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首相,合该伊丽莎白幸运,此时在职者正是一代名相丘吉尔。看官要问,这温斯顿·丘吉尔不是战后大选失利,被迫下野了么?又何以重新当政?原来这里有个缘故。大战末期,英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憧憬战后能过上安定舒适的生活,而此时丘吉尔政府正全力以赴指挥与法西斯的最后决战,忽略了揣摩选民心理、制订符合民心的战后施政计划和竞选。工党却抓住时机,投其所好,大肆宣扬“民主社会主义”纲领,许诺实行社会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而深得民心。大选结果,工党以压倒优势获胜。丘吉尔正沉浸于战胜的喜悦中,万想不到挨此闷棍,这国民竟如此忘恩负义、卸磨杀驴!伤心之余,他却也并不沮丧,反而更加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积极鼓吹美、英两国加强“特殊关系”,共同反对苏联势力,倡导欧洲联合,提出“三环外交”方针,影响与声望日隆。而与此同时,工党政府却陷入困境。按照他们的“民主社会主义”纲领实行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两项改革措施虽然推行,但“国有化”损害了上层资产者利益,“福利国家”也未能使下层群众的生活改善多少,因而社会各阶层普遍对工党大失所望。1951年又一次大选时,工党败北,保守党重新上台,丘吉尔再度出马组阁。此时丘相已是77 岁高龄,曾患中风,留下行动迟缓的后遗症,然而却是锐气不减,雄风依旧。丘吉尔与乔治六世早在战时便结下深厚友谊,相知不疑,合作默契。乔治六世之死使他老泪横流,对新继位的伊丽莎白心有疑虑,私下里不止一次对秘书说:“我对先王非常熟悉,可我不了解她,而且她还只是个孩子!”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疑虑是多余的。年轻的女王以她谨慎得体的为人处事和冷静睿智的头脑赢得了丘吉尔的信任和喜爱。每周一次,当他觐见完女王回到唐宁街10 号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个多么迷人、多么聪慧的少妇!”“我们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比现在这位女王更好的国王了。”规定的半小时觐见时间也越延越长,以致首相常常耽误了晚饭。他们在一起什么都谈,从国内外大事直到女王喜欢的赛马。丘吉尔像慈祥的老祖父一样,以自己多年从政积累的经验、学识和智慧帮助女王,使她了解英国的法律、传统和各项政策,以及君主的职责。这种亲密的关系一直持续到1955 年初丘吉尔因年事过高、身体不佳而辞职为止。其后的数任首相,无论属于哪个党,都同女王保持着这种友好的合作关系。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女王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老练。
然而,不管女王与首相们如何努力尽职,昔时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还是无可挽回地夕阳西下了。战后的世界潮流,使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受战争重创而衰落,经济萎缩、实力下降,对海外领地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松弛无力,于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借机揭竿而起,掀起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这就导致了英帝国的分崩离析。
在英国的殖民地中,最先独立出去的当属北美十三州。早在18 世纪末,北美13 个殖民地的人民经过数年艰苦战争,打败英国殖民军,建立了独立的、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接着便是爱尔兰。前面已有交待,此乃英国第一块殖民地,受压迫、剥削之深重,殆非别处可比。爱尔兰人民几个世纪来一直坚持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终于在1921 年12 月,迫使英国与之签订《英爱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 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 个郡则仍归英国所有。英国的正式国名因此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 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成为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1948 年,又宣布脱离英联邦。英国则不得不在1949 年被迫承认爱尔兰的完全独立。
英联邦中3 个最大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移民在驱逐当地土著居民、抢占他们的家园之后建立起来的。本世纪上半叶,这3 个国家先后成为“自治领”,它们都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名义上仍尊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由女王在当地任命总督代女王行使元首职责。但实际上,总督并无实权,与他们所代表的女王一样,都是象征性人物。真正管理国家的乃是议会和总理。这3 个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是完全独立的,与英国地位平等,并无丝毫隶属关系。
南非位于非洲最南端,是英国人从荷兰移民后裔手中抢占的殖民地。本世纪初,英国将其在南非的4 块殖民地(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奥兰治)合并组成一个自治领。1961 年5 月31 日,南非宣布退出英联邦,自选总统与政府,从而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国名亦改为“南非共和国”。
以上国家由殖民地走向独立的道路均较顺利。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白人国家,不是绝大多数居民皆有英国血统,便是独立后仍由英国殖民者执掌统治权。是故换汤不换药,于英国利益并无太大损害。而其他那些亚非殖民地若要独立,就没这么顺利了,非得经过艰苦斗争不可。
二战以后,英国在海外最大、也最重要的一块殖民地就是印度。所谓“最大”,是说当时印度的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俱在其内。所谓“最重要”,是说这块殖民地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具有极高价值,英人向以“王冠上的钻石”呼之,可见英国对其多么看重。早在1600 年,英国殖民者便成立“东印度公司”,通过不平等贸易掠夺印度财富,并逐渐在印度沿海建立起一些殖民据点。以后英国一步步扩大殖民侵略,终于在1849 年侵占印度全境。印度人民不甘心忍受被奴役的命运,一直坚持各种形式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二战以后,他们又一次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热潮,要求英国殖民势力撤出印度。1946年2 月18 日,印度孟买港海军训练营的印度籍水兵首先发动了反英起义,很快起义者就达到2 万余人。2 月21 日,印度海军全部加入起义,孟买20 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一同声援起义水兵。军队是英国殖民统治的主要支柱,军队的反抗使英国惊恐万分。英国政府认识到,在军队已经哗变的情况下,再维持过去那样的统治形式已不可能。于是他们改变态度,准备让印度独立,但是仍然力图保持在印度的势力。1946 年3 月,以印度事务大臣劳伦斯为首的特使团到达印度,与印度人进行谈判。印度人的民族成分很复杂。2000 年来,各色人种、各种民族相继来到次大陆定居,他们的肤色、外貌特征、语言、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英国就利用这一点,竭力在各民族、各教派和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挑拨离间,以图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借机保住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印度人主要信仰两种宗教,即多数人信仰的印度教和少数人信仰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徒主张独立后全印统一,由人口占多数的他们一方执掌政权。伊斯兰教徒则不愿受印度教徒统治,要求独立后建立起一个单独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意为“清真国”)。英国特使团在谈判过程中,玩弄花样,挑拨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关系,致使在加尔各答等地发生了两大教派间的残杀,伤亡甚众,血流成河。英国则趁机于1947 年6 月,由新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一份“印度独立方案”,亦称“蒙巴顿方案”。该方案把英属印度殖民地按居民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其中巴基斯坦又分成东、西两部分,共有人口7000 万;印度人口2.25亿。另外还有一些土邦,共计人口8000 万,由王公贵族统治,可自己决定加入印、巴任何一国,如哪一国都不加入,就仍保持与英国的关系,不享有自治权。印度人接受了这一方案。1947 年8 月15 日,该方案生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各自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1950 年1 月,印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56 年3 月,巴基斯坦也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
印巴分治,给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带来一系列恶果。原来统一的经济关系、交通和灌溉网络四分五裂,使两国经济都陷入艰难。教派冲突和仇杀造成严重的难民问题和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特别是巴基斯坦,东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