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书》中也这样写道:“行事不师法古人,而想使国家世代相传,没有听说过。”古语亦云:“改弦更张,不死则亡。”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10)
孟子还主张遵循天道,即要尊重人之常情。他说:“遵循天道就会成就大事,改变就会脆弱消亡。所谓遵循天道,就是遵循人之常情。”
由此可见,对于完全不遵古道的改革,很可能造成以是为非和害国殃民的结果。
而赵武灵王对于改弦更张则非常推崇,他主张摒弃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东西,而使用更能给子民带来便利的东西。赵武灵王想改穿胡人服饰,他叔父公子成很不高兴。赵王说:“衣服穿戴,是活方便;礼仪法规,是为了办事方便。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制定礼仪法规,所以才会给人民带来利益,使国家富裕强大。剪发文身,衣襟向左开,这是赵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上涂花纹,用河豚的皮缝制帽子,这是吴国一带人民的风俗。礼仪服饰虽然不同,但为方便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地方不一样,使用的东西自然也两样,事情在变化,礼尚自然也要变化。所以,圣人只追求能使国家便利的方法,而绝不会墨守教条;只谋求使其礼仪法规更方便,绝不会食古不化。儒者宗师是同一个人,但也有很多流派。中原地区的国家尚且可以礼仪制度相同,而文化习俗不同,更何况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人呢?所以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强求;远近服饰的差异,圣贤也不能统一。穷乡僻壤的民情风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的学说大多雄辩谲异。现在叔父所谈的是一般的习俗。我所说的,是想形成一种新的习俗。叔父讨厌改变服装的样式,但却忘了方便这一事实。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赵武灵王说服了公子成,他也穿起了胡服。
君王有改革意识固然重要,但在更新时既要考虑到旧有制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又不能拘泥于古道的限制而墨守成规,一切改革都应该是让子民能安居乐业,让国家兴旺发达。
(十一)文采与朴实
文采横溢的语言悦耳动听,朴实无华的言辞可动人心扉;修辞优美的辞赋引人入胜,简约质朴的辞藻内涵深刻。朴实和文采正各有其长,难分出轻重。
《左传》中记述了一段孔子赞叹子产的话:“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文采才能充分表述他的想法。话都说不好,谁能够知晓他的思想呢?说话而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很远。晋国能作为霸主,使郑国能主动到晋国去议事,要不是子产能言善辩,文采斐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话一定要讲究文采!”《论语》也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主持政事,不能胜任;派他出使各国。又不能对答如流。那么,读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能说会道逞口舌之功也同样会影响政事的成功。一次汉文帝到虎圈看虎,很赏识管理虎圈的人的口才,要提拔他为负责上林苑的长官。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这人如何?”文帝说:“是位长者。”他又问:“东阳侯张相如如何?”文帝又说:“也是位长者。”张释之又说:“这两位长者都不善言辞,都不如这位能说会道呢?秦朝所任的刀笔吏,争相看谁办事更快捷、对人更苛刻,然而他们的弊病,就是只有空头文章而没有同情人的心肠。因此做国君的就很难听到自己的过失。这种坏风气一直延续到了秦二世,天下因此而崩溃了。如今陛下因这个管虎圈的小官吏口齿伶俐就提拔他,恐怕天下会从此追随这种风气,争逞口舌之能,而不切实际。况且下边受上边的影响,传播极快,陛下的这种举动,实在欠妥!”文帝问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太史公认为:“《春秋》的笔法,是从历史中寻找教训,而《周易》是要从细微的变化中推测未来,《诗。大雅》所说的是王公大人,但其旨意却在于用德性来教化百姓,《诗。小雅》是讥刺小我,而目的在于影响上层统治者。它们所说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它们合乎仁德的宗旨却是一致的。司马相如虽然文采浮华、铺排夸张,然而他的目标还是想归结到节约俭朴上来,这与《诗经》的讽谏用意没什么不同。”
扬雄则表明:“赋的作用就是讽谏。赋一定要按类铺排,用最华丽的辞藻,采用宏大富丽的形式,把这种形式推到极至。虽然它的目的在于规劝讽谏,然而看完之后,可是人们却把它的主题都忘了。比如,从前汉武帝好神仙之事,司马相如就献上《大人赋》来讽谏皇帝。汉武帝读罢,反而飘飘然仰慕神仙的欲望更强烈了。因次,赋起不到规劝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赋很像是滑稽剧,不合乎法度,贤人君子的言论,才是诗赋的正统。”
不管是华丽的言论还是朴素的诗词,其目的都是给人以教益,助君兴霸业,君王在听闻和欣赏时能从中领悟的真理的就可以判定它的好与坏。
(十二)圣人与报应
作为君王,是要依靠天下英才齐心协力而成就霸业还是靠一己之力来治理天下呢?
《淮南子》认为:君王要得天下必须依靠天下英豪的力量,并用鲽和娄来比喻说明:“东海有鱼叫鲽,总是并排而游;北方有兽叫娄,总是轮流地一个捕食,一个在旁守候;南方有鸟叫鹣,永远比翼双飞。连这些鸟兽鱼类,都知道互相扶助,万乘之主更该懂得借助天下英雄豪杰的力量,与他们齐心协力争取天下。”
狐卷子则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取得天下的唯一手段,他说:“父亲没有比尧更贤明的,但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流放;兄长没有谁比舜贤明,却很傲慢;弟弟没有比周公更贤明的,然而他的哥哥管叔却被杀戳;臣子再没有比成汤和武王更贤明的了,但夏桀和纣王却遭到他们的讨伐。所以当君王的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须从自己开始,不能依靠他人。”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11)
有些人有地位,有权势,完全是靠自己争取的,所以孔子说:“别担心自己没地位。就怕自己立不起来。”但也有些有才能的人因为没有机遇而被埋没,正如孔子对他学生子路所言:仁义的人不一定会有人相信,所以伯夷和叔齐会饿死在首阳山;智者不一定都会被任用?所以王子比干才会被纣王剖心验证;忠实的人不一定都会得到回报,所以夏桀的忠臣关龙逢才会被斩首;忠告不一定会有人听,所以,伍子胥才会被吴王杀害。因此,能不能施展抱负,是机遇问题;贤明不贤明,是人的才能问题。学识渊博又有深谋远虑的君子,因没有机遇而被埋没的太多了!”
由此可知,勇气和机遇都能成就一个人。
对于那些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人,有人慨叹他们辛苦,而有人则认为天下成了他们的桎梏。作为君者既能谋福于民,又能舒缓压力才算明智。
有人感慨:神农面容憔悴,唐尧瘦弱不堪,虞舜皮肤黝黑,禹手足磨出老茧,背鼎的伊尹辅佐成汤得了天下,屠牛的吕望辅佐武王打下了江山,墨翟四处奔走,家里的烟囱都不冒烟,而孔子连席子都坐不暖。他们这些人,如此辛苦,都不是贪图俸禄权位,而是想使天下人都幸福,为天下消灭祸害。
但李斯上书给秦二世却引用了申不害这样的一句话:“拥有天下而不肆意横行,这叫做以天下为桎梏。”而对这些人的行为,他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唐尧和大禹就是使天下成自己的桎梏了。别人为你牺牲那么你就会显得尊贵而别人显得低贱;相反就是你贱而人贵,自古皆然。
对待隐士高人,着重推举可以向天下人证明君王的贤德;但并非隐士都是圣贤,君用则贤,君弃则一文不值。因此产生了对隐士的不同认识。
《论语》认为:“推举隐士高人,天下之人就心悦诚服了。”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侯曾受教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也很尊敬孔子的另——个学生段干木,当他坐车路过段干木的住所时,没有一次不下车扶着车把走的。秦国想讨伐魏国时,有人说:“魏国君王很贤明,大家都称赞他的仁义,上下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国的主意。”秦王于是打消了这个主意,魏文侯因此而在诸侯中名气大增。
韩非子则说:“马如果长得像鹿,就会价值千金。如今有千金之马,而无值一金之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马能被人使用,而鹿却不能。如果隐居的高人不能被君王使用,他们就像鹿一样了。所以姜太公一到齐国就杀了隐士华士;孔子当司冠时也杀了少正卯。”
赵武灵王让李疵去中山国看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