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多贵用眼睛注视了一下,撇撇嘴不屑地答道:“那个就是李维正的独子李明德。他老爹倒是希望他明德,可他就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花花公子,什么也干不了,还什么都敢干。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我看这家伙就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
县长讲话很快结束,毕业考试开始了。上午考的是国文和数学,刘先生果然没有食言,开考不久标准答案就递到了李青林和钱多贵这样考生的手里,这李青林他们焉有不得毕业的道理。
这段时间由于有了砂轮的助力,钱多贵造枪的效率急剧加快。钱多贵的师傅订货的数量非常不稳定,这段时间李青林和钱多贵卖枪共挣了五六十大洋。
李青林认为造枪这事都是钱多贵为主力,自己不过出出主意,不想分钱。可钱多贵坚持认为砂轮是李青林出主意并花钱买下来的,样枪也是李青林提供的,今后买来新的工具什么的自己不会用,还必须李青林手把手教他,因此李青林既是合伙人,也算得上自己的半个师傅,因此赚的钱必须两人平分。
李青林在屡次推辞不了的情况下只好收下钱,默认了这种合伙关系,为了表示自己不是白拿钱,有空闲的时候李青林也去钱多贵家去做零件。两人现在有了钱自然不会亏待自己,中午的午饭就是在天福聚解决的。
天福聚的老板不愧是职业生意人。李青林在潘可为临走时陪同刘正生来过天福聚一次,老板就记住了李青林,老板一见面就打招呼:“这位小哥今天没和刘掌柜一起来?您这一向肯定发财了,快快楼上请。”
李青林道:“正生今天有事没来,今天是这位钱老板请客。”
老板满脸笑容,对着钱多贵说道:“这位老板好福相!连姓都这么好,姓钱,以后还望钱老板多多关照小店。”接着转头对小二喊道:“快将两位老板引进雅座,上好茶!”
两人上楼进雅间,钱多贵平时因腿脚原因常被人小看,今天本镇最好餐馆天福聚的老板如此热情恭敬对待他,让他很兴奋。钱多贵也不管两个人吃得下吃不下,点了五六样好菜,还给了斟茶倒水的小二一个铜子的小费。
钱多贵点完了菜,又急着往外面走,李青林问道:“菜已经点好了,等一会就要吃饭,你现在急着往哪里跑?”
钱多贵道:“我刚才听说镇上新来了一对夫妻卖烧鸡,他们从是正宗的道口烧鸡店学艺归来,做的烧鸡特别好吃,在镇上很有名气。烧鸡每天卖得很快,只要过了正午就买不到了。我现在去看看还有没有,有的话就买一只来吃吃。”
豫北重镇道口镇被称为“豫北明珠”,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水旱码头,在铁路修建之前即有“上大百泉,下通天津”的美誉。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货物在此中转、集散,由此促进了道口镇经贸的急剧发展。道口镇最地道、最有名的特产就是沿河北街的锡器和“义兴张”的道口烧鸡,其中道口烧鸡咸烂厚味,价格不贵,脍炙人口,被称为豫北美食,李青林早就想亲自尝尝这道闻名已久的道口烧鸡了。
李青林说:“今天你点的菜已经够多的了,我俩根本就吃不下。不如这样,我们让老板把烧鸡包好,等回去的时候再带回家,晚上带家里人一起吃。”说完从口袋里拿出大洋递给钱多贵:“你帮我买两只烧鸡。”
钱多贵拿着钱跑去买烧鸡,菜还需要等一会才能上来,李青林边慢慢喝茶边等天福聚的菜烧好。
过不了一多会,钱多贵空着手回来了,不过他带着一个人进来了,李青林定睛一看,原来是送通知的刘先生。


第四十七章树欲静风不止25
更新时间2011…4…30 21:07:56  字数:2292

 来的就是客,跟何况是自己的先生呢?李青林忙招呼刘先生坐下。他连声催伙计快点上菜,并点了一壶酒。
钱多贵向李青林解释道:“那‘张记烧鸡’卖得太火爆了,我去的时候烧鸡早已经卖完。不过我丢了钱给他,让他们下午做好几只烧鸡,咱们傍晚回家前再去拿。”
接着再向李青林解释说:“我刚才在路上遇到刘先生正在街上走,所以我顺便就把他强拉来了。”
李青林对刘先生印象很好,马上站起来拱手道:“刘先生大驾光临,学生十分荣幸,先生请上座。”说着把刘先生请上了上座。
这刘先生也是个豪爽的人,他也不十分推辞,直接坐在了上座。
三人坐定,刘先生道:“今天学校毕业考试,校本部本来安排了加餐,可我一想到要和那些脑满肠肥、面目可憎的校董、官员同桌,再好的美味也难以下咽。正好我也想找你们这些学子谈谈心,所以找了个由头跑出来了,今天看来我运气不错,即找到了两个优秀学生,又有美酒佳肴,真是一举两得。”
正好酒菜端了上来,李青林端起酒杯向刘先生敬酒:“先生请!”
饮完此杯酒,李青林边给刘先生夹菜,边说:“要说这民国的官员还真是令人齿冷,贪污腐化、假公济私、欺压良善、中饱私囊,完全就是在素位尸餐。‘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些人不陪也罢,免得惹些闲气受。”
刘先生道:“青林,你上学的时候我就觉得你是有思想的人,几个月不见,你现在更成熟了,你我英雄所见略同啊!来,二位同干一杯酒!”说罢,端起自己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先生问李青林和钱多贵:“二位今日算是正式离开文庙小学了,不知道今后有何打算?”
李青林道:“我家祖祖辈辈种庄稼,那自然是回家种地了。”
钱多贵道:“我这腿脚种地肯定不行,以后就靠这铜匠手艺吃饭了。”
刘先生叹道:“自古耕田种地是根本,虽然不能发家致富,可也能够有一口饱饭吃,一件暖衣穿。可当前这形势,倭寇在华北虎视眈眈,随时会兴兵南下,而这些民国官员醉死梦生,完全不顾国家将亡,以整军备战为名收取苛捐杂税,强拉壮丁,我看这做工和种田也难以为生啊。”
钱多贵在一边插嘴道:“刘先生说的极是,有人仔细算了一下,当前国税、省税外加地方杂捐,万安县共计要收五十多种捐税,特别还有什么义务捐、防务捐、防共捐、剿匪捐、救济准备金等不知道搞什么名堂的杂捐,这些都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我看土匪是年年剿年年多,这些钱也不知道收了多少,又收给了什么人,反正他们什么正事都没干过。”
刘先生笑道“谁叫咱们生在这么一个黑暗的地方呢。大明朝的时候,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有闯王带穷人造反,民间不是还有歌谣‘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传到现在么?我听说陕北有个人叫刘志丹,他带着一群穷哥们‘闹红’,专门劫富济贫,保护穷人。那里老百姓很团结,只要官府来收苛捐杂税,他们都敢拿起武器把那些狗官打回去。”说完,刘先生拿着眼睛注视着李青林和钱多贵的脸。
“陕北、刘志丹、闹红”,这一连串的词汇让李青林立刻明白了,这个刘先生不简单。
刘志丹名刘景桂,字志丹,陕西宝安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毕业,毕业后参加过北伐,后回到豫陕边界开展农**动,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奉命开展兵运工作。一九三一年九月与谢子长一起奉中国共产党的命令对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进行改编,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从而建立陕甘边苏区。刘志丹建立的陕北苏区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红军长征后的落脚点,为长途跋涉后极度疲惫的红军提供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机会。
此时资讯传递极为落后,作为一个豫北偏僻农村的小学教师,他有可能知道有人在陕北闹红,但他肯定不可能知道那个领头人的名字就叫刘志丹。准确知道这个名字的要么是共产党,要么就是国民党,看来这个刘先生很可能是共产党,并且就是来试探自己的。看着坐在一边的刘先生,李青林立刻有了找到组织的感受。
李青林正想找共产党,而共产党就在眼前,就在他激动地想表明自己的想法时,他突然想到了潘可为和他所在的复兴社。
此时的复兴社在豫省的发展极为猛烈,他们通过省教育厅负责人对教育机构进行无孔不入地渗透,许多大中学师生被拉入复兴社。他们进入复兴社后被派到复兴社各“训练所”当教员,为复兴社训练各乡各保的农村学生,以培养这些学生成为未来的乡长保长。这些农村学生一旦进入“训练所”,就必须成为复兴社成员,或者加入“忠义救国会”,这些都是戴笠的前沿特务组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