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后妃列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当皇帝呢!〃众人斥喝戏笑;也没把他这句话当真。谁知同伴中的一人却悄悄起身;赶往皇宫密告。酒宴未散;抓捕的军队就已经包围了酒坊。结果;发牢骚的被处斩;席中诸人不管听到没听到那句戏话;都被安上知情不报的罪名绞死。告密者官至五品;十几名同伴的性命为他换了一身浅绯金带的新官袍。
这位新晋五品官的升发之道;当然被众口一词地咒骂了个底朝天。然而更多的人在道貌岸然地指责此行径的同时;暗地里却满心的艳慕。告密就此成风。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妥当。而这时距高宗去世还不满一百天;一切就发生在他的灵柩不远处。
八月十一日;高宗终于入土为安;睡进了他的乾陵;可以对地面上妻儿子孙们的事情眼不见心不烦了。
此时的武后;已经迅速地掌握了王朝的军政要害。对于这些;武后的侄儿武承嗣满心欢喜;他期待自己也有登天的那一日;却又从父亲和表兄弟们的遭遇中明白姑母不容他人染指权力;冥思苦想之后他奏请追封武家先祖为王。武后当然乐于光宗耀祖;打算照办。
裴炎得知此事;立即劝阻说:〃太后母临天下;应当凡事至公;不可以私偏自己的亲属。难道忘了汉朝吕氏家族是怎么败落的吗?〃
武后反驳道:〃吕雉将权力交给亲属生者;所以才会败;我只不过是追尊亡者;有什么关系!〃裴炎坚持道:〃凡事都要防微杜渐;怎么可以随便呢!〃武后根本不听裴炎的那一套;坚持追尊了自己的祖先;只是稍打了个折扣;把七代祖减为五代祖。死了五十多年的武士彟成了魏王;而武承嗣做为武家的继承人;不动声色地也就轻易成了新任魏王。
在此之前;武后已经将唐王朝的旗帜、官职名称、服色、都城名、(被禁止)全部改了个遍;如今再追尊诸祖;隐然已有改换天下的气象。不过这一切看在众人眼里;却并没有多少意外。原因很简单;高宗在世时;李唐王朝的这些职官舆服城名纪年;早就被来回地改过多次;大家早已看花了眼。至于追封武后祖上;那更是高宗常办的事;人们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不过无论如何;皇帝正当盛年;却由太后临朝称制;也太说不过去了。李唐宗亲都对诸武心惊胆战。可叹的是李唐王朝经过三代皇帝之后;龙子凤孙们大多数已经完全没有了祖先的骁勇;面对武太后的所有举措;他们都只能在心里愤愤然;却只能束手待毙;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反对。朝臣也是一样;武太后虽然为所欲为;却并没有伤害到他们的利益;反而多有封赏;再加上畏惧身边人告密;就更不管闲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武太后的赏赐。李勣(本姓徐)的孙子李敬业、李献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盩厔尉魏思温等人就在武氏临朝后分别因犯事被贬官出京去南方。途中众人聚于扬州;都为自己丢官去职愤愤不平;对武后牢骚满腹;议论之后一个大胆的主意冒了出来: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名起兵造反;讨伐武后。于是;一篇极尽谩骂之能事的《讨武檄文》出炉了。檄文所到之处;果然也很有效验;旬日间就聚了十余万人马。
李敬业刚一造反;武后就下令改其李姓为徐姓;檄文也被武太后看见了;对其中的内容她不以为然;但其中文才却颇令她惊叹;问身边人:〃这文章是谁写的?〃左右答:〃骆宾王。〃武太后不禁叹息道:〃这就是宰相的过失了。这人有如此才华;怎么会流落贬官?〃
骆宾王虽有文才;却没有从政领兵之才;徐敬业也不例外。庐陵王李显这时远在湖北房州;怎么可能联络得到扬州?〃匡复庐陵王〃的旗号很快就不管用了;〃匡复府上将〃也眼看就干不下去。于是新的主意又冒了出来:徐敬业不知从哪儿找到一个长得与章怀太子李贤相象的男人;对众人声称:〃故太子没有死;逃亡在此城中;命令我等起兵。〃这名倒霉的帅哥从此就被徐敬业等人摆在了台面上;成了他们挟持的傀儡。不知道他心里有何感想;是不是应该长叹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长得太一表人材;结果〃红颜薄命〃?
徐敬业造反;从口号到檄文都前言不搭后语;如今又搞出一个〃章怀太子〃;就更漏洞百出。朝臣们即使反对武后举措;也不可能以为徐敬业等人是正义之师。徐敬业刚一起事;高宗朝的旧臣武将们就纷纷领命出征;徐敬业很快就招架不住。
前方打成一片;后方也没闲着。
武承嗣在请封先祖之后;又和堂弟武三思(武元庆之子)一起向武后进言;认为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是李唐宗室中最有声望的;当此谋反之时恐怕将会不利于武后;劝武后找个岔子诛杀了事。武后深以为然;与宰相们商议。结果刘祎之、韦思谦都默认;若不是裴炎坚决反对;两位李姓亲王就死到临头了。韩王鲁王逃了生路;武后对裴炎的印象却更恶劣了。
武后又向裴炎讨教征徐之计;裴炎答道:〃皇帝已经年长;却没有亲临朝政;而是由太后称制;所以才会被小人找到可乘之机。假如太后能返政;那么徐贼就会被不攻自破了。〃武太后哪里愿意归政!何况权力之弓一但张开就不能收回;只有权力才能保证她平安;否则的话;只怕今天交出权力;明天就会被儿子秋后算帐要了命。裴炎这席话终于彻底惹恼了武太后;再加上徐敬业的同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正是裴炎的外甥;于是他终于被〃造反〃的罪名丢进了监狱。
由于武后对他并无必杀之心;所以有很多人劝说裴炎改变立场;不再提太后归政之事;以保全性命。裴炎一生为了功名权势;曾经做过很多不光彩的事情;然而这一次他终于坚守了自己的信念;面对死亡也坚决不肯妥协;回绝众人的好意:〃宰相下狱;安有全理!〃
对于裴炎参与造反的说法;朝中议论纷纷。很多文武官员都向太后力谏;表示裴炎绝无造反的可能。武后答云:〃裴炎造反有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进谏者激愤之下冲口而出:〃如果裴炎都造反了;那我们也都是造反的了。〃武后的回答妙极:〃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几天后;郎将姜嗣宗奉命前往长安;见到了留守的刘仁轨。刘仁轨向他询问洛阳城中发生的事情;姜嗣宗一五一十都说了。刘仁轨虽然年老;心里却比谁都清楚;一听事情起因;就明白裴炎入狱的真正原因:绝非谋反;而是主张太后归政。他意识到武后接下来很可能会查勘众人对此事的看法。老儿正在烦恼如何洗脱武后可能对自己的疑心时;却听到姜嗣宗自吹自擂地加了一句:〃其实我早就觉得裴炎行动有异了。〃刘仁轨追问道:〃你真的早有感觉?〃姜嗣宗不知死活地坚持自己的英明:〃当然!〃刘仁轨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不动声色地说:〃我正好有事奏报太后;请你帮我捎奏章去。〃奏章就这样通过姜嗣宗的手交到了武后面前。
奏章的内容是:〃姜嗣宗早知裴炎造反;却不曾告发。〃
武后看完;心领神会。立即命人将刚刚才进呈奏章的姜嗣宗绞死于都亭。姜嗣宗直到死;也想不通怎么那个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老头儿竟是老奸巨猾的狐狸;竟拿自己的性命向太后表了忠心。姜嗣宗的死讯传至洛阳;刘仁轨放下了心;知道太后嘉许了自己的态度;不会再将自己列在裴炎之后的打击名单了。
十月十八日;裴炎被斩于都亭。签发处决令的武后心里明白;裴炎并不是死于谋反;而是死于主张太后归政。裴炎原本是一直偏帮自己的;如果连他都主张自己必须归政;那么朝臣中还有谁会站在自己一边?
裴炎一案;使那些多次营救过或为他说过好话的大臣;几乎都受到株连。凤阁侍郎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程务挺也被处决;纳言刘齐贤被贬为吉州长史、郭待举由礼部侍郎贬为岳州刺史。在这些死于非命的文武官员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程务挺;他是公元685年2月5日这天被处死在他坚守了半生的战场上的;他的死讯传出后;闻其名即丧胆的突厥人喜出望外;欢宴数日。而老谋深算的刘仁轨;则以姜嗣宗的性命为代价;平平安安地在次年以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之衔寿终;享年八十五岁。武后追赠其中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并赐其家封邑三百户。还为他停朝三日、命京官们一律前去吊唁。
裴炎死后一个月;徐敬业在李孝逸和黑齿常之等高宗朝悍将的追击下兵败;打算带着妻儿逃往高丽。结果在海陵(江苏泰州)因风大浪高受阻;被部将所杀。徐敬猷、骆宾王、唐之奇、魏思温等也都被捕杀。整个造反历时只有四十多天。
无论徐敬业等人造反的本意和过程如何;他们毕竟曾以匡复中宗为口号。后来中宗复辟成功;对徐敬业等人心怀感激;打算叛逃高丽的老帐也不提了;下诏修复了被牵连毁弃的徐敬业祖父李勣之坟;追复官职。诏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