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3)
韬光养晦的智谋有几种:委婉和顺,但不因循,称作委蛇;隐藏起来不显露,称作谬数;欺骗敌人,使自己不受损失,称作权奇。若不婉顺,那么事情就受阻;若不隐藏,就有危险出现;若不欺骗,就可能被敌人消灭。
宋朝北宋丁谓任宰相时期,把持朝政,不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只有王曾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他的意图。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老来感觉弧苦。想要把亲弟的一个儿子过继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
丁谓说:“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办吧!”
王曾趁机单独拜见皇上,迅速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揭发了丁谓的行为。丁谓刚起身走开几步就非常后悔,便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宋仁宗上朝,丁谓就被贬到崖州去了。
王曾能顺服丁谓的苛求,而终于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不能不依赖韬光养晦之功。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一位老总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五年打基础,五年打天下,用它十年或二十年,终有一天,在哪里积累就在哪里成功。”这里的积累,可以说就是一种伏藏。
伏藏的内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乘虚而入的机会,露出自己的长处,给对方以有力的威慑。而另一种,也是更为高杆的即“藏巧”。一个人过于显露出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使自己不利,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少。因为这样可能使对手容易摸情虚实,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或者触动某些人如妒忌等不便说明的心理。
明朝的严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放下其历史功过不说,就其个人成长而言,却不能不让人佩服其韬光养晦的功夫。
嘉靖中期,夏言为朝廷的重臣,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
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他打听到当时担任礼部尚书的夏言是江西同乡。严嵩想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接近夏言,但两人并不相识。严嵩几次前往夏府求见,都被轰了出来。
严嵩却不死心,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真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
夏言在屋里终于被感动了,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宴席上,严嵩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给夏言留下极好的印象。
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使他官至礼部左侍郎,获得了可以直接为皇帝办事的机会。几年后,已任内阁首辅的夏言又推荐严嵩接任了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
严嵩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对夏言仍是俯首帖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4)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项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饲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值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
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一天,当严嵩单独去见世宗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世宗的话,似乎勾起了严嵩的什么难言之隐,只见严嵩全身颤抖,匍伏在地,痛哭不已。
世宗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哭得如此伤心,猜想他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冤屈,怜念之情骤生、连连催问。看见世宗怜悯,痛哭的严嵩反而变得嚎啕恸天了。
世宗在一边既动情又义愤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朕为你做主,有话尽管说,不要害怕。这下严嵩才装出深受鼓励后已无顾虑一般,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了,便对夏言由不满变得恼怒起来,马上下令罢免了其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聪明反被聪明误
苏东坡曾经有一首诗说: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子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虽属东坡先生自嘲,但却饱含辛酸,因为他一生颠沛流离,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才华超群而又锋芒毕露,不能见容于朝中群小。
苏东坡的坎坷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才智超群出众的人,都应该保持不露锋芒的态度。更何况很多人并不具备东坡先生的才气,而又四处夸耀本领如何高强,这种表面上的聪明,更是一种危险的无知,因为到头来他们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战国时宋王对丞相唐鞅说:“我处罚的人很多了,但是大臣们越发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唐鞅说:“您所治罪的,都是一些犯了法的坏人。惩罚他们,没有犯法的好人当然不会害怕。如果您要让你的臣子们害怕,不如不区分好人坏人,不管他犯法没有犯法,随便抓住一下就治罪,这样的话,大臣们就知道害怕了。”
宋王恍然大悟,深深地点了点头。不久,宋王就下令把唐鞅杀了,大臣们果然很害怕。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5)
世上自作聪明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任何道德品行的人,往往就像唐鞅这样无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智谋的人虽然足智多谋,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要知道:一个愚笨的人,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也就不会招来忌恨。相反,一个表现过于精明的人,财必会引起他人警惕,并招来忌恨。
在战国时期,魏文候手下有员将领叫乐羊。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王就把他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场。
乐羊悲愤已极但并不气馁,毫不动摇,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杯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候知道后,对堵师赞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的忠诚啊?”
堵师赞回答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都敢吃,那末,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候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表现太过火,反而不如甘心做一只迟钝的乌龟。
装愚示傻法是对付强硬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对峙时,你即使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数据、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春秋末期,齐国的隰斯弥曾经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三面的视线都畅通无阻,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木所挡住,田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