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军工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心情,他深深被陈赓感动了,干咳了两声,沉吟道:“陈赓同志,您的意见我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这个犯人的罪行比较严重,要改判的话,我要和一些民主党派人士通个气,和高院其他领导也通个气,以免产生不良的影响,你看好吗?”陈赓连连道谢。放下电话后,他又给大家讲一段董老当年在苏区的故事。

第二天,陈赓让王秉衡打电话找安子文部长,电话接通后,陈赓说:“我们办军工学院急需外文翻译人才,民航局一个叫沈毅的,‘三反’中被判了死刑,但这个人懂法语,留他一条命,叫他立功赎罪,你看行不行?”安子文说:“只要董老同意改判,一波同志没意见,我当然也没意见呀!”陈赓笑道:“你是人事部长嘛,下官岂敢不汇报!”

过了几天,最高人民法院来电话说,已将沈毅改判死缓,监外执行,明日要把他送给军工筹委会。

那天上午,筹委会派杨川和刘振邦两个人先去最高人民法院接人,法院派了一辆车,又由两名法警押着,把沈毅送到恭俭胡同。

沈毅其人五短身材,胖胖的,穿一身黄呢子旧军装,蓬乱的花白头发,面如死灰,他戴着手铐,在两个法警的帮助下,踉跄移步。筹委会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陈赓也闻讯走出办公室。

法院的干部在陈赓面前站定,敬礼报告。

陈赓扫一眼沈毅,说:“把他的铐子卸下去吧!”

法院的同志马上去掉沈毅的手铐,杨川代表筹委会办了手续,以表明正式接管了罪犯。

沈毅全身瑟瑟发抖,嘴角嗫嚅半天,吐出个几乎听不见的“谢”字,他老泪纵横,竟想给陈赓下跪。

陈赓用手制止他的屈膝,温和地说:“你要好好改造哦,脱胎换骨才能重新做人!”说罢,示意保卫干部把沈毅带进屋子里。

沈毅在筹委会住了两天,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扫院子,生活上由王秉衡管理。就是这个人,吃了豹子胆,竟敢挪用高达几个亿(旧币)的公款,购买进口手表等

奢侈品送人或自己挥霍,同时又擅自购买大量先进的法国照相器材和书籍,说是想搞点炮兵工程研究,在“三反”运动中实属杀无赦的大贪污犯,现在捡回一条老命,惊魂甫定,他写出一张书籍和照相器材清单,想请筹委会要回来,带到哈尔滨,贡献给军工学院。王秉衡打电话联系了半天,没有个结果,就对他说:“算了吧,你别想入非非了,这几天要送你走了,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沈毅提出,要他的老婆送点衣服来。王秉衡找到在民航局幼儿园当主任的沈毅夫人,沈夫人来筹委会送了点衣服,冷清清地和沈毅说了几句话,就匆匆走了,以后再也没有来见过沈毅。

第三天,保卫部长陈信决定派沈清波参谋把沈毅送到哈尔滨,陈赓特地把沈清波叫到跟前,当面叮嘱道:“老弟呀,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啦,你要安全地把他送到。沈毅是个犯人,但他又是个专家,他现在还在服刑,你要特别注意他在火车上的安全!”

不知道沈毅从哪里弄到一条旧枪托,当拐杖拄着,跟着沈清波上了火车。在火车上他唠唠叨叨,说他被判死刑有点重,他挪用的钱大都买了器材和书籍,沈清波训了他几句,他才闭上嘴。
 

  

  

9 刀下留人 董必武改判死囚专家(4)
 
在建国初期、人才奇缺的年代,陈赓爱才心切,敢于起用一个死囚犯为哈军工的教学服务,这件事在哈军工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为哈军工的一个历史掌故而流传多年。

沈毅到哈军工后,当过一段预科的辅导教员,由于不能上讲台,学院就让他发挥外语方面的专长,在翻译室里翻译外国技术资料,刚开始几年他还挺卖力气,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多年脱离技术,他实在无法胜任翻译之职,有时不得不去找张述祖和杨仲枢等教授帮帮忙。为了照顾他,学院把他的儿子调来,与他一起生活。

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鉴于沈毅的表现还可以,学院通过法律程序,宣布赦免沈毅。他后来什么也干不了,学院只好养着这么一位特殊人物,每个月发100元生活费。陈赓逝世的时候,沈毅的两眼哭得通红,应该说,沈毅是个不大争气的人,但良心未泯。“文化大革命”时他被红卫兵撵出哈军工,押解回乡,他不服,老闹着要去北京找周总理。宜兴老家的农村干部抱怨说,一个病老头子,在家乡没个亲人,送回来干什么?我们天天还要派人看管着他。最终,沈毅死于贫病交加之中。

然而近几年有个别舞文弄墨的“写手”把这段故事炒来炒去,沈毅被他们包装成一个杰出的大学者,说他为了保护哈军工的科技资料,冬天不敢生炉子(沈毅当时的宿舍里是有暖气的!),故天天靠饮酒取暖,陈赓看到满屋子的空酒瓶,先怒后喜,深受感动云云,编得有鼻子有眼儿的,这些杜撰的离奇情节就与当年的真实事实风马牛不相及了。

再把话说回来,刚把沈毅送走,陈信就拿着一叠材料来找陈赓。

“院长,我们昨天审查档案,发现这个女教员不适宜调到我们学院工作。”

陈赓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来问,“她叫什么名字?”

“俞大缜。”

“有什么问题呢?”陈赓接过陈信递来的材料。

“她的社会关系太复杂,特别是她有个哥哥叫俞大维,以前是

国民党兵工署长,现在是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是国民党上层高官呢!”陈信对这份档案材料认真研究过。

陈赓放下关于俞大缜的材料,摘下眼镜,揉了揉疲劳的双眼,缓慢地说:“这个女教员的情况我了解,我看她是个不错的同志嘛,我们军工应该欢迎她。”

“可是……”陈信愣在那儿,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他小声嘀咕道:“我们可是机密单位呀,这政审条件不是规定……”

陈赓重又戴上眼镜,笑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还有个哥哥在大陆,是我们共产党的中央委员,老革命,就是黄敬同志嘛!这个俞大缜不跟着国民党的哥哥跑去台湾,而是跟着共产党的哥哥留在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你说她思想进不进步呢?这样的好同志我们军工为什么不要?”

陈信明白了,连忙抽回刚才的材料,要退出去,陈赓补了一句话:“社会关系复杂一点不怕的,只要清楚就好。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看个人的现实表现,你要好好记住这一点。”

十月份,李懋之和张衍分别去哈尔滨一趟,实地考察了军工学院的校址和哈医大的搬迁情况。他们回来后,陈赓又派徐立行去哈尔滨。他对徐立行说:

“立行呀,还得你老将出马,这一回就在哈尔滨长住吧,主要解决各路人马的住房问题,北方天气就要变冷了,御寒的关键是住房问题,你上次说过,教授们来了住在哪儿?”

“斜纹二道街的两幢楼房,是王一伦市长帮助解决的,有暖气、煤气,条件很好。”

陈赓又说:“苏联专家不久就要来了,他们的住房问题要早作安排才好。”

徐立行说:“哈尔滨市较好的房子也有限,而且松江省有苏联专家的单位早就捷足先登了,大部分已经占用,目前找到符合标准的用房比较困难。”

陈赓说:“你这次去,再找省市领导同志帮帮忙,无论如何要设法解决。”

徐立行回到办公室,刚吩咐许鸣真买两张火车票,吴兆光就带着几个年轻人进屋来了,徐立行第一眼就看到二高步校的俄文大队学员秦彬。

“哎呀!这不是我们的歌唱家秦彬吗?”徐立行站起来和大家握手,又拉着秦彬坐在自己的身边。

秦彬有副男高音的好嗓子,虽然在俄文大队学俄语,可他的男高音不仅使二高步校引以为荣,在重庆市也颇有名气。这次学校北迁,刚刚毕业的秦彬打报告,要求转业去地方当歌唱演员,可组织上决定分配他去哈军工当俄文教员,他思想不通,军人要服从命令,他别别扭扭地跟着部队来到北京。

“小秦呀,思想问题解决没有呢?”徐立行和蔼可亲,“军工学院请了很多苏联专家,俄文翻译需要很多人,你是学俄文专业的,正好有用武之地嘛。个人爱好要服从当前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你爱唱歌,到军工照唱不误,咱们还要建立个高水平的文工团呢,我要在哈尔滨听到你唱的《三套车》!”

年轻人都笑起来,秦彬红着脸,点点头说:“我听首长的,个人服从组织。”年轻人走后,徐立行又叮嘱吴兆光,“你们去哈尔滨,路上你要和秦彬在一起,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