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兵力薄弱,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态势;士气日益低落,官兵厌战情
绪增长,战斗力下降;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也陷入困境。人民解放军则由
120 余万人上升到195 万人,正规军已达100 万人。虽然兵力上仍居劣势,但握有
战略机动力量;在战略全局上除陕北、山东战场尚处防御地位,其他各战场已逐步
转入战略反攻;部队士气高涨,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
成,后方日趋巩固。
但大部分解放区遭受战争破坏,人力物力损耗巨大。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人
民解放军不能持久作战的战略企图,中共中央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
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并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
向大别山地区。为此,中央军委决定:以刘邓大军率第1 、第2 、第3 、第6 纵队
12 万余人,实行中央突破,南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求歼敌军,尔后以跃进方
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陈谢集团第4 、第9 纵队和第38 军等直出豫陕鄂
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以陈粟野战军第1 、第3 、第4 、第6 、第
8、第10 纵队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 纵队,从鲁西南挺进豫皖苏区,扩大原有根
据地。这样,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长江、黄河、淮河、汉
水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
以华东内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3 路大军挺进中
原的行动。
这就形成了三路突进、两翼钳制的部署。中共中央为加强对中原的领导,以邓
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8 人组成中共中央中原局,邓小平为书记。为在新区开展
地方工作,抽调和集训了千余名地方干部随军南下。
6 月30 日夜,刘邓主力从张秋镇至临濮集间150 余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
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接着,采取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金乡)、啃其
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从7 月8 日至28 日,歼
敌4 个师部、9 个半旅约6 万人,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当时,中央军委
指示刘邓休整10 天左右再跃进大别山。刘邓根据敌情变化和黄河水上涨情况,当
即立断,于8 月6 日决定不待休整,立即南进。
8 月7 日,刘邓野战军南下,11 日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疾驰。8 月17 日,经
过顽强奋进,越过了黄泛区。接着渡过了沙河。刘邓为战胜敌军的追堵,提出“到
达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并埋藏和炸毁了一些不便携行的重装备,以便加速南
进。23 日,当第1 、2 、3 纵队已抵近淮河,中原局与野战军指挥部及第6 纵队
刚到达汝河北岸时,整编第85 师等部已控制汝河南岸汝南埠渡口及大雷岗、小雷
岗。其尾追的3 个整编师距汝河已不到30 公里。紧急时刻,刘伯承要求部队以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坚决打过河去。23 日下午,第6 纵队第18 旅冒着
敌机轰炸扫射,在汝河上架起了浮桥。24 日拂晓前,突破敌军河防阵地,控制了
大小雷岗,掩护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渡过汝河。27 日,全军渡过淮河,进入大
别山地区,胜利地完成了千里挺进任务。
为策应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谢集团8 万人于8 月22
日晚在平陆、孟县间强渡黄河,截断陇海铁路。至31 日,攻克新安、渑池、宜阳、
洛宁等县城,歼敌4800 余人,吸引尾追刘邓的国民党军1 个整编师又3 个旅西援。
8 月中上旬,进入鲁西南地区的华东野战军4 个纵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 纵队,
积极与敌周旋,掩护了刘邓野战军南下。
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后,遵照中央军委迅速实施战略展开的指示,不顾各种
困难,立即采取北面牵制、东西展开的方针,迅速抢占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
开创根据地,实施了战略展开。至9 月底,攻克县城23 座,歼敌7000 余人,并
在17 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
此时,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 万余人,使敌抽调在大
别山的1 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 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领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 、第10 纵队和特种兵
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 个纵队组成18 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
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整编第57 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 个整编师
增援。接着,于9 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并迫使国
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策应。
10 月初,刘邓率野战军在大别山南部又打破了敌7 个整编师的合围,歼敌2
个旅。10 月12 日,刘邓率野战军主力分向长江北岸的蕲春、广济、黄梅、宿松、
潜山、桐城、庐山、望江等地区挺进展开。蒋介石误认为是即将渡江,遂令沿江部
队堵击,整编第40 师和第82 旅由烯水沿公路向广济进击。
刘邓决心集中10 个旅,在高山铺狭谷地带,伏击歼灭该敌。10 月27 日,
将敌第40 师和第82 旅1。2 万人歼灭。
陈谢集团于10 月下旬—11 月间,向陕南、豫西展开,歼敌1。2 万余人,攻
克县城19 座。
陈粟野战军亦在豫皖苏边区展开,到10 月下旬,攻克县城24 座,歼敌1 万
余人;11 月又集中主力对陇海铁路商丘至郝砦段进行破击作战,歼敌1。1 万余人,
威逼徐州,迫敌匆忙调15 个旅回援。其中有用于大别山的8 个旅。
至此,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
陈粟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在豫皖苏和豫西也相继完成战略展开。从而把战线从黄
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实现了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
后来,中原三支大军协同作战,从11 月27 日至12 月31 日,粉碎了国民党军
33 个旅对大别山的“围剿”,歼敌6 万余,解放县城85 座,把大别山与豫陕鄂
和豫皖苏三个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三支大军挺进中原,密切配合,机动作战,共歼灭国民
党军19 万余人,解放县城100 余座,在4500 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建立了
中原解放区,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 个旅中约90 个旅于自己的
周围,迫使蒋介石处于被动地位,对从根本上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关头,为了阐明中国
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动员全国人民、各界同胞以友国民党军政人员起来推翻国民党
反动统治,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
1947 年9 月23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转战过程中,毛泽东在陕北佳县神泉堡起草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0 月10 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名义发表。同
一天,新华社还播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布的两个《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
一是“颁布解放军口号”,一是“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宣言》第
一次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名义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和一
系列方针、政策。《宣言》是中共中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后,依据形
势发展,提出的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政治纲领,虽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
共七大提出的“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一个“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这
一前途的具体化。然而这一政治纲领的公开发布,则经历了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
逐渐深化过程。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1946 年11月21 日,毛泽东、刘少
奇、周恩来在延安枣园谈话时,毛泽东说,“现在是否提打倒蒋介石?”他回答说
:“做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