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路基下沉,道轨塌陷的危急关头,陆军某军的3 个步兵团火速赶到险区,涉水运
土,投石下料,连续奋战50 个小时,巩固了路基。当四女寺段附近蓄洪大坝陈公
堤决口,即将冲垮津浦路时,陆军某师炮兵团出动2540余人,保住了铁路。
8 月16 日,第二次更大的洪峰又以相当于8 条海河的正常流量,将约93亿立
方米的洪水推到贾口洼,至20 日水位已比第一次洪峰高出55 厘米,形势十分险
恶。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天津市委作出一面固堤、一面分洪的决定。
步兵某团担负了最危险、最艰巨的锅底闸炸堤分洪任务。部队在军政委杨银声
指挥下,以人工挖掘与爆破相结合,打开了宽约850 米的泄洪口,终于使河道水势
下降。当时执行炸堤分洪任务的工程兵部队,有60%的人家在泄洪区,明知破堤分
洪要淹没自己的家乡,但都能识大体,顾大局,还主动向正围在岸上护堤的亲友和
老乡耐心解释,鼓励大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破堤后的洪水,使东淀、贾口洼、文安洼、团泊洼连成一片,总蓄水量相当于
5 个饱和的官厅水库,达100 多亿立方米。为从根本上解除洪水对天津的威胁,必
须导洪入海。8 月下旬,北京军区抗洪抢险指挥部调动4 个步兵团、1 个工兵团、
1 个舟桥团和海军的抢险队,分别在马厂减河的小王庄和钱家圈、古林、北大港一
线实施导洪。在北大港11 个泄洪道口上,卡着大量木桩、石头,洪水被挡住去路。
海军抢险队担负排除泄洪口杂物的艰险任务。
水兵们一接近泄洪口,就被巨大的涡流卷向他处。在这危急情况下,身强力壮
的潜水员就在泄洪口上游紧扣胳膊组成一道人墙,以减弱涡流的冲力,掩护尖刀分
队的10 人潜入水中,把绳子套在木桩上,一根根拉出。经过20 多天的水中作业,
他们清理了2000 多米长的泄洪口的杂物,使泄洪量比原来提高了3 倍,导洪终于
成功,天津外围各洼淀水位迅速下降,至9 月11 日降到了安全水位以下,解除了
洪水对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威胁。
在这次河北、天津抗洪救灾中,陆海空三军共出动11。5 万余人、69 架飞机、
766 艘舰船、778 辆汽车,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广大民兵的配合下,经
过一个半月惊心动魄的斗争,抢救出群众9。4 万多人、粮食4250多吨,空投食品4440
多吨、药品40 多吨、救生器材8。1 万余件,修筑和守护河堤158 公里,分洪开口
4200 米。终于与人民群众一起保住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北段。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予参加抗洪救灾部队以高度评价,表彰他们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
人民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央防汛指挥部授予步兵某团四连“防汛模范单位”、
坦克某师炮兵团2 连“抗洪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授予工程兵某团五连“战胜洪
水,保卫人民”锦旗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谢臣烈士“爱民模范”光荣
称号。北京军区、天津防汛指挥部以及参加抗洪的各级领导机关,分别为78 个连
队、3372名个人记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天津市派出慰问团,热情慰问
参加抗洪救灾的部队。10 月1 日,抗洪救灾的英模代表应邀参加国庆大典,受到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2 月,中共河北省委和天津市委在天津联合举
办抗洪抢险斗争英雄事迹展览会,广泛宣传人民解放军的功绩。党和国家领导人周
恩来、朱德、邓小平为展览会题了词。周恩来的题词是:“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
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
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朱德的题词是:
“战胜洪水,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的题词是:“防洪斗争的胜利,是集体
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胜利。”人民群众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解放
军的热爱。被部队救出并安置在军营的灾民中,有40 多个婴儿降生,家长都以
“军生”、“军花”、“军舟”、“念军”等给孩子取名,永记解放军的恩情。
国防部授予某部“硬骨头六连”光荣称号
1964 年1 月,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6 连“硬骨头六连”称号。
这项国防部颁发的命令说,某部6 连是一个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
军政纪律硬的英雄连队。在战争年代,6 连敢于刺刀见红,以善于打硬仗而闻名。
全国胜利后,6 连继续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
加强战备观念,从实战要求出发,从难从严苦练硬本领,扎扎实实培养战斗作风,
严肃认真地遵守军政纪律,一切工作都立足于打头阵、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
思想基础上。因此,在连队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命令还希望六连继续保持与
发扬这一荣誉,把连队建设搞得好上加好。号召全军部队认真学习六连英勇顽强、
艰苦奋斗精神,为提高我军战斗力加倍努力。
该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是一个以打硬仗、打恶仗、打胜仗而著称的
英雄集体,曾转战于冀中、晋绥和西北战场,参加过保卫延安战役,出色地完成了
146 次作战任务,涌现出15 名战斗英雄,被誉为“战斗模范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连不断加强党支部的建设,有一支坚强的党员骨干
队伍,保持和发扬了战争年代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硬骨头精神,在剿匪反霸、战
备训练、施工生产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了领导机关的表彰。1952 年底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打得英勇顽强。特别是在坚守马良山20 号阵地中,
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和小分队出击破袭,迫使敌军寸步难行。停战后,又积极帮助朝
鲜人民重建家园,直至1958 年回国。1962 年开赴东南沿海地区执行紧急战备任
务,在开进过程中,全连人员无论是乘车还是徒步行军,未损失一件装备器材,没
有一人掉队,迅速、准确、及时地到达战备地域作好战斗准备,以“战备思想过硬、
战斗作风过硬、军事技术过硬、军政纪律过硬”而闻名全军。1964 年人民解放军
举行全军比武时,该连夺得了总分第一名。
该连成为全军学习的先进典型后,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道路上,迈
开了新的步伐,用老一辈的硬骨头精神,培养硬骨头战士,1985 年6 月该连又被
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使血染的战旗增添了新的光彩。
全军开展“比武”活动
60 年代初开始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以郭兴福教学法的出现为标志进入成熟期,
以“大比武”为契机形成高潮。
1961 年,南京军区某军军长李德生组织工作组到所属某团2 连蹲点,发现该
连副连长郭兴福带教的训练小组集其他单位班战术和单兵战术教学优点于一身,表
演的进攻战术很有特色。李德生亲自同郭兴福谈话,指定其从单兵训练抓起,继续
进行教学试验。在领导和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加上郭兴福本人勤奋学习,善于思
考,其教学水平又有长足的进步。他教练单兵进攻战术,要求严格,方法多样,既
细且活,又注意做现场思想鼓动工作,令观者耳目一新。
同年,总参谋部出版的内部刊物《军训通讯》介绍了郭兴福的教学经验,向全
军推荐了郭兴福的教学方法。1961 年秋季开始,郭兴福教学法在本军范围推广。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看到《军训通讯》的介绍后,当即调郭兴福和表演分队到
南京进行汇报作业。1962 年3 月,南京军区发出指示,要求广泛宣传郭兴福教学
法。南京军区将郭兴福教学法总结为四个问题、五条经验,四个问题是:把思想工
作摆在首位;体现了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路线的练兵方法;从实际需要
出发;从基层干部、战士的实际水平出发。
五条经验是:贯彻“四带”,即带着敌情、带着仇恨、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
练兵;贯彻“四练”,即练思想、练作风、练指挥、练动作紧密结合;从难从严,
多练几手;民主教学,因人施教;做好训练场上的思想工作,激发练兵热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