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起义。1949 年1 月22 日,傅作义宣布接受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关于和
平解放北平问题的意见,并向北平守军发出了《关于北平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
编的通告》。22 日至31 日,北平守军陆续出城接受改编。31 日,人民解放军
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 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其他战场上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人民解
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
全军部队进行整编
为了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平津战役结束后的休
整期间,遵照中央军委1948 年11 月和1949 年1 月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
号的指示,于2 月至4 月先后进行了整编。
早在1948 年11 月,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精神,对全军
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军部队、地方部队和游
击部队。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为军,军以上设兵团、野战军两级,军以下各级一般
按三三制编组,原来的旅一律改为师;野战军可编特种兵纵队,统率所属的炮兵、
坦克兵、工兵等部队。地方部队以旅为最高单位,隶属各军区建制。军区分为一级
军区(即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野战军共4 个,即西北、中原、
华东、东北野战军。兵团及军、师、团均按统一的序号排列。一级军区共5 个,即
中原、华东、东北、华北军区及由陕甘宁绥联防军区改称的西北军区。二级军区、
三级军区和军分区,也都以所在地区的地点命名。游击部队仍保留纵队、支队等名
称。
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呼,虽然早在1945、1946年中共中
央、中央军委的文件和新华社的报道中出现过,但各部队的番号仍不完全统一。11
月1 日的《通令》对此作了规定,即团和分区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
字样,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等等。
1949 年春,各部队先后按照中央军委1948 年11 月1 日和1949 年1 月15
日的决定,进行整编。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张宗逊,第二副司令赵寿
山,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辖第1 兵团(第1 、第2 、第7 军),司
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第2 兵团(第3 、4 、6 军)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王世
泰。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
春,参谋长李达。辖第3 兵团(第10、11、12 军),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
富治;第4 兵团(第13、14、15 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第5 兵团(第16、
17、18 军),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第一
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辖第7 兵团(第21、22、23、
35 军),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谭启龙;第8 兵团(第24、25、26、34 军),
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袁仲贤;第9 兵团(第20、27、30、33 军),司令员宋
时轮,政治委员郭化若;第10 兵团(第28、29、31 军),司令员叶飞,政治委
员韦国清。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政治
部主任谭政(后任副政委),参谋长萧克,赵尔陆。辖第12 兵团(第40、45、46
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第13 兵团(第38、47、49 军),司令员程子
华,政治委员萧华;第14 兵团(第39、41、42 军),司令员刘亚楼,政治委员
莫文驿;第15 兵团(第43、44、48 军),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
华北军区原辖之第1 、2 、3 兵团,依次改称为18 兵团(第60、61、62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5 月改由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9 兵团
(第63、64、65 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第20兵团(第66、67、
68 军),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
另第69、第70 军,仍属华北军区建制。
原属东北野战军建制的铁道兵纵队扩建为铁道兵团,司令员膝代远,副司令员
吕正操,直属总部。
另组成第19 军(兼陕南军区)、第58 军,属中原军区;第50 军,先属东
北军区,后调归第四野战军;第32 军,先属山东军区,后改归第10 兵团。
华东野战军的两广纵队番号不变,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
各野战军的特种兵纵队一律改为特种兵司令部。
原有的5 个一级军区,除中原军区于1949 年5 月同第四野战军合组成华中军
区(12 月又改为中南军区,领导人均由第四野战军领导人兼任)外,其余4 个军
区无变动。各军区的领导人是: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
员王维舟,参谋长张经武;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副政治委员李富春,
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周桓;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委员薄一波,副
司令员徐向前,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
委员饶漱石,副司令员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舒同。
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入北平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自1948 年3 月离开陕甘宁边区后,在河北平山县
西柏坡村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
游以北广大地区;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夺取全国胜利及胜利后党的路
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1949 年3 月25 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入北平工作。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共中央
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等,同时到达北平。在北平的党政军
领导同志及其他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共1000 多人,前往西苑机场迎接。下午,在
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和检阅式。5 时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
等领导人在军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同各界人士和代表一一握手。当50 门60 毫
米迫击炮同时发出照明弹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乘指挥车检阅部队。受阅的
野战步兵、警卫部队、坦克、榴弹炮、高射炮、摩托化步兵等部队列满整个机场跑
道周围,显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
此后,北平成为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9 年北平改称北京,
定为首都。
国共两党北平和平谈判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进行的其他战役,基本消灭
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
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在军事上,国民
党军队的主力大部分已被消灭,剩下的兵力仅220 万人,其中正规军130 万人,分
布在西起新疆东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且主要猖集在几个中心城市,已
无力组织有效的战略防御,军事上失败的命运已成定局。同时,国民党在政治上、
经济上也面临崩溃。国统区通货膨胀,市场混乱,经济失控,“反饥饿、反内战、
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民族资产阶级公开转向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的
代表人物、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地奔赴解放区,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更加尖锐
激化。1948 年12 月25 日,中共中央公布了第一批头等战犯43 人的名单,并
声明予以惩办,更引起了国民党内部中上层的极大恐慌。同时,军界高级将领对蒋
介石的指挥无能和用人不当也公开表示不满。蒋介石已人心丧尽,众叛亲离。国民
党反动统治已完全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保存残余的反动势力,赢得时间,在美帝国
主义的支持下,企图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伺机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