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等战斗,遭受重大伤亡,被迫向苏区内转移。
“左”倾错误领导者在战场上连连碰壁以后,由开始时的盲目轻敌变成畏敌如
虎,在战略上由冒险进攻变为消极防御。
11 月20 日,国民党军第19 路军领导人蔡廷锴在陈铭枢、蒋光鼎、李济深
等人支持下发动“福建事变”,宣布抗日反蒋,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
北路军抽调9 个师去镇压第19 路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
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良机。但是,中共临时中央从“左”的错误观点出发,拒
绝了毛泽东避实击虚的正确主张,不按变化了的情况调整战略,不去援助第19 路
军反蒋,反而命令红军转到西线永丰地区,以短促突击的战术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
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蔡廷错在内部瓦解、外无援助的困境
中迅速败北。
1934 年1 月,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方面军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
直接指挥,称中央红军。2 月3 日,中革军委进行了改组,主席仍由朱德担任,副
主席由周恩来、王稼祥担任。但实际指挥权仍操纵在博古和李德手里。
蒋介石在镇压19 路军以后,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由蒋鼎文任总司令,
于1 月下旬协同北路军和南路军,对中央苏区重新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敌人进攻面
前,“左”倾错误领导者要求中央红军处处设防,与敌人进行阵地战,堡垒战,想
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 月下旬至3 月下旬,中央红军
在黎川以南、建宁以北、南丰西南、泰宁等地同敌人连续进行阵地防御战和反击战,
损失重大,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
4 月上旬,敌北路军和东路军集中11 个师进攻广昌。中革军委不顾红军连续
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和急需休整的实际情况,抽调9 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
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在广昌及其以北地区同敌人决战,
并提出:“为保卫广昌而战,就是为保卫中国革命而战”,“胜利或者死亡”等拼
命主义的口号。红军在抚河西岸修筑阵地和堡垒,步步抗击,并进行多次反击和
“短促突击”,终未能成功。28 日,广昌失陷。
广昌保卫战历时18 天,我军虽然给敌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伤亡5500 余人,
为以后的作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难以在中央苏区继续坚持。在此形势
下,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和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
据地的压力,中革军委决定以寻淮洲为团长、乐少华为政治委员的红军第7 军团组
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边前进。7 月7 日,红军北上抗日先
遣队6000 余人由江西瑞金出发,此后,转战于闽东、闽北、浙西和皖赣边,宣传
了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11 月初,抗日先遣队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10 军会合,11 月4
日两部合编为红军第10 军团。全军团共1 万余人。
7 月以后,中央苏区形势更加严重,中革军委仍未采取措施,保存有生力量,
却要求红军主力“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来求得战役上大的胜利”,并采取了六
路分兵,全线抵御的军事战略,继续同优势敌人拼消耗。
8 月5 日,敌北路军集中9 个师,由赤水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进攻,红军主力
一部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地区,构筑了5 道以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进
行固守,两军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红军因伤亡过重被迫放弃驿前以北阵地。与
此同时,各路敌军也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中革军委以为全线抵御可以制敌,结果
反被敌所制,使红军陷入更加被动的地位。至9 月下旬,中央苏区只剩瑞金、兴国、
于都等县之间的狭小地区,在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已不可能。1934 年10 月10
日,党中央、中革军委率部向湘西实行战略大转移。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了一年又一个月,中央红军在苏区人民全力
支持下,英勇奋战,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了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
行错误的战略指导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
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
1933 年9 月至1934 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博
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实行军事冒险主义,进而实行
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湘赣苏区红
军反“围剿”作战的处境也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令红7 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
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令红军第6 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
争,同红3 军(后恢复红2 军团番号)取得联系。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
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但未能达到目的。
1934 年10 月初,国民党军以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博古等领
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 、红6 军团会合。
10 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 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队共
8。6 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红军第24 师和地方部队共
1。6 万余人,在项英、陈毅领导下,留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
21 日晚,中央红军以红1 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 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 军团
掩护左翼,红8 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军委第1 、第2
纵队居中,红5 军团担任后卫,从江西于都县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敌军
第1 道封锁线,25 日通过信丰河。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雨道式队形,携带大量
笨重的物资器材沿山路向西前进,行动非常缓慢,直到11 月15 日,才先后通过
了敌人第2 道、第3 道封锁线,到达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时,蒋介石以16
个师兵力进行“追剿”,并令粤军、桂军9 个师的兵力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
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这时,宜章至湘江间广大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薄弱,而且担任
“追剿”、堵截的敌军,派系矛盾突出,动作不一。这种情况,若红军机动作战,
可以有较大回旋余地。然而,博古、李德等人却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
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25 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 个纵队,从兴安、
全州之间西渡湘江,前出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27 日,红军先头部队第2 、第4
师各一部突破敌第4 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向红军
猛烈进攻。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才于12 月1 日渡过湘
江。
湘江之战后,蒋介石调整部署,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这危急时
刻,毛泽东力主放弃原与红2 、红6 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
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5 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
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20 日,红军分两路西进,连克剑河、台拱、镇远、
施秉等城。1935 年1 月7 日占领尊义城,从而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
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的经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党。遵义会议,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3 月,组成了周恩来、
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红军进占遵义后,蒋介石以几十万大军分向遵义地区进逼。在这情况下,中共
中央、中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