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事亲力亲为
香港人有句口头禅,叫做“力不到不为财”。其意思,无非就是告诫从
来不会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若要成功,要发财,就得不辞劳苦,亲力亲为。
这句话用在包玉刚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有些人想赚钱,想发财,想成为巨万富翁、亿万富豪,于是买来一大摞
富豪列传,想从中寻找到“发财秘籍”;或者苦思冥想,挖空心思要找一条
“发达捷径”。其实,如果逐一翻阅那些世界级富豪的发迹过程,大多是白
手起家,逐渐积累,一旦投资正确,遂获大利而成巨富;即使从父辈处继承
亿万家产,也是克勤克俭,不敢有丝毫松懈,才守得住父辈打下的江山,鲜
有从一个穷光蛋一夜暴富的。
包玉刚初涉足船运时,从船头至船尾的一切都不清楚,行家们讽刺他是
一个“连左舷和右舷部分不清的家伙”,并因此而成为同行的笑料。
然而,到了1961 年,当他着手购买他的第一艘万吨级货轮时,他对造
船学和机械工程已经了如指掌。在一些同行的聚会和公司的会议上,他对航
运业的熟悉以及对船舶技术的精通,令许多专家为之目瞪口呆。
在短短的几年间,包玉刚从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行
家,难道是奇迹出现?非也。奇迹是靠人去创造的。
包玉刚正是创造奇迹的人。
当包玉刚一决定槁船运,便立即埋头钻研船务,外间的嘲笑、讽刺,他
全当没听见。他买了大批关于航运、船舶方面的书籍,每天攻读到深夜;他
不耻下问,请教同行,当时的“香港船王”董云浩,便是他经常拜访的对象;
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参观别人的船厂,吸取一切关于船舶方面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之后,包玉刚对船舶及航运业的了解已非一
般人可比,可他认为还远远不够。
包玉刚很欣赏香港人讲的一句话:力不到不为财。通俗他说,就是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
当包五刚成为拥有40 艘二手船的环球集团主席之后的第一步,就是每
天为其在世界各地航行的船队召开技术会议。
在环球集团的总部,设有电报用户直通电路,各地的船只可以通过这个
电路,把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报告,如意外造成时间延误、水手发生不幸事
故、机器出现故障、码头泊位不足以及其它天灾人祸,在香港的环球公司总
部都可以第一时间获知这些情况。
包玉刚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析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采取
补救的办法,为日后购买新船积累经验,如果航船出现问题,公司就可以准
确知道船的方位,及时派人飞往离船最近的港口处理。
包玉刚似乎并不介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每次购船之前,他都会请来工程
师,钻船舱、上甲板、爬舷梯,仔细察看船的构造和机器的运作等;当新船
试行之时,包玉刚更是经常随船视察。
有一段经历令包玉刚终生难忘。
那是一次到日本长崎的途中,船的主要机器出了问题。包玉刚当时并不
在船上,一接到消息,他立即由香港飞去日本,监察修理工作。
飞机到了长崎,轮船却停在海中,包玉刚需要乘搭驳艇才能上船。时值
严冬,海上寒风刺骨,冰冷的海浪溅到他身上,利如刀锋。
在轮船维修的那几天里,海上天气恶劣,凛冽的狂风和滔天巨浪毫不留
情地卷过,轮船如一片无根的叶子,漂浮在海上。包玉刚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人象散了架似的。在焦的不安、生死难卜的这几天中,包玉刚下决心要锻炼
好身体,以对抗寒冷的冬季和不测的险情,他选择了游冬泳。
包玉刚原来就有游泳的习惯,这次经历之后,游泳更是一年四季,从不
间断,风雨无阻。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只要包玉刚在香港,人们都会经常见
到他在深水湾海滩畅泳。
中国人喜欢用“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来比喻得到和付出的关系,姑勿论
二者是否成正比,但包玉刚的成功,谁敢说他只凭运气呢?
“应省则省”
有人曾嘲笑包玉刚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
这句话讲对了一半。
包玉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遵循)
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这种在旁人
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时至今日,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
的船王?
包玉刚认为,把船租给用户,主要的问题是确定船在满负荷工作进行时
的最多天数,以此来确定一个固定的和可预期的延期赔偿款项,以使合同双
方满意。
包玉刚还努力提高旧船的操作等级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并降低燃油和人
员的费用。
也许是银行家出身的缘故,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
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跟那些与
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
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
是“他们没有钱银意识”。
水手们形容包玉刚是一个“十分讨厌浪费的人”。
直到包玉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这种节约的习惯仍保留着。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服务他的日子里,
他给我的办事指示都用手写的条子传达。他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纸
质粗劣的拍纸薄纸,而且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
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也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
一张只用了白纸五分之一的条子,不应把其余部分的白纸浪费掉,这就
是包玉刚“应省则省”的原则。
但凡白手起家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们,都有这种“孤寒”的习惯罢?
不喜被称作“东方奥纳西斯”
包玉刚短短几年内在航运界崛起,令世人为之瞩目。
西方报纸刊物也许是为了提高读者对包玉刚发家故事的兴趣,于是赠与
他“东方奥纳西斯”的雅号。
对于这种提法,包玉刚颇不以为然。在他心里,早定了目标——超过奥
纳西斯,超过美国的卢域,超过日本的三光船运,做世界最大的船东——他
可从未承认过自己是“船王”。
包玉刚不喜欢别人把他比作奥纳西斯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与奥
纳西斯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奥纳西斯身上散发着浓烈的爱琴海浪漫色彩,
而包玉刚则是一个作风保守、谦虚持重甚至没什么情调的中国商人,两人的
风格实在相距甚远。
认识包玉刚的人都有一个同感:包玉刚的生活十分严肃。
包玉刚的环球航运公司,其租户多在日本,他的业务也多在日本开展。
日本人商务应酬,喜欢在艺妓馆进行。这种习惯使很多外国商人觉得新
奇有趣,别具特色。但在包玉刚那里,这种做法却行不通。包玉刚认为,去
艺妓馆,属于“涉足欢场”,是一种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从来都不去。
包玉刚的这种做法,并非刻意去塑造一个什么形象,而是他克已律己的
生活态度的一种自然流露而已。
平时,包玉刚的生活方式也极简单——甚至可以说单调:每天45 分钟
的游泳和300 下的跳绳是风雨不改、处处皆然的功课,几十年来,他以同样
的动作、同样的姿势游着同样的路程、跳着同样的节秦,一如他平淡而有规
律的生活。
善于享乐的人会认为,包玉刚的生活太枯燥乏味了,然而包玉刚自己却
认为,他的最大乐趣就是看着自己的生意在自己的经营下不断扩大,除了有
盈利,还要有成就感。
包玉刚一天工作最少12 小时,此外,他还抽出一些时间看书学习。在
他于1976 年12 月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生演讲时,他谈到:“不管私人
企业或政府机构主管人员,都应该不断学习以求适应和成长,否则就会落
后。”
包玉刚的英文是相当流利的,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的英语是除了母
语宁波话之外说得最好的语言,但是,直到他退休之前,他还是一有空便补
习英文。
他的“老师”是香港大学讲师白端讷。他请老师补习英文,并非学什么
生字和文法,而是学朗读、学完美的发音,因为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船王,他
在许多场合都会被邀请“说几句话”,且大都说英语。包玉刚所谓“补习英
文”,其实是学习如何正确、流畅地读出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