。皇帝拿指在龙案上敲了敲,不禁暗自叹息,扳著脸掂量半晌,霎时冷静不少,乱纷纷的心绪终是有所定夺。
然而要如何拿办,事情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