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国灭了;仇由不听赤章的话,最终被智氏灭亡。天下无论哪个国家,都有忠臣谋士,关键在于用与不用罢了。如果不用,最后将留下无穷祸患,到那时,正人君子也无法挽救败局了。”
昔日君王们的悲剧,应该成为后来为君者的良训。
                  第一编 君道之善醒身、善御臣(5)
五、立太子定成败
一个英明的君王应具有深谋远虑的智慧,更要具有深思熟虑的做事准则。一时的冲动很可能颠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基业。
皇位本应由长子继承,但由于许多君王的偏袒把太子之位改为他人,致使兄弟反目,朝纲颠覆,甚至国破家亡。
例1:袁绍喜欢他的小儿子袁尚,就把长子袁谭过继给其兄,好让次子接班。沮授进谏道:“万人追逐一只野兔,一人捕获后,其余想得到的就都停了下来,因为名分已定。再说,同年岁的,以贤为贵,品德相近,以长子为贵。这是上古就传下来的规矩,希望您吸取前代成败的教训,思量以逐兔为喻的含义。否则,祸患就将因此而起了。”袁绍没有听从,后来袁氏兄弟果然结下了仇,引起了不必要的争端。
立太子看似是君王自己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祸国殃民的大事,所以,立太子应慎重。
例2:汉高祖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孙叔通劝谏说:“春秋时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等废太子申生,立骊姬的儿子奚齐,齐国因此乱了数十年,为天下所笑。秦始皇因不早立扶苏,使赵高得以假传圣旨立了胡亥,致使国家灭亡。这些教训陛下都很清楚。现在陛下如果决心废长立少,我愿意先死在陛下面前,以颈血污地。”
汉高祖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孙叔通严正地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基一摇,天下震动。怎么能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呢?”于是汉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由此避免了兄弟反目的惨剧重演。
所以说:“立长子为太子,是为了不使庶出的动心。心动就会有行动,同时立二人,就会发生争执。同时指定两个儿子都是继承人的,家政必然要出乱子,不出乱子那是因为双亲健在。双亲主事不乱,双亲一死必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君王无论处理家事还是国事都应善虑多思,权衡利弊再做决断。一时之断,可能造成后世无穷的祸患。
六、推知成败兴衰
一个君王去世,一般都会有谥号。一个新的君王诞生,一般也会改用新的历法,改变服装的颜色,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深意的,都是兴衰成败的预示。
古代确定的谥号,是指为警戒后人,按照死者生前言行事迹,给予的有评价的名号。爵王、亲属,都不能有所隐讳。但是随着君王的不断更替,时政的不断变换,许多臣僚们不管名实如何,只求使死者尊贵伟大就行,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实事求是地使用谥号了。
从前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五帝之德”。孔子说:“天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按时令交替变化,才滋育生成万物。”五行由五位正神来管。古代帝王们只要改朝换代就要改变国号,以效法五行。五行主神轮流主事,有始有终,相生相克,有很深的象征意义。所以生而为王的,死后要配五行。因而有了太昊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帝王改立年号,因崇尚不同的五行,五行又派生出不同的德性,所以帝王崇尚的五行,就是他所推崇的德性。
夏、商、周三代之所以服饰不同,就是因为三个君王崇尚不同的五行,夏代的后稷以金德称王,崇尚黑色;殷商以水德称王,崇尚白色。周代以木德称王,崇尚赤色。三代服饰颜色因此而产生了差别。
到了汉初,公孙臣、贾谊认为汉应以土德称王。因为五行的转移,应依据相生相克的法则。秦朝是水德,所以他说汉朝是用土克了它。刘向父子认为帝王是从木德代表的震方即东方产生的,所以庖牺氏受的是木德,其后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的顺序,数到汉代,应当是属火德,所以汉高祖起事之初,神母夜哭,符合了白帝死赤帝生的瑞兆,刘邦才得到天命所授的大权。上古时的共工,以水德夹在水生木、水克火之间,与秦朝是同样的命运,因为处的位置不对,所以都命不长。
按照上面的方法推论,百代的兴亡衰败都可以推知。所以有些君王的兴衰可以说是天意决定的,天命难违。因此,君王在兴师起事之时要重天命,不要逆天而行,天降大任,天助之则事易成,背天行事天罚之则事必败也。
七、君王短长之比较
为何品行相近之君王,却有不同的功业,有的能万世流芳,有的却一世骂名。其实,如果认真细察,君者虽然有相似的外在表现,但因其内在品质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会得到不同的赞扬或批评。
例1: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同为刘氏家族两个有名的皇帝,同样都是崛起于平民百姓和乡野之中,都凭借自己的英雄胆略开创了宏伟的帝王大业,平定了分崩离析的大乱局势。但二人功绩、盛名、仁德的优劣在人们心中却是不同的。
曹植曾这样评价:昔日汉室初兴,刘邦因暴秦而起事,诛灭强大的项羽,一统天下,光宗耀祖,功勋可比汤武,大业流传子孙。他是帝王中的帝王,人君中的人君啊!但是他虽然有如此显著的功勋,也难掩其名声、品行上的劣迹,他的人品、德行都不那么合乎道德,因此死了以后,让凶恶的吕后肆无忌惮地干尽残酷暴虐的坏事:爱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挖目薰耳,强灌哑药,扔在厕所中;赵王如意被幽囚毒杀。吕氏家族独揽朝纲,国家政权几乎被吕氏篡夺。凡此种种,不都是刘邦缺乏良好品行造成的吗?
                  第一编 君道之善醒身、善御臣(6)
刘邦虽然在德行上有所不周,但在用人策略上他是少有人能比的,他的手下的枭将谋臣都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因为他能选任和重用他们,并善于听其言,观其行,所以这些人能为他效犬马之劳,帮助他统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宝座。
光武帝刘秀继承了祖上的仁善德性,一贯坚持忠贞温和的纯正精华,秉承了外修风度内修精神的要则,儒家的美德和才华兼备。聪睿豁达、博学广识、仁厚智慧、开明大度、慎重周密、乐善好施。他生值国家灾难重重、混乱无理、皇家气数已尽、世道艰难之际,他如春雷一般,来势威猛,率众起事,组织乡野村夫抗击强暴,发动义兵扫荡残军败将。他的声名让当权者闻风丧胆,让统治者胆战心惊。他的大军还没有从南京出发,王莽就已经被洛阳的乱兵杀死。
刘秀从来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每次都是稳操胜券以后,才发动群众,谋略确定以后再采取行动,所以每次打仗他都是胜利者,对于他而言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因为仰慕其人品,所以每次战争无论多么艰苦都没有士兵临阵脱逃。他用仁慈宽容之心来团结群众,以伟大的德行使远方的人才慕名而来。因此,窦融闻听他的名声就形影不离地追随他,马援第一次见面就被他的英明所折服。刘秀就像尧舜一样具有使九代人亲密和睦的声誉;像羲皇一样,具有高尚纯朴的品质。他礼贤下士,谦虚地听取臣子的意见;如周公一样不辞劳苦、勤勤恳恳,留心民间事务像仪表一样勤快。所以,论功劳,他的业绩绝非一般;论地位,他的位置绝对高高在上;论道德,他绝对是完美无缺;论品行,找不到任何不光彩的地方。虽然刘秀所拥有的势力并不大,辅佐他的文武群臣也不是最好的,但他却做到了成功地一统天下,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让金石碑铭刻记他的光辉业绩,诗书文献记载他的成就。
虞世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刘邦的功臣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刘秀的辅佐是二十八将:邓禹、吴汉等,二十八将怎能比得上三杰?但刘邦的功臣在其强盛之际几乎都被诛灭了,刘秀对他的功臣却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君臣关系很融洽。在这一点上,刘秀很值得称颂。”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光武帝都比汉高祖更值得称道。
刘邦豁达大度,选材得当;刘秀谨慎小心,睿智仁义,各擅其美。为君者应从中汲取有利于己身提高的经验和教训,为己所用,力求让自己的治理完美无缺。
例2:景王司马师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马昭都是有名的贤臣名士,他们都曾功绩卓著。
对于二人的高明之处,虞世南这样评论道;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