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军工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可思议的事。”

1954年春天,几十名苏联专家逐批来到学院,一时间,文庙街上的小轿车排成长龙。如何向苏联学习,如何与苏联顾问合作好,是摆在院党委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首先,陈赓与奥列霍夫之间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为全院做出了表率。

1954年春,奥列霍夫感冒了,卧床不起,陈赓和李懋之到红军街33号探视。刚进门,陈赓就急切地问:“好些了吗?我可以打电话,请北京立即派飞机送专家来为您诊治。”

奥列霍夫从床上坐起来说:“谢谢!我怕传染给你们,你们怎么来了?我好多了,千万不要打扰北京。”

李懋之代表学院向奥列霍夫送了一筒茶叶,陈赓又叮嘱

厨师要调理好首席顾问夫妇的伙食。不久,陈赓还是把奥列霍夫送到北京东交民巷特诊

医院住院治疗,夫人奥列霍娃随行,住西直门总政招待所。陈赓指示锻钢陪同奥列霍娃游览故宫和颐和园等名胜,当时刘有光在北京,陈赓又委托他请在京开会的叶果洛夫和奥列霍娃去全聚德吃烤鸭。那年暑假,奥列霍夫回国休假,陈赓赠送一套竹漆茶具,奥列霍夫回来时,回赠陈赓一只方盒闹钟,刻上“赠陈赓将军”的字样。

真诚友好,以礼相待,是陈赓与苏联顾问共事时的一贯态度,不仅影响到全院,而且影响到全市,一年前的一段故事让省市领导至今不忘。

1953年秋,哈工大的一位苏联教员不幸病逝于教学岗位上,陈赓在徐立行、张衍的陪同下,亲自到哈工大吊唁。起灵时,陈赓不顾劳累,和大家一起到火车站送灵。站在月台上,陈赓才发现,省市领导没有来人,陈赓勃然变色,他吩咐张衍道:“快给他们打电话!苏联专家为我们死在岗位上,省市政府官员不来送行,说不过去嘛!”

在黑龙江这“嘎瘩儿”,哪位首长的乌纱帽比陈赓的大?这个玩笑可开大了。一会儿工夫,李延禄、吕其恩、王鹤峰等省市领导匆匆赶到,他们磕磕碰碰地跨过铁道线,气喘吁吁地跑到陈赓面前,陈赓愠色犹存,一声没吭,此事在省市领导中引起不小的震动。

陈赓牢记着毛泽东的话,准确把握学习苏联的政策尺度。他在一次党委会上说:“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是需要的,特别是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但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不能把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丢了。什么叫先进经验?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而且效益最高的才是先进经验。外国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先进的,中国的东西也并不都是不好的、落后的,我们学习外国绝对不能盲目地学。”他停顿一下,明确地说出学习苏联的原则:“学习苏联,有的全学,有的半学,有的不学。具体说,科学技术要全学,行政制度要半学,政治工作不学。”陈赓还常对干部们说:“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在技术方面,我们是‘拿来主义’,先把他们的经验拿过来,认真学到手,慢慢变成自己的。”“遇到分歧不要当面顶撞,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做解释工作。”

徐立行则用三个字来概括学习苏联,叫“牛吃草”,先吃,再细细咀嚼。

对于远道而来的苏联专家,哈军工首先做到“宾至如归”。

专门负责专家生活的招待科千方百计,让专家在学院里生活得愉快而舒适。

每天专家食堂要准备7菜3汤,外加14个凉菜和酸牛奶。任何食品必须保证新鲜、高质量。比如买野鸡,只能是猎枪打的,不能要毒杀的;每周晚上要给专家放映3场苏联原版电影,大和旅馆的俱乐部里有苏联各种报纸、杂志和画报,还有台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后来又专门设了网球场和篮球场;每周六晚有一场舞会,逢节日要举办宴会和庆祝会,并加办舞会。冬天组织专家野外打猎、滑冰、滑雪;夏天去郊外野游,专备了游览船。

在住房上,保证每位专家有一套住房,专有清洁工每日搞卫生,地板每周打蜡三次,冬季有专门的锅炉工人服务,确保暖气充足。在用车上,将军以上每人一辆小轿车,校官以下三个人一辆车;在医疗保健上,在哈尔滨铁路医院专设专家门诊,遇有重病号,医生上门诊治。学院派出一个警卫班担任苏联专家的保卫工作。

对哈军工的生活,苏联专家颇感满意,专家夫人们每天哼着俄罗斯民歌,大有乐不思蜀的意思。

1954年底,刘居英特别表扬了招待科的工作,他在招待科的总结报告上批示:“……招待科的确做出了不少成绩,报社要派记者采访,把模范人物报道出来,并把经验摘要登出来,组织部要考虑总结模范工作干部,给予记功或表扬。”

哈军工大院洋溢着浓浓的中苏友好气氛,每逢苏联“十月革命节”等重大节日,学院都要举行庆祝活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全院人员和全国人民一样,在葬礼那天,随着汽笛长鸣,原地伫立5分钟表示悼念。1954年3月5日晚7时,全院干部隆重集会,纪念斯大林逝世一周年,陈赓在大会上作报告,政治部在“八一”楼举办了大型纪念图片展览,放映有关斯大林的影片。
 

  

  

24 以我为主 学苏联真诚友好(2)
 
在工作上,陈赓和各级领导干部十分尊重苏联顾问的意见,使顾问们有职有权,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在重大问题上,双方除了当面讨论,形成共识外,奥列霍夫喜欢用书面形式提交自己的意见。

奥首席每次检查工作都拿出弯腰查床底的精神来,所以他的批评就格外尖锐。他在1954年1月的报告中说:

“院长陈赓同志:

……在最近的工作检查中发现如下缺点:

一、各系的配置:

房舍湿气太大,天花板与墙面水汽大面积逸出,影响学员身体健康,厕所臭味很大。

二、内务制度:

房子不清洁,打扫得马马虎虎。走廊中饮水桶是放在没有油漆的架子上,但架子完全湿透,可能毁坏。放肥皂、牙膏和牙刷的抽屉架子也没有油漆,产生污垢,湿毛巾挂在宿舍中,增加房间湿气。

值班员不负责,不带手枪,说:“什么时候都没见过手枪。”

军服又脏又油,甚至发亮。理发次数少,不勤刮胡子,不像军人……”

1月25日,陈赓在办公室里阅罢这份报告,下意识地摸摸下巴的胡子茬,自嘲道:“我陈胡子今后可要勤刮胡子喽。”他深吸一口气,在报告上批示道:“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同志全面地、细致地检查了我院五个系的工作,并提出很多具体意见。这些意见的精神都是很正确的,因此,必须引起各单位负责同志的重视,并依此改进我们的工作。”

5月20日,奥列霍夫对学院4月份关于违纪的报告发表书面意见:

“……惩戒办法与所犯错误的性质不符合,例如,正排干部冯亚伯走火事件,未给予纪律处分,而只是给予批评,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条令中是没有的。副排干部孙易贵,超假25天,只给‘劝告’,这是逃跑行为,可耻,不是错误,而是罪行……”

你看,这位老布尔什维克对哈军工的要求是何等认真和严格。

哈军工开学伊始,就十分重视正规军人生活的养成教育,要把一个普通的中学毕业生训练成有一定军事素养的革命军人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就是那些打过仗的老干部,不抓正规化教育,时间一长也会变得疲疲沓沓。

早在去年4月6日,队列部就把全院在职干部编成3个大队12个中队,和新生大队一起,学习纪律、队列、内务三个共同条令,进行军事训练。陈赓在行政队列工作会议上对干部提出“十六字方针”,即“以身作则、教养兼施、就地纠正、追上一级”。他还指示:“不放松任何一件违纪事件。”要求各单位随时登记违背条令的人和事,一旬一报,定期评比和公布。

学员入伍之后,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从早起床到晚熄灯都要按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办事,清晨军号一响,大家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起床,迅速奔下楼梯,集合出操,晚上军号响过,齐刷刷地熄灯睡觉,不准嬉笑说话。集体活动一律统一着装,整队往返。星期日早晨,以班为单位列队检查军容风纪。外出必须请假,归营必须销假。路上行走,自觉做到两人成伍、三人成行,不准勾肩搭背,嘻嘻哈哈。军人相遇,互相主动敬礼,不许漠然而过。在电影院看电影,只要时限已近,未散场也要赶回去销假,有的学员怕等电车耽误了销假时间,就跑步回院。臂带黄色袖标、佩带武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