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尔的军队在比尔哈希姆再次大败英军,形势对英军不利起来。这时,奥金
莱克再次飞往第八集团军司令部。他正确地估计到,隆美尔的部队现在已是
强弩之未,英军在实力上仍具有将其消灭的可能,因而命令第四印度师和英
国第七装甲师从两翼包抄,切断隆美尔的补给线和退路。隆美尔闻讯立即放
弃对托卜鲁克的包围,一路向加扎拉退去。12 月中旬,在英军的追击下,隆
美尔放弃加扎拉防线,再次退到黎彼里塔尼亚的边境城市卜雷加港附近。由
于隆美尔向西撤退,留在埃及边界地区的德军部队纷纷投降。至此“十字军”
战役终于达到预期的目标。“十字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
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连丘吉尔也赞叹道:“奥金莱克挽救了这次战役,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作为一个野战指挥官所具有的杰出素质”。
“十字军”战役胜利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再次催促奥金莱克向德军发起
进攻。但奥金莱克坚持认为,英军需要充分的时间以完成自身的改组,并使
装备和训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如果过早发动不成熟的攻势,不但英军会蒙
受巨大的损失,而且埃及也会有失守的危险。然而,乐观但缺乏耐性的丘吉
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不愿听从劝告。1942 年1 月,隆美尔得到本国的增援
后,即准备向英军发动进攻。2 月初,英军在加扎拉一线构筑防御工事准备
固守。1942 年5 月,英国战时内阁正式命令奥金莱克必须在6 月1 日以前发
动攻击,否则他将被解职。隆美尔在5 月26 日抢先对英军发动了进攻,奥金
莱克才免遭抗命之嫌。
直接指挥加扎拉防御战的是里奇。1942 年3 月,有人私下警告奥金莱克,
里奇就其才能和经验来说绝非隆美尔的对手,而且也难以获得手下两位军长
的信赖。但奥金莱克左右权衡,未能下定决心将他撤换。
1942 年5 月26 日夜里,隆美尔带领3 个德国师和2 个意大利机动军迅
速绕过英军的翼侧,4 个非摩托化意大利师则在加扎拉防线佯攻,由此揭开
加扎拉战役和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的序幕。尽管隆美尔取得一定的战绩,但他
并卡能切断加扎拉防线英国守军的后路。其非洲军反而损失了1/3 以上的坦
克。3 天后,隆美尔命令德军突击部队背靠英军和雷场设置防御阵地。此举
似乎非常危险,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在此后的几天里,轴心国部队趁
机冲出防御地阵地进行反击,分别击溃几路英军。6 月14 日,里奇下令英军
放弃加扎拉防线而撤回到埃及一侧,防守托卜鲁克的英军成为德军的俘虏。
6 月25 日,奥金莱克终于决定接替里奇直接指挥第八集团军,经与参谋
长埃里克·多尔曼—史密斯协商后,他命令英军退到离边境较远的阿拉曼地
区,以便有充足的时间使士气低落的英军恢复过来,以机动性防御战击退并
消灭隆美尔部。
6 月30 日,隆美尔的德军与意军逼近阿拉曼防线。7 月1 日,德军开始
进攻。利德尔一哈特曾评论道:“7 月1 日星期三这一天,是非洲争斗中最
危险的时刻。比之8 月底击渍隆美尔的重新进攻或者以隆美尔败退而告终的
10 月之战,这才算得上一个转折点。10 月之战。因为结局比较明显地出人意
外,目前已独享‘阿拉曼战役’这一名称。实际上,有一系列的‘阿拉曼战
役’,而‘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则是最关键的一战。”
英军装甲部队顶住了德军的进攻,英国空军轰炸并击溃了德军供应纵
队。7 月2 日力3 日,隆美尔又发动了两次攻势,但都受到英军的阻击,德
军只乘下26 辆坦克,士兵极其疲劳,被迫进行休整。奥金莱克从隆美尔手中
夺回了战场主动权,命令第三十军抵挡德军的正面进攻,同时命令第十三军
北上出击,打击敌军尾部,“进攻井就地消灭敌军”。可惜,两个军长对他
的意图领悟不深,执行不力,进攻效果大受影响。
7 月8 日,隆美尔的德军在意军的援助下,试图向英军的南部防区发动
新的攻击。然而此举正合乎奥金莱克的心意。澳大利亚军趁德军南移之时在
沿海地区发动进攻,打垮了驻守在那里的意大利师。隆美尔急忙回授意军,
向甫进攻的计划只好搁浅。奥金莱克又乘机向鲁瓦伊萨特岭上的隆美尔防线
中心再次发起冲击。英军的左突右攻使意军纷纷瓦解和投降,德军进一步受
到削弱。8 月初,由于隆美尔的装甲军得到后方的大量补充增援,英军停止
其攻势。阿拉曼战线又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就在这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从
伦敦飞抵开罗。
丘吉尔与奥金莱克的关系不太融洽。作为首相和政治家,丘吉尔总希望
中东的英军不断传来捷报,鼓舞英国民众的士气和增加英国在反法西斯同盟
中的地位。然而作为军人和战场指挥官,奥金莱克却不能回避战场上的客观
实际,不能拿士兵和生命作无谓的牺牲。奥金莱克曾两次迫使丘吉尔就作战
时间作出让步,而丘吉尔对此颇为不满。1942 年6 月底,已经出现英国公众
对丘吉尔政府信心下降的信号。由于远东和中东的军事失败,丘吉尔感到自
己的地位不稳,迫切需要北作的决定性胜利。1942 年8 月4 日到达开罗后,
丘吉尔催逼奥金莱克尽早重新进攻。奥金莱克坚决抵制,并坚持无论如何也
要到9 月才能发动进攻。丘吉尔一怒之下,撤销奥金莱克的中东英军总司令
兼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两项职务分别由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接任。
奥金莱克担任中东英军总司令仅有一年时间,却为英国立下了汗马功
劳。由于他的努力,英军才得以顶住隆美尔的进攻势头,度过第二次世界大
战史上最艰苦的时刻。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巴尼特认为,除了斯利姆将军外,
奥金莱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最杰出的将领。隆美尔也说过,臭金莱
克是他在北非战场上所遇到的唯一有大将之才的人,其才能远在蒙哥马利之
上。隆美尔在叙述第一次阿拉曼战役时认为“在英国居然没有任何人认识到
奥金莱克赢得的这场规模虽小却极为出色的战役的价值,这真是太遗憾了。”
就在奥金莱克卸任一个月后,北非的英军按照奥金莱克制定的作战计
划,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奥金莱克离开中东战区后在英国住了一年,于
1943 年复任印度英军总司令,使印度成为东南亚盟军的稳固基础和训练地
区。1946 年,奥金莱克被授予元帅军衔。
1981 年,奥金莱克在英国逝世。
T “轰炸机”哈里斯
一名号手——飞行高手——出类拔萃——“屠夫”与“轰炸机”
一轰炸机致胜论——绅士风度
阿瑟·特拉弗斯·哈里斯(Arthur Traves Ha’ris,1892~1985),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担任英国皇家空军副参谋长和轰炸航空兵司令,成为
皇家空军元帅,是“轰炸机致胜论”的倡导者。人称“责炸机”哈里斯。
1892 年4 月13 日,哈里斯出生于英国切尔特南,其父是驻印文官。哈
里斯曾就读于西廷波恩的预备学校和奥哈里斯学校。毕业之后,他的父亲希
望他成为军人,但遭到他的拒绝。1908 年,哈里斯来到南非的罗德西亚,在
那里采金矿、做农活,并驾驶过那里的第一辆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哈里斯作为一名号手参加了第一罗得西业团,
该团曾参加过在德属西非的战斗。1915 年7 月,该团才解散,哈里斯回到英
国寻找其它参战的机会。1915 年11 月,经过在陆军部工作的亲戚的帮助,
哈里斯参加皇家航空队,被任命力少尉,在布鲁克斯接受飞行训练。这位未
来的轰炸航空兵司令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航空生涯。1916 年3 月,哈里斯被派
往西线,在驻亚眠北面的第十一飞行中队服役。该中队活动在索姆河前线,
装备有“威克斯FB5”飞机即绰号“炮车”的老式双座飞机。9 月,哈里斯转
入第七十飞行中队服役。1917 年6 月,哈里斯转入第四十五飞行中队,升任
飞行小队长。他所在的中队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并保护炮兵观察机。1917 年
11 月,他回到英国,指挥负责保卫伦敦的第四十四飞行中队。战争结束前夕,
哈里斯荣获空军十字勋章。
战争结束后,哈里斯成为新组建的皇家空军的少校军官。4 年大战的切
身经历给哈里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