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高涨,抗日武装也随之迅速扩大。经一个月的工作,北部地区除组建了一批游击
队外,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后改为第一支队);东部地区组建抗日义勇军和游击
队共4000 余人;南部地区建立了平山团、井(陉)获(鹿)等游击队;西部游击
武装也有很大发展;而主力部队也由近3000 人扩大到7600 余人,从而为进一步
发展和扩大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1 月7 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
政治委员,该区下辖4 个军分区。12 月,各军分区主力部队均整编为支队,每个
支队下辖3 个大队(相当于团),每个大队下辖3 —4 个中队(相当于营)。第一
军分区兼第1 支队,下辖第1 、第2 、第3 大队;第二军分区兼第2 支队,下辖第
4、第5、第6 大队;第三军分区兼第4 支队,下辖第10、第11、第12 大队;第四
军分区兼第3 支队,下辖第7 、第8 、第9 大队。
1938 年1 月10 日至15 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会议
决定统一边区的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和民运工作等各项方针政策,并
以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了边区的政权机关——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以聂荣
臻等9 人为委员。军区和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
的胜利建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促使游击战争蓬勃发展和迅速扩大,对敌占据的
交通线和中心城市构成严重威胁。
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开展敌后杭日游击战争
日本侵略军自1937 年“八一三”事变以来,不断在上海方向增强兵力,以保
持其沿长江而上向中国腹地进攻的势头。11 月12 日占领上海后,日军则沿京沪
线向南京进攻,12 月13 日攻占南京,25 日占领杭州,至1938 年春,苏浙皖
大部分地区已成敌后。然而,日军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广大乡村无力
控制。同时,国民党军队和政权机构大部已撤走。这对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
击战争,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一个有利的时机。
而且在苏浙皖地区,共产党的影响较深,群众基础较好,有较高的抗日热情,
这就为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创造了条件。
根据华中战略地位、形势及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条件,毛泽东于1938
年2 月15 日致电中共东南分局书记项英等,指出新四军“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
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
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新
四军军部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和方针部署,
于5 月间向所属各部发出指示,明确提出该军的任务是“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
的游击战,达到牵制和分散敌人的兵力,配合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在持久战中,争
取最后的胜利。”遵照中共中央确定的方针和军部的指示,新四军各支队迅速向华
中敌后挺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第1 、第2 支队挺进以茅山为中心的敌后地区,创造苏南抗日根据地。
苏南地处京、沪、杭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5 月中旬,第1 支队在陈毅率
领下由岩寺出发,向苏南开进,6 月中旬,第1 支队到达苏南傈阳竹桥,随即展开
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随后第2 支队在张鼎丞率领下也挺进苏南敌后,
并展开于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第1 、第2 支队在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和着手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开展枫日游击战争,取得
多次战斗的胜利。7 月1 日夜,第1 支队以第2 团第1 营突袭了京沪铁路镇江与丹
阳之间的新丰车站,全歼守敌40 余人,摧毁车站,拆除路轨,使京沪铁路交通一
度中断。8 月12 日第1 支队又以第2 团主力袭击句容县城,歼敌40 余人。虽然
没有最后攻占,但能袭击敌占中心城市南京附近的县城,对敌人的震动和对群众的
影响颇大,使敌感到恐慌,群众受到鼓舞。8 月23 日,第1 支队又进行了反“围
剿”作战,以抗击和伏击相结合的战术手段,歼敌49 人,粉碎了敌人200 余人的
围攻。在此期间,第2 支队也进行多次战斗,均取得胜利。第1 、第2 支队在对日
军作战的同时,还大力摧毁伪政权,发动群众扩大自己的武装,建立各级政权。从
而使以茅山为中心包括溧阳、溧水、金坛、丹阳、句容、镇江、江宁、当涂、武进、
宜兴、无锡、吴县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苏南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敌
遂调集4500 余人,并配有飞机、坦克、大炮,于8 月22 日和23 日由秣陵关、
溧水、当涂、采石、江宁等地,兵分八路,水路并进,企图攻占小丹阳地区,消灭
我第2 支队,摧毁初建的抗日根据地。我第2 支队从23 日黄昏开始,在内线以灵
活机动的战术手段,以阻击、牵制、外线袭扰等相结合方式与敌作战,我第1 支队
在外线积极配合第2 支队的内线作战,以积极的行动,袭击敌补给线,攻击敌据点,
使敌彼此难顾,最终粉碎了敌8 月份对小丹阳的围攻。9 月以后,敌又连续对苏南
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至12月,苏南地区军民先后粉碎敌之“扫荡”近30 次,
初步巩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第3 支队挺进皖南地区,开辟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 年7 月1 日,新四
军第3 支队亦进入皖南抗日前线,活动于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大通(镇),
南起章家渡,北至长江的横宽百余公里,纵深约60 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个地区面
对敌之长江交通线,系日军第15、第116 师团的结合部,两部敌军经常出动“扫荡”,
敌我战斗比较频繁。9 月底,国民党军第三战区令我第3 支队担任坚守青戈江阵地
的任务。10 月29 日,第3 支队侦悉敌在湾址、凤凰闸、大洋桥地区增兵800 余
人,企图向我青戈江阵地进犯,以配合其主力对铜陵、大通镇沿江地区的“扫荡”。
我第3 支队首长决心坚守青戈江阵地,以掩护南陵,配合友军作战,在作战行动上
采取正面防御与翼侧出击的方式,打击敌人。30 日,湾沚之敌500 余人向我红锡
镇阵地发起攻击,我军在歼敌百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敌占清水潭后,于11 月
3 日,又增加400 余人兵力,并分四路围攻马家园我军,我给敌以大量杀伤后,主
动撤离。敌占马家园后,我第3 支队随即调整部署,集中主力对敌实施反击,收复
马家园。当日夜,第3 支队另组派精干小分队袭击湾沚及九里山敌军据点。敌人于
4 日上午退回湾沚。经4 天战斗,我军共歼日伪军300 余人。12月,第3 支队奉命
转至铜陵、繁昌沿江地区担任防御任务。
第4 支队挺进皖中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1938 年4 月底,新四军第4 支队
即展开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5 月上旬,该支队先遣队东进至巢县以南
地区,侦悉蒋家河口渡口为敌西进必经之地,遂在此设伏,12 日歼路经此地日伪
军20 余人。6 月中旬,日军攻占安庆后,第4 支队便在安(庆)
合(肥)公路两侧,积极开展游击战。7 月间,第4 支队第9 团以4 个连的兵
力,袭击无为以东运潜地区伪军,击毙50 余人,俘伪副司令以下100 余人,缴获
步枪150 余支、轻机枪6 挺。9 月3 日,该支队一部袭击敌汽车运输队(80 辆),
经30 分钟激战,毙敌70 余人,俘敌4 人,击毁汽车50 余辆。10月,该支队一
个连又在安(庆)桐(城)公路袭击敌车队,毙敌29 人。第4 支队连战皆捷,牵
制了日军的西犯行动,重创了伪军,鼓舞了皖中人民,配合了友军作战。此外,新
四军游击队,在1938 年下半年,还开辟了豫东抗日战场,初步打开了豫东抗战的
局面。
新四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完成改编、集中之后,迅速向
华中敌后挺进,开辟敌后战场,在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游
击战争,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日伪军,支援了正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