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父亲的爱戴,将使我感到极大的宽慰。即便是现在我处于深切悲痛中——这种悲伤既是为去世的总统,也是为我死去的儿子——我也很难一时说清我的眼泪到底为谁而流。我真心实意地祝贺您,不仅仅是因为您将从此开始光辉的政治里程,也是因为从此您将有更多的机会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凭您的年轻、您的能力、您的体魄和您的力量,上帝将赋予您勇气去从事更伟大的使命,您将为我们的国家增添光彩,您的英名也将永载史册。我的工作生涯已经结束——我的自然寿命也所剩无几。此时此刻,在坚信明天会更加美好之际,我鼓起勇气呈上我过去对您的一片衷心。”
上帝保佑您!
您真诚的,约翰·海
星期一
9月16日的早晨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湖水碧绿,而布法罗那又黑有厚的窗帘此时显得极不协调,甚至有些低俗。微风轻柔地拍打着数千面飘扬着的半旗。刚过8点15,罗斯福在几名骑警的护卫下,乘坐马车沿着达勒威尔大街奔向〃交易大街〃车站。随风飘来的阵阵哀乐表明麦金利的护灵队伍正从市政厅走来。罗斯福命令自己的队伍跟在后面,保持一定距离,以示敬意。他站在火车站入口处目睹着仪仗队抬着沉重的棺木走进车站。乐队吹奏着〃永别了大家〃。麦金利夫人被搀扶着上了站台,她那虚弱的身躯被一大群身着黑色礼服的亲戚拥簇着。罗斯福走上前去,被眼前如此庞大而寂静的送葬人群所震撼。他向人群挥了挥礼帽登上火车。在记者群中,他找到了科尔萨特,冲着他耳边问道,〃你给盖奇发电报了吗?〃
第一部分:序黑纱的火车头
出于礼节,宾夕法尼亚铁路局专门为这辆灵车安排了两个披上黑纱的火车头。第一个火车头是打头阵的,将一路哀鸣,为后面的列车鸣路。第二辆火车头的后面挂了好几节车厢,有行李厢、会客厢以及5节〃普尔门〃式的豪华包厢。记者们在第一节包厢,参议员汉纳和其他政要在第二节,罗斯福及他的内阁成员在第三节,乔治·克尔特尤和麦金利的家属在第四节。从官方意义上讲,克尔特尤目前应该是罗斯福的个人秘书,但只要麦金利夫人还需要他,罗斯福有事还是直接找卢艾贝。第五节也是最后一节,是玻璃的灵柩车厢。从外面望去,麦金利的棺木被安放在鲜花丛中。
8点57分,火车开始启动。教堂的钟声回响在整个布法罗城的上空。成千上万的群众挤满了每一个站台、通道、码头和桥梁。在铁路两旁工作棚和仓库干活的工人们也都站在外面观看,他们斜眯着眼,瞟着火车。这种不太友好的眼神更多是冲着罗斯福的,罗斯福吩咐放下窗帘,但其实工人们早已急忙地返回各自工作岗位了。罗斯福此时期待着火车加速驶入广袤无人的地带以摆脱紧张的神经。
就在刚才,他亲眼看到了美国人工作的热情与干劲——工人们不愿浪费更多时间围观——这一切让罗斯福感到高兴。几年来,他,以及世界都已意识到美国是一个最具活力的国家。这是上天所赋予的最宝贵的财富。新世纪的头一年,美国已超过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英国,收入比英国高出250亿美元,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俄罗斯和德国加在一起的两倍多。在商品和服务行业美国已经非常富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工业强国更具持续发展的动力。
的确,美国的消费能力只占其生产能力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产品都在运往海外,其价格是其他国家的出口商无法竞争的。正如安德鲁·卡内基所言“美国生产的廉价钢材把其他国家踩在了脚下”。世界上大约一半以上的棉花、玉米、铜和油,以及至少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钢、铁、银和金都源自富饶的美国。
即使美国的原材料不是那么丰富,但美国精湛的工艺产品为她主宰世界市场提供了保证。最近,英国杂志刊登了一幅广告,介绍了典型英国绅士一天的生活用品:早上被英格索闹钟唤醒,刮胡子用的是吉列剃须刀,梳头用的是凡士林头蜡,穿的是箭牌衬衫,早餐吃的是快克麦片、加利弗尼亚无花果和麦克斯威尔庄园咖啡,上班乘坐的是威斯汀毫斯有轨电车,上楼用的是奥第斯电梯,在明亮的爱迪生牌灯泡下,使用的是华特曼钢笔。“舰队大街”的记者取笑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美国的煤运往纽卡斯尔”(英国著名的产煤基地)。在这笑话的背后的确潜藏着忧虑:美国的啤酒正运往德国,陶瓷正运往波希米亚,柑橘正运往西班牙的巴伦西亚。
美国的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使外资滚滚涌入华尔街。卡内基算了一下,仅流入的外资就可买下整个英国,可以有筹码地替英国解决国债问题。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资金已开始转向,已由昔日的从西向东,转换成今日的由东向西。就连大名鼎鼎的英格兰银行也开始向华尔街借款。纽约城将注定取代伦敦,一跃而成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
真是想不到就在5年前,美国还刚从经济萧条中挣扎出来。罗斯福一路目睹着美国遍地的繁荣景象,也联想到前不久的明尼苏达之行:往日饱经风霜的仓库、破旧不堪的农舍等均披上了新装。他看到坑凹不平的泥泞土路已让位于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腐朽的木板路已让位于光滑的石子儿路,摇晃欲坠的房屋已让位于赏心悦目的红砖瓦房。几年前的中西部,夜晚几乎看不见灯光,现在已是白夜如昼、热闹非凡,足以唤醒熟睡的旅行者。白天看到的图画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上镶嵌着一道道银色的水渠,点缀着一栋栋钢材构架的厂房和学校。
逐渐远去的布法罗焕发着现代工业气息。路易斯·苏利文的“摩天大楼”、咨询委员会大厦傲视着传统建筑流派。港口上20多架起重机不停地吞吐着货物。发电塔高耸入云,在尼亚加拉瀑布的迷雾中时隐时现,它为整个地区输送了无形的动力。布法罗密布交织的电话线、电报线把一个个街区和家家户户联在了一起。
树木在急剧地后退,而电线却无止境地向前延伸。罗斯福动身的消息已通过电波传遍了各个角落,从奥尔巴尼到阿迪龙达克山脉的玛尔希山冈。再过12个小时,这些电线将再次承担起向全国传送罗斯福已抵达华盛顿的消息。
斯福悠闲地读着早报。全国上下几乎所有报刊都对罗斯福在总统就职议事上的誓言——继续贯彻前任总统麦金利的各项方针政策——表示赞赏。纽约的《先驱报》还刊登了一幅当时宣誓情景的素描:罗斯福高举右手宣誓,素描下方写着:无愧于高度的评价;《奥尔巴尼日报》、《华盛顿邮报》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纽约太阳报》——保守的商业旗手——欢呼罗斯福保持原有的内阁成员是“负责任”的态度,“拥有巨大能力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火车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缓缓驶向沿线的第一个村镇奥罗拉。农民们围拢过来向灵柩脱帽行礼,学校的孩子们跪在煤渣上,手持黑色小旗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和车轮的轰鸣声,轻轻地唱着:永别了大家,永别了。。。。。。
火车没有停下来,而是又开始加速了。它飞快地穿越了广阔的平原,又一头钻进了狭窄的、点缀着红枫树的深谷中。罗斯福再次把头埋进了报纸中。
外报报道说,英国的舆论是站在罗斯福一边的。《泰晤士时报》,这个曾经严厉指责过罗斯福海军任职期间好斗的著名报刊,此时也夸奖他具备领导人的“伟大天赋”,并希望他过去的“冲动”将成为历史。
第一部分:序时代的军服
欧洲大陆的反应相对低调。巴黎和圣彼得堡的报纸均表示了对罗斯福典型泛美主义的担忧。柏林报纸更是担心罗斯福的“反德”情绪,但也有德国报纸表示了不同看法:罗斯福少年时期曾在德国德累斯顿学习和居住过,对条顿民族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