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清华创业园发展中心的吴大勇介绍,该园主要有两大“基地”:学研大厦和创业广场,合在一起有8000多平米。自2000年10月至今,第三批10家入园企业已遴选完毕,成功进驻。视美乐、易得方舟、慧点科技等都是在1999年8月20日开园日第一批入驻的。他们的发展势头、规模都是最好的。清华创业园现在共有前后三批入园的30家企业,大小不等,总共有600多人。他们大多是在完成本科阶段教育后从事创业的,这实际上和泛泛而言的学生创业已有很大不同,学历上以硕士、博士生为主,占到90%以上。
“纳斯达克”的疯狂,让人们对新经济、网络经济有了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经济、网络经济出现的迷惘或完全放弃,而是更审慎地去反思如何切合实际,寻求新的增长点。可以说,第三批入园企业是在一个空前的创业低潮中勇敢地站立潮头的,清华的学子没有退缩。三批企业入园前早已深思熟虑,做好了经历风雨的充足思想准备,不单纯为了一个想法去创业,对市场的开拓已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团队的组合上、资金筹融上,越来越重视利用“外脑”、投资者的力量,并开始吸引境外投资和个人投资。
清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备之中,8月26日发起人签字仪式已结束。这个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职能就是孵化器加风险投资。清华创业园与其他创业中心的不同在于它的大学背景,这一点在给它带来很多科研资金,同时,也迫使它必须直面市场,你不挣钱是不行的,你不按市场正常运作是不行的,不可能逃脱于广泛政策之外享受更多的资助。风险投资只投初期,最大额度是300万,最小额度10万左右。敢投的原因在于投资方和这些企业朝夕相处,对他们的团队非常了解。希望通过风险投资催生种子的发芽,完成产品的技术化和市场化。种子发芽之后,才有获取更大风险投资的可能性,从而孵化它长大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第一批入园的10家企业已经完全流动起来了,6家出园,5家因为吸纳大量资金事业做大了,像乐都公司搬进了恒基中心,有网智业搬进了嘉里中心,有一两家卖掉或发展不太好毙掉了。第二批10家企业2000年3月入园还没有开始流动。2000年10月入园的第三批10家企业尚在孵育阶段。
我问鲁军,清华创业园是不是给你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清华创业园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创业场所,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业氛围,大家都是很年轻的公司,我想这里的每位创业者都希望创业园会有一批成功的企业冒出来,大家互相也在较劲,看哪个公司做得厉害,同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创业园还提供许多软服务,诸如管理、咨询、法律等等。
我说,你作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目前引人注目的学生创业的?
第一,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清华是比较支持的,其实创业公司还是很少的,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自己创业的占有20%,清华的比例不到1%吧,那中国其它大学就更不用说了,这也说明现在还没达到热潮,而是刚刚起步。
第二,清华批下来的保留学藉停学创业的学生差不多有10个人,在两万多学生里占的比例很小。据我了解这些休学创业的做得还不错,比如方兴东,不错吧,他也是保留学藉停学的。
第三,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自己做主了,学什么?干什么?再不做主,这个中国的年轻人太没用了吧?肯定得自己做主,都二十几岁了。如果认为该创业,那就去创业。
第四,从打破教育制度框架的意义上来说,关键不在于多少人来创业,而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你有理想想去创业的,我给你一个空间,学校允许你去创业。你想搞艺术,那我可以给你机会去搞艺术;你想成为作家,我就鼓励你去当作家……大学大学,就要博大精深,不能用一个框把你套死了。说白了,你跟我高考报考的时候,谁知道自己填的志愿是干什么的?我敢打赌,90%的学生都不知道,90%的学生搞不清楚我这个志愿具体是干嘛的!难道他选了这个专业就把他一辈子框在里面?到大学以后他真正意识到自己该干嘛的时候,那就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机会,这才叫做大学。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旁边的老师一说你笔一动就填进去了,难道这样填进去的志愿就是你一辈子要走的路?这是以前的教育体制。现在这么开放的社会哪能还这样?我想创业的意义就在这,我们大学生应该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是教育方面的意义,还有一个意义在于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强国家的实力,就像人家说的麻省理工的学生出来创办的公司,现在的市值总和作为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能排在全球第20名。那清华将来可能也会这样,这是另外一种意义。教育上的意义在这,给大家一个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去贡献,只有这样,他才能学,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有更大的贡献,否则一辈子干着自己不开心的事,这是很郁闷的。
外界这么关注这些公司,到底是为什么呢?全国各地的工商局每天都有很多公司注册,但大学生去工商局注册成立公司却如此受人关注,我想这并不是媒体炒出来的,而是有它深层次的意义。我想,作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应该为这批空前的创业者感到骄傲,不管他们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人物印象:
从媒体上得知,采访鲁军不容易,因为他一直在忙。我打一个电话给鲁军,他爽快地答应接受采访,时间选在周末。星期六的写字间没有人上班,落座后,鲁军拿出一包香烟来问我抽不抽,我说不抽,可他说作家一般是抽烟的,看他抽起烟来,我也要了一支。
他穿一身西装,没扎领带。他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显得很秀气,也许这种秀气掩饰了他的深沉和稳重。时而响起他爽朗的笑声,但他的笑很短促,让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 沉重。
写字间的墙壁上挂着两条横幅,左边写着“你的需求,FanSo的追求”,右边写着“大学生自己的网站,FanSo”。这种定位很好,中国的大学生那么多,在这空前繁荣的网络时代里,大学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站。在知道FanSo遇到资金困难时,我甚至想呼吁,每一个大学生出一块钱,那就是几百万人民币,作为大学生,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FanSo走向衰退,FanSo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真正的网上家园。
媒体有太多关于休学创业的评论,把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跟比尔…盖茨联系在一起。其实,我觉得比尔…盖茨更伟大,因为他是退学创业,退学创业跟休学创业是完全不同的。休学创业的话,学校还给你保留学藉,以后还可以拿文凭和学位;退学创业的话,你的学藉就注销了,比尔…盖茨就是属于这种,他连一纸本科文凭都没有。对于休学创业者,我一点也不惊叹,反而觉得他们太幸运了,因为我想到自己,我和鲁军一样也是1993年上大学的,但因为当时没有“休学创业”的政策,我由于喜欢文学想当作家,在1995年选择了退学,再也不能拿本科的文凭和学位。
说实在的,对于休学创业者没什么好过于敬佩的,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推迟两年或三年拿到文凭和学位而已。媒体对休学创业者充满了溢美之辞,并且把他们的休学看成了“壮举”,在最近某期的《北京青年》周刊上,有一篇名叫《检讨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报道,上面有记者对鲁军的专访,里面这样写着:“一年前,他离开课堂的时候,大学的文凭压在很多人的心口,那是清华大学的文凭啊!停学。”难道这位记者真的在担心鲁军的硕士文凭吗?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在误导读者,让人觉得他们停学有多可惜!鲁军只停学两年,两年后他照样拿文凭!
真的,比尔…盖茨才是真正让我敬佩的!他是退学,而我们媒体所吹捧的一些创业者只不过是休学而已。我从来未见到过有哪一家媒体把“退学”跟“休学”作一下比较,不知道是因为记者的理解能力太差,还是因为故意把这两个词混淆起来?你想一想,如果退学了连一个大学本科文凭都没有,要想在一个城市里找份工作有多难?如果谁真正像比尔…盖茨那样“退学创业”,那我才举大拇指佩服他真有魄力!
互联网何时冬去春来
创业者档案:刘颖,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1995年9月至1999年9月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书,大四休学。1999年9月参与创办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