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8 年这次包、邓二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会见”,可以说完全
是卢绪章的功劳。

向中共投石问路

卢绪章,这位包玉刚的姨亲表兄、中共前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与包
玉刚在衡阳相认,当年他以广大华行老板的身份活动,是商界中甚有威望的
商人。他曾给包玉刚不少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对包玉刚的世界观也有一定
的影响。由于他是与周恩来单线联系的,属于最秘密、最高级的地下党员,
因此包玉刚与他交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中共执掌大陆政权之后,卢绪章出任经贸部部长,包玉刚方知这位广大
华行的表兄原来是不折不扣的共产党,着实吃了一惊。可能是因为与表兄情
深义厚,包玉刚反而对共产党消除了反感。

1957 年,包玉刚正着手建立他的“海上王国”,曾经悄悄返回大陆一
次,秘密会晤卢绪章商谈合作发展经贸问题,只因当时国内政策的关系,合
作问题没谈拢。及至后来,卢绪章被打成“特务”、“走资派”,包玉刚见
到一个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却得到如此下场,不禁心灰意冷,将新华社送来
的国庆酒会请柬一律扔在一旁,不予理会。

周恩来逝世后,包玉刚偶然从其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中,发现了排在其中
的一个的熟悉名字——卢绪章,他兴奋不已,终于知道表哥尚在人间,终于
又露面了。随着“四人帮”倒台,卢绪章官复原职,包玉刚对中共的看法才
有所改变。

1978 年上半年,被“打倒”多年的邓小平复出中国政坛,重新登上政
治舞台,这一消息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香港人更是仿佛看到了曙光。包玉
刚萌生了回大陆去看看表兄的念头,但为稳妥起见,他向国内发了一封电报,
电文是:“我夫人想见卢绪章夫人。”

包玉刚拍这份电报,目的是投石问路。包玉刚夫人黄秀英与卢绪章夫人
是表姐妹,用她的身份来拍这份电报,可以省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事隔不久,包玉刚就收到复电:欢迎包玉刚夫妇一同回北京探亲。电报
是邓小平请廖承志发的。包玉刚一见之下,立即与夫人动身起程。不过,他
们没有“直接”飞北京,而是取道日本,大概是为了掩人耳目吧。


两位世界名人的第一次会晤

包玉刚后来承认,假如不是这位表兄,和邓小平的会面,不会这么快;
包氏王国,就算终归登陆,也不会这么顺利。

那确实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会面。

包玉刚回忆道:“北京11 月的风是出了名的,如非亲尝,也不知道原
来这般凛冽。一下车,走了几步,我便把大衣领翻起来,也替秀英拢好皮裘;
到和邓小平握手见面时,竟然忘了把衣领弄回去。不过我也不为意,这位大
陆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设计师,是这样的随和、坦诚。”

包玉刚与邓小平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对彼此的声望早有所闻,心仪已
久,交谈之下甚是投契,他们的话题扯得很开,从大陆的经济到世界的政局,
从航运经营到香港前途。邓小平向包玉刚描述了他改革的构想,而包玉刚则
向邓小平谈到了自己所知的各国政要的看法,包括与当时的港督麦里浩的私
人谈话。两人足足谈了几个小时,充分交换了意见。

由于当时邓小平复出不久,华国锋是当时党政最高领导人,基于种种考
虑,包、邓的这次会见是秘密进行的,国内外新闻媒界并不知晓,两人谈话
的具体内容更是除包玉刚与邓小平两人及少数几个陪同人员外,无人知道。
不过,从包玉刚回港后的行动可以得知,包玉刚把包氏王国从海上搬到陆上
的这个决定,显然是访京之后才最后作出的。包玉刚的登陆行动与其说是他
预见到世界航运衰退,还不如说是他对香港的前途有了充分的信心。

有一件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978 年年中,包玉刚向日本订购了一艘40 万5 千吨的超级油轮,由于
这艘油轮吃水大深,不能在香港停泊。包玉刚后来对人说:“假如迟得几个
月,在上访北京之后,这艘巨轮订与不订,则须重新考虑。”

一句话,道出了北京之行对他的影响。

包玉刚每次与各国首脑会面,都不会空手而归——因为他会从交谈中获
取各种对他有用的信息。这一次上北京也不例外。

邓小平虽然没有给包玉刚一个明确的收回香港计划,但包玉刚从邓小平
的言谈中判断出:中共会尽力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而这正是一个商家梦
寐以求的。

包玉刚终于下决心把海上王国搬到陆上去。


第二十章挑战置地终于爆发角力战

包玉刚决定大举登陆,收购英资财团九龙仓。一场世纪收购战展开,
双方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其迂回曲折的情节
和扣人心弦的场面,绝不亚于小说家的生花妙笔。

话说香港的九龙仓,并不是一个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码头,它一直由
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所控制。

九龙仓有限公司是怕和系的一只旗舰,也是一个上市公司,它所拥有的
产业,包括位于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一些码头、仓库、酒店、大厦、
有轨电车以及天星小轮,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
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业务。

拥有九龙仓的怡和洋行,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英资集团。它盘
踞香港已有一个半世纪,与汇丰银行、太古集团和会德丰三家英资集团并称
为香港四大洋行。

1994 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怡和在香港的六家上市公司——怡和控股公
司及其属下的置地集团、文华东方、牛奶国际等,市值总额高达1580 多亿
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3%。

而在80 年代初期,怡和的物业尚未被华资集团收购的时候,实力尚还
强些。当时,怡和洋行尚未领教华资集团的利害,仗着财大气粗,一向自高
自大,不把华资集团放在眼里。随着华资财团的迅速崛起,英资和华资的争
斗日趋激烈,大家不约而同都把目光转向九龙仓这一香港最大的码头,英资
集团当然不会把已到手的好处让出,华资财团则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新崛起的华资集团当中,最有实力的恐怕要数地产大王李嘉诚家族和船
王包玉刚家族了。

李嘉诚当时位列香港十大财团的榜首,开始他是靠房地产和炒股票发家
的,是香港有名的风云人物,论经济实力和名望,他都比包玉刚稍胜一筹。
但是,在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李嘉诚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
么好,那时他正集中精力要将和记黄埔从英国人手中收购过来。对于九龙仓
这一令人垂涎的肥肉,李嘉诚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九龙仓,包、李两家都有兴趣,李嘉诚通过手下的一批智囊得到消
息,英国在香港最大的英资集团怡和洋行是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东
家,但其在九龙仓的实际占有股份还不到总股份的20%!

换言之,只要不动声色买到九龙仓20%的股票,就可以与怡和洋行进
行公开竞购!

另外,如果公开竞购,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持股的香港人会愿意卖给
华资集团,这是英资集团所没有的优势。

李嘉诚是靠地产和股票起家的,对此他心里亮堂着呢。他私下里算过一
笔帐:当时九龙仓发行的股份不到1 亿股,每股面值仅10 元,也就是说,
九龙仓股票市值总额不过10 亿元;九龙仓拥有物业的尖沙咀是香港最繁华
的地区之一,光是九龙仓所拥有的地皮,其价值就远远超过了九龙仓股份有
限公司上市股票的价值。精于房地产生意的李嘉诚心中明白,即使九龙仓的
股票价格再上升5 倍,买入九龙仓股票仍是合算的。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
买下了九龙仓的2000 万股股票。


在拥有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2000 万股票后,李嘉诚审时赏势、深知
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同时与拥有和记黄埔的和记洋行和拥育九龙仓的怡和洋
行抗衡,那是大大不够的。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他作出决定,把手中所拥
有的九龙仓股票以比买入高得多的价钱抛出,以此积聚资本,集中力量将和
记黄埔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选择了另一个华资家族——包玉刚家族作为
抛出九龙仓股票的对象。

1978 年以前,包玉刚虽然萌发了“登陆”的念头,却苦于没机会,一
直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